馮民賢 賴春華
摘要 [目的]建立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植物油中黃曲霉毒素B1含量的方法。[方法]樣品甲醇水溶液(45+55)、三氯甲烷提取濃縮之后,用苯乙腈(2+98)溶解,三氟乙酸衍生,反相C18柱分離,熒光檢測器檢測,所用激發(fā)及發(fā)射波長依次為365、440 nm。[結果]試驗表明,黃曲霉毒素B1線性關系良好,對添加黃曲霉毒素B1的樣品進行加標回收試驗,回收率在89.5%,重復性試驗相對標準偏差(n=6)為2.34%。[結論]該法操作簡單、線性范圍廣、效果良好,可用于測定植物油中黃曲霉毒素B1的含量。
關鍵詞 黃曲霉毒素B1;高效液相色譜;柱前衍生;植物油
中圖分類號 S609.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4)26-09180-01
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B1in Vegetable Oil by HPLC with Pre-column Derivatization
FENG Min-xian et al (Liuzhou Product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Institute, Liuzhou, Guangxi 545006)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th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flatoxin B1in vegetable oil by pre-column derivatization with HPLC. [Method] Aqueous methanol (45+55) and chloroform after extraction and concentration, were dissolved in benzene acetonitrile (2+98), derived from trifluoroacetic acid, separated by reversed phase C18 column and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detector, excitation and emission wavelengths were 365 and 440 nm. [Resul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flatoxin B1has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spiked recovery test was conducted on samples with aflatoxin B1, recovery rate was 89.5%, repeatability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n=6) is 2.34%. [Conclusion] The method is simple, and has wide linear range and good effect, which can be used for determination of aflatoxin B1 in vegetable oil.
Key words Aflatoxin B1; HPLC; Pre-column derivatization; Vegetable oil
黃曲霉毒素是黃曲霉和寄生蟲產生的一組結構類似的代謝產物,具有極強的毒性,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定為1類致癌物質[1]。黃曲霉毒素廣泛存在于糧油制品中,尤其以黃曲霉毒素B1為多。為了控制食品中黃曲霉毒素的含量,目前世界各國都規(guī)定了其在植物油中的最大限量,國家標準GB2761-2011規(guī)定了花生油黃曲霉毒素 B1的含量不大于20 μg/kg,其他植物油為10~20 μg/kg。
目前國際上測定黃曲霉毒素B1常見的方法有薄層層析法(TLC)[2]、酶聯免疫分析法(ELIAS)[3]、高效液相色譜法配柱后衍生系統(tǒng)[4]。薄層層析法,其步驟多,測定時間長,干擾因素多,試劑耗費大,靈敏度低,熒光強度的目測精確性較差,特異性不強且安全性較差,主要用于半定量測定。酶聯免疫分析法其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分析速度較快,其缺點主要在于影響因素較多,容易出現假陽性造成誤判。高效液相色譜法分離能力強,靈敏度高,特異性好,其檢測結果可靠。
國家標準采用TLC和HPLC(配柱后衍生系統(tǒng))測定植物油黃曲霉毒素B1的含量,TLC中采用紫外點樣分析方法,在熒光檢測下觀察藍色的熒光點,此法檢出限高,且偏差較大。因此,建立一種快速檢測植物油中黃曲霉毒素B1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供試6種植物油分別為大豆油1、大豆油2、花生調和油1、花生油1、花生調和油2、花生油2。島津LC-20AT高效液相色譜儀,配有熒光檢測器,氮吹儀,恒溫培養(yǎng)箱,漩渦混合器。主要試劑:黃曲霉毒素B1標準品(國家標準物質中心),甲醇(色譜級),乙腈(色譜級),三氟乙酸(分析純),水(三級用水),石油醚(分析純),三氯甲烷(分析純)。
1.2 方法
1.2.1 提取。稱取10 g(0.01 kg)樣品、加30 ml石油醚(60~90 ℃沸程)溶解,轉入分液漏斗中,加30 ml甲醇水(45+55)分數次洗滌燒杯,一并倒入分液漏斗中,搖勻,靜置數分鐘;把下層液體轉入另一個分液漏斗中,加30 ml三氯甲烷,搖勻,靜置分層,收集下層溶液,揮發(fā)近干,加1.5 ml苯-乙腈溶解定容,待衍生。
1.2.2 衍生。取上述溶液200 μl加200 μl三氟乙酸衍生,漩渦后,放入50 ℃恒溫干燥箱中衍生5 min,氮吹儀吹干,用流動相定容1 ml,經0.45 μm濾膜過濾,待上機。
1.2.3 色譜條件。色譜柱:C18(150 mm×4.6 mm,5 μm);流動相:乙腈水(13+75)∶甲醇=75∶25;檢測波長:激發(fā)波長365 mm,發(fā)射波長440 mm;進樣量10 μl;流速1.0 ml/min。
1.2.4 標準溶液配制。標準品濃度為1 μg/ml,體積1 ml,用苯乙腈定容至5 ml,得0.2 μg/ml標準使用液。分別取50、100、200、400、800 μl衍生,氮吹儀吹干,定容1 ml,得進樣濃度分別為0.01、0.02、0.04、0.08、0.16 μg/ml。
2 結果與分析
2.1 流動相的選擇
在研究選用不同比例的流動相,采用NY/T1286-2007標準第8.3.2條為甲醇∶水∶乙腈=13∶75∶12,色譜峰在18 min出峰,且峰形寬大、不對稱。經多次研究發(fā)現,采用乙腈水比例固定,甲醇比例高,能縮短出峰時間,且色譜峰形尖銳、對稱,圖1~3為標準品和樣品的色譜圖。由圖1、3可看出,甲醇∶(乙腈+水)比例為20∶(78+12)時,標準品和樣品在9.6 min出峰。
2.2 衍生方式的選擇
由于黃曲霉毒素B1具有熒光強度特性,在TLC方法中濃度較高的標準品具有較強的熒光強度,可以在紫外點樣分析儀看出,微弱的熒光強度則無法判斷且容易被雜質造成干擾。但可以用液相色譜儀檢出,需要對樣品進行衍生,用于加強黃曲霉毒素B1的熒光強度。目前衍生的方法有柱前衍生和柱后衍生,柱前衍生法主要有三氟乙酸衍生法和鹽酸衍生法。該試驗中采用的是柱前衍生方法,對衍生劑的用量,衍生時間、衍生溫度做了考察,結果在衍生劑200 μl,50 ℃,衍生5 min條件下,可取得較好的重現性和準確度。
2.3 重復性試驗
準確稱取植物油樣品1(大豆油1),分別按照“1.2”
試驗方法進行提取衍生,再進行液相色譜分析。對黃曲霉毒素B1峰面積的重現性進行分析,結果峰面積的RSD(n=6)為2.34%,表明該方法的重復性較好。
2.4 精密度試驗
精密吸取標準品溶液10 μl,重復進樣6次,在相同色譜條件下分析其峰面積。結果峰面積的RSD為1.38%,表明該方法的精密度良好。
2.5 回收率試驗 對未檢出的植物油加入標準品后,測定黃曲霉毒素B1含量并計算加標回收率,結果見表1。
2.6 6種植物油中黃曲霉毒素B1含量的檢測 供試6種植物油經提取、濃縮、衍生之后,檢測結果如下:大豆油1、大豆油2、花生調和油1、花生油1、花生調和油2、花生油2中的黃曲霉毒素B1含量依次為0.02、0.34、1.46、5.49、2.34、4.89 μg/kg。
3 結論
該試驗建立了一種測定植物油中黃曲霉毒素B1的分析方法,樣品經提取、濃縮、衍生,結果可靠,干擾因素小,減少了薄層層析法中用肉眼來判斷而帶來的誤差,方法準確度較高、專屬性較強,可為植物油中黃曲霉毒素的監(jiān)管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IARC-WHO.Some naturally occurring substances:Food items and constituents, heterocyclic aromatic amines,and mycotoxins. IARC monograp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J].Lyon France,1993,56:245-362.
[2] 柳潔,何壁英.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食品中黃曲霉毒素的方法研究[J].現代預防醫(yī)學,2002,29(2):137-140.
[3] 劉冬兒.酶聯免疫吸附分析法測定食品中的黃曲霉毒素B1[J].包裝與機械,2002,23(10):78-89.
[4] 祝偉霞,楊冀州,袁萍,等.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3種植物油中4種黃曲霉毒素含量[J].理化檢驗-化學分冊,2013,49(8):981-984.
[5] 柳其芳.酶聯免疫吸附法和薄層色譜法聯合分析黃曲霉毒素B1的研究[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6,6(2):24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