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嘉或
【摘要】戲班的演出習俗是約定俗成的產物,是在演出過程中積累出來的演出規(guī)矩。清末民初中東鐵路興建,戲曲演出市場逐漸擴大,演出中心開始由關內轉移到關外,沈陽(奉天)、長春、哈爾濱等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逐步發(fā)展成為中心城市。作為中心城市之一的哈爾濱,除外來的戲班,相繼出現了一批當地的班社。戲班的不斷增多勢必會導致激烈競爭的現象,適者生存是每個班社都應遵循的規(guī)則。戲班的演出習俗有一部分是戲班內部行為的形式、規(guī)則,一部分是關于戲班的演出形式。
【關鍵詞】民國時期;哈爾濱;演出習俗;戲班;營業(yè)戲;義務戲
清末民初,隨著中東鐵路的全面貫通,河北梆子、京劇、評劇先后流入東北各地。哈爾濱作為其中的中心城市之一,是各類戲曲藝術群體爭相選擇的對象。由于戲曲種類都屬于外來劇種,最初的戲曲班社都是由關內帶來的。直到20世紀20年代開始,哈爾濱才開始出現一批由本地人出資建立起來的戲班和演出場所。無論是戲班內部的體制,還是政府的外部要求,經過長期的積累、鞏固,戲班的演出習俗逐步成為一種較為完善的體系。筆者根據習俗的性質,將其分為戲班內部活動的習俗和戲班外部演出活動的習俗兩種。
一、戲班內部的演出習俗
舊社會的民間戲曲藝人通常都不被社會重視,視為“下九流”人士。生活中遭受權勢的欺壓,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演出活動過程中受盡刁難,戲曲藝人們?yōu)榱藸幦∽陨淼纳鐣匚?,為了演出的順利進行,為了人身安全有所保障,便舉行了一些儀式,經過長期積累,便逐漸地形成了一種恪守不變的制度。
在諸多的演出習俗中,有一部分習俗與戲曲藝術本身的聯系并不大。如祭臺、大師哥換季、供祖師爺等,這一類習俗都是為了祈求平安、藝業(yè)興隆的習俗。戲班的演出習俗也包括戲班與戲園營業(yè)收入的分配,戲班的營業(yè)收入按股份分配,戲班的班主、班底主演、僅次于班底主演的演員、舞臺監(jiān)督、劇務等,按占有股份的多少分賬,盈利則按股分紅,虧了則按股均攤;戲園的營業(yè)收入按比例分配,戲園根據應邀外來戲班的主演人數、知名度大小、藝術水平等具體情況進行論價,戲園與戲班三七分賬、
]k分賬、四六分賬的現象都是存在的,當然,戲班來回的交通費、住宿費、宣傳費等都從總收入中支出;而外來的中型戲班,戲園與戲班則是七三分或八二分,并且戲園只負責戲班來時的車費,走時車費則須自行解決;藝人以個體的形式參加演出,演出費和演出場次要由戲園一同商定,雙方在每場演出結束后,共同點清票據,即刻提??;大型戲班到某地演出時,需單獨租賃戲園,獨立售票,盈虧與戲園毫無關聯。戲班的班規(guī)也可稱為戲班的習俗,是用來約束藝人行為、維持戲班內部秩序的規(guī)矩,包括不許坐班邀人;不許臨場推諉;不許誤活、砍活(罷演)、錯報家門;不許帶酒上臺;不許見班辭班;不許無事串班;不許吃里扒外;不許暗黨營私;不許罵官中街。
習俗中既繼承了傳統(tǒng)的祭拜儀式,規(guī)范了戲曲演員行為舉止,明確規(guī)定了收入的分配,可見這些習俗的形成、確立,都是出于戲班可以團結一致、規(guī)范運行的目的。這也正是戲班制可以在我國戲曲史上存續(xù)久遠的原因。
二、戲班外部的演出習俗
戲班的演出貫穿著戲班發(fā)展的始終。戲班的演出類型從演出目的角度可以大致分為營業(yè)戲和義務戲。
毋庸置疑,營業(yè)戲就是以營利為目的的演出形式。如應節(jié)戲,這是一種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當天,上演與節(jié)日內容相關劇目的一種習俗。按照黑龍江的慣例,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應上演《元宵謎》,七月七日應演《天河配》。在舊社會,戲班的演出也伴隨著迷信的色彩。由于當時人們缺乏一定的科學知識,對很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人們?yōu)榱思Z食豐收,風調雨順,相信可以通過演戲的方式可以求來神的庇佑,在龍王廟前臨時搭臺,邀班演戲。演出劇目大多與廟會戲(戲班在四月初八等廟宇祭日進行的演出習俗)劇目相同,但中間要插演與雨有關的劇目,如《御碑亭》《游湖借傘》等。有一種演出習俗來自于藝人演出的流動性,被稱為打炮戲。指的是演員初到某地演出,表演頗為成功,博得觀眾喝彩的第一出戲。如1927年3月,同樂落子園邀唐山評劇演員小桃花,17日在該落子園上演《花為媒》。此戲在開演之前,該園已無空座。次晚之杜十娘,前兩排桌未至開演,觀客皆滿足見之藝色驚人,觀者評之,可將韻艷親王小桂花壓倒。初到哈爾濱的小桂花,憑借音調悠揚,自居清真,做臺逼真,動止活潑,評為該園之臺柱,諸伶之領袖。
義務戲演出的目的有別于營業(yè)戲,它完全是一種出于服務社會的演出機制,按服務對象大體可將義務戲分為兩類。首先是服務于政府的義務戲,1928年哈爾濱道外自籌消防會,自成立來經費一直不足,為此每年都由各戲園演唱義務戲兩次,所得籌款除戲班的正常開銷外,其余盡數遞交消防會。各戲班的演出順序由消防會商議決定,4月23日起由大舞臺開始演唱,依次為中舞臺、第一舞臺、同樂茶園、慶豐茶園、新舞臺,共演六天,演出籌款共計七千余元。其次是幫助同行的義務戲,1928年,哈爾濱道外第一舞臺發(fā)生火災,雖未有傷亡,但財物均未救出。加之天降雨雪,氣候甚寒,幾月以來該園藝人生活極為困難。為此,各戲班為救濟該園決定集合道里、道外各戲班于大舞臺演唱義務戲一日。演出當天,大舞臺無立足之地,演出效果極佳,共計收入大洋近五千元。同年,新舞臺的臺柱王少魯去世后,該園伶人群議邀大舞臺等數班演員在新舞臺合演義務戲一天,除去化妝的費用外,其他費用全部捐給王少魯的家屬。
舊時戲曲藝人的生活并不似外表的光鮮亮麗,往往都是因為生活所迫才拜師學藝,他們深知貧寒勞疾的痛苦。在憑借自身的能力賺取報酬的同時,拋開世俗的眼光,服務于社會弱勢群體??梢?,藝人們的品質是演出習俗發(fā)展的基礎。
戲班的演出習俗不是獨立存在的,它一直孕育在戲班制之中。戲班的演出習俗和戲班制度是相互促進、相互發(fā)展的。戲班演出習俗的不斷完善,可以促進戲班制發(fā)展的,同時也有利于鞏固這一制度在戲曲中的地位。這也正是戲班制可以長期存續(xù)在戲曲藝術中的關鍵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