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軍 董菲
【摘要】作為儒家的漢代繼承人,司馬遷倡導(dǎo)禮樂制度的思想貫穿整部《史記》中:“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彼_篇就用“洋洋美德乎”對禮大為贊揚,并稱贊“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通過《史記》中對魯定公與齊景公夾谷相會、秦王與趙王澠池相會等政治事件的記載,可以明確看到司馬遷對到儒家嚴(yán)格講究禮樂等級思想的肯定與推崇。
【關(guān)鍵詞】《史記》;政治事件;禮樂思想;司馬遷
司馬遷是漢代繼董仲舒之后著名的儒學(xué)家、史學(xué)家,他倡導(dǎo)禮樂制度的思想貫穿整部《史記》中,尤其是在《史記》中記載的一些政治事件,都直接或間接地印證了儒家禮樂思想所強調(diào)的“樂與政通”。
周代是禮樂的發(fā)源時期,也見證了禮樂的崩潰。春秋時期,統(tǒng)治階層的野心已不滿足于禮樂的約束,禮崩樂壞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諸侯僭天子禮”的事件也頻頻發(fā)生,“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
《孔子世家第十七》中記載了魯定公與齊景公的夾谷會盟?!矮I酬之禮畢,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諾。于是訖旍旄羽祓矛戟劍撥鼓噪而至。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于此!請命有司!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景公曰:‘諾。優(yōu)倡侏儒為戲而前??鬃于叾M,歷階而登,不盡一等,曰:‘匹夫而營惑諸侯者罪當(dāng)誅!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歸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魯君,為之奈何?有司進對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zhì),小人有過則謝以文。君若悼之,則謝以質(zhì)。于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
“四方之樂”,即“四夷之樂”,也就是夷狄蠻戎的音樂,這種樂舞通常在宮廷、廟堂之中表演,演出的主要目的是耀武揚威地表現(xiàn)其所擁有的遼闊疆土,宣揚其統(tǒng)治勢力和政治教化都已深入蠻夷之邦。兩個諸侯國國君會晤,卻出現(xiàn)了炫耀一方文治武功的樂舞,甚至齊國還有嫌疑圖謀以武舞挾持魯定公,這很明顯是不符合禮制的。在孔子的反對下,齊景公命人驅(qū)散了四夷之樂的樂工們,然而接下來齊人安排的“宮中之樂”居然是侏儒俳優(yōu)所表演的滑稽戲耍,齊國好俗樂,但在齊魯兩個會盟這種莊嚴(yán)肅穆的場合中摻雜進來的四夷之樂或俳優(yōu)之戲,既可理解為是對魯國的怠慢輕侮,也可認(rèn)為是齊國自身的禮樂制度混亂,為世人恥笑。孔子義正言辭地陳述禮儀之道,堅決要求按禮制誅殺這些藝人,使齊景公強烈震驚。不僅達成目的,保得魯定公全身而退,而且使齊景公歸國后深刻反省,真心實意地歸還了之前侵占的魯國土地??梢哉f,這不僅是一個典型的“以理服人”的事例,更是突出了禮樂與政治的緊密聯(lián)系。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記錄的另一起事件:和氏璧事件之后,秦王假意議和,約趙王于西河外澠池會面,膽小的趙王害怕得不敢前往,廉頗、藺相如以“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力勸趙王,于是趙王在藺相如陪同下來到澠池赴會,卻遭遇秦王和其史官處心積慮設(shè)下的禮樂等級陷阱:“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請奏瑟。趙王鼓瑟。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請奏盆瓴,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于是相如前進瓴,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瓴。相如曰:‘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瓦。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瓴?!庇谑恰扒赝蹙咕疲K不能加勝于趙”。
在這次事件中,不僅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君臣之禮,更是禮樂等級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說文》對“奏”字的解釋是:“奏,進也。”封建時代臣子對皇帝陳述意見或說明事情,才用奏:啟奏、奏議、奏疏、奏折、奏本、奏對……而在音樂方面,如前文中夾谷會盟時齊國樂工請示君王說“請奏四方之樂”,可見“奏”字是對生活在社會最低層的樂工而言的。原本秦王與趙王同為國君,地位相同,那么此處秦王令趙王為自己“奏”瑟,很明顯是明目張膽地在禮樂等級上降低趙王的身份,打壓趙國的尊嚴(yán),而藺相如反應(yīng)迅速,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冒死要求秦王為趙王“奏”缶,將秦王與趙王置于同等地位,為趙王以及趙國扳回了尊嚴(yán)。我們不難設(shè)想,如果沒有藺相如的機智,以趙王懦弱的性格且其已經(jīng)屈服淫威為秦王鼓瑟而先失了氣勢,接下來趙王即將面臨的不僅是禮制上的屈辱,更有可能是強秦對弱趙壓倒性的侵略??此埔粓鲂⌒〉淖鄻肥录?,背后卻暗藏玄機,甚至可能牽連國運,這深刻地反映出了當(dāng)時的政治活動中禮樂等級的重要性。
司馬遷在對夾谷會盟和澠池相會這兩起政治事件的記述中,突出強調(diào)了音樂的政治作用。尤其是對夾谷會盟的記載,在齊國歸還魯國土地的原因上,與《左傳》記述的截然不同?!妒酚洝分姓f齊景公是因為被孔子的禮樂之道深深感化產(chǎn)生愧疚而主動歸還汶上三城,而《左傳》卻說齊景公歸還汶上三城是齊人試圖在盟書上討得便宜,卻不想被孔子“禮尚往來”反將一軍的結(jié)果。且不論二者的記述究竟哪個更為真實準(zhǔn)確,不難看出《史記》在對這些政治事件的記載中,著力于夸大禮樂的作用,明確體現(xiàn)了司馬遷力求突出音樂的教化作用和政治作用的目的,也鮮明地表明了司馬遷的立場:繼承儒家思想,維護禮樂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