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安徽梨簧戲的唱腔風格與旋律特點

2014-04-29 16:09王嶺
北方音樂 2014年8期

王嶺

【摘要】梨簧戲是安徽的稀有劇種之一,發(fā)源于長江南岸的蕪湖地區(qū),流行于南陵、繁昌、無為、當涂、馬鞍山、含山、和縣等市縣,有著悠久的歷史。伴奏樂器有吹、拉、彈、打等十多種樂器,唱腔抒情優(yōu)雅,音樂優(yōu)美動聽,富有濃郁的江南絲竹風味,在安徽戲曲百花園中,被譽為江南一枝花。2006年被列為首批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梨簧戲的唱腔風格以及旋律特點對于保護和弘揚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梨簧戲;唱腔風格;旋律特點

梨簧戲是我國稀有劇種之一,已載入《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中國戲曲劇種大詞典》《中國文藝年鑒》《中國戲曲志·安徽卷》《中國曲藝志·安徽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安徽卷》。2006年,梨簧戲被批準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梨簧戲,舊名“泥簧”,是蕪湖一種民間的說唱藝術,發(fā)源于長江南岸的蕪湖地區(qū),流行于南陵、繁昌、無為、當涂、馬鞍山、含山、和縣等市縣,曾在江蘇的南京、蘇州、溧水、溧陽、金譚、及浙江的宜興等地區(qū)演出,博得觀眾的好評。梨簧戲興盛于清朝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到嘉慶年間(1796~1820)。乾隆15年(1750)稱平安戲。解放后,被稱為梨簧戲。

梨簧戲在清朝乾隆年間,已有演出班子,兩百多年來幾經盛衰,解放前藝人備受摧殘,劇種瀕臨泯沒,建國后,在黨的“二百”方針指引下,梨簧戲始得逢春吐艷。通過新音樂工作者對傳統(tǒng)音樂的挖掘、記譜,整理出傳統(tǒng)劇目有《獅吼記》《安安送米》《偷詞》《回頭橋》等,同時在“推陳出新”的藝術實踐中,編創(chuàng)了不少優(yōu)秀的新腔,豐富了梨簧戲的聲腔藝術。

梨簧戲的唱腔抒情優(yōu)雅,音響優(yōu)美動聽,伴奏樂器有吹、拉、彈、打等十多種樂器,富有濃郁的江南絲竹風味,在安徽戲曲百花園中,被譽為江南一枝花。

一、梨簧戲唱腔的淵源

梨簧戲的唱腔,追本溯源是來自民間的民歌小調及吸收外來劇種的聲腔藝術。包括唱腔、伴奏、曲牌、打擊樂等,都是藝人經過不斷的加工錘煉和發(fā)展而形成的。蕪湖梨簧的唱腔體系是由梨調、簧調兩大板腔體(亦稱大曲)和雜曲小調曲牌體(又稱套曲)組成的綜合體。梨簧唱腔傳統(tǒng)的用法是:長大的正本故事,唱腔用板腔體音樂,如《安安送米》等,而生活中的小故事,則用曲牌聯(lián)綴體,如《奪傘》《金蓮調叔》(用了19個小調)等。

民歌小調,是當地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所發(fā)出具有一定節(jié)奏和旋律的音調,生活氣息很濃,例如蕪湖民間流行的“搖籃曲”。“搖籃曲”,是蕪湖地區(qū)婦女哄小寶寶睡覺時所唱的催眠曲,旋律抒情、婉轉、恬靜,富有母愛的溫柔之情,這些音調在梨簧戲“梨調”的慢板中,就存留著明顯的形跡。梨簧戲的“慢板”的曲調,可說明是從“搖籃曲”的音調衍變而來的。

蕪湖郊區(qū)農民流傳著的“秧歌”五更調和梨調“快板”的音調有相似之處。每當春夏,在蕪湖的街頭巷尾,常有婦女叫賣白蘭花,其音調明亮清脆,先強后弱,由高走低,很有生活氣息。這些都是梨簧戲的唱腔元素。

梨簧的聲腔藝術,它與當地的民歌有著明顯的血緣關系。據已故老藝人童興進介紹:取民歌素材,必須根據劇中人物性格(行當)、情緒(喜、怒、哀、樂)的需要,同時結合地方語言的音韻、聲調、四聲等因素,再進行唱腔的改編、創(chuàng)作,使民歌提煉成為能刻畫復雜的思想感情。因此,梨簧戲聲腔的形成,有其自己獨有的地方特色。

梨簧戲唱腔,是由板腔體和曲牌體組成的綜合體。板腔體由梨調和簧調構成為雙(多)系統(tǒng)的板腔體。梨調是老傳統(tǒng)唱腔,音樂結構(包括節(jié)奏、節(jié)拍、曲式、調式、調性等),音樂程式(各板式的運用手法與技巧)有相對的嚴緊性和規(guī)律性。簧調是已故音樂工作者張繼旺,根據“含弓”戲的“黃調”改編的,六十年代在《重臺別》開始應用,板式模仿梨調。梨調、簧調兩系統(tǒng),均有主腔與附腔之分,主腔有慢板、快板、數板三大板。附腔有導板、散板、清板、干板、叫板、哼腔等等。主腔的音樂結構有完整的樂段。附腔中的散板、清板有時可構成完整的樂段,其他的附腔(附板),則多是一個樂句的結構,甚至是一個樂匯或動機,這些有獨立名稱而不可獨立構成段落的音調,靈活地穿插在主腔中,增添了主腔的旋律色彩,豐富了主腔的表現力。

曲牌體音樂:包括雜曲小調唱腔和伴奏曲牌兩部分,雜曲小調如“散花調”、“茉莉花調”、“下盤棋調”等,曲牌如“紅繡鞋”、“觀景調”、“靈堂哀樂”等。

曲牌體音樂,來自民間,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其中有本地區(qū)流行的,有外地引進的,以及經過改編的。曲調活潑優(yōu)美,情調風趣詼諧,為觀眾所喜聞樂見。

二、梨簧唱腔的曲式結構及其調式特點

從梨簧戲的老腔老調來分析,梨調中的慢板、快板、數板各板式,其旋律均是由上、下兩句組成的單樂段曲式結構。上句結束在“徵”(5音),下旬結束在“商”(2音),商調為梨調的基本調式。結束均落在“商”音上,但老傳統(tǒng)的習慣,往往在伴奏加上八拍;(21 21 23|5---)|,在下家的“徵”音上收腔。多段反復的“數板”,其最后一個樂句唱腔,則用落腔“宮”音,具有較平穩(wěn)的終止感。這些在收腔的樂句以及在唱段結束后的伴奏收尾,改變終止音所形成的調式轉換,使原來較柔和的商調式(小調色彩)轉為較明亮的宮調式和徵調式(大調色彩),給唱腔增添了戲劇性的表現力,同時豐富了梨簧戲音樂程式的藝術內容。

三、梨調的旋律特點

梨調的慢板和快板,其旋律線基本上是從高走低,由強趨弱的進行,逢去聲字,入聲字,多用下行的3~6度的跳進音程,曲調音型較多地迂回在同度、二度、三度之間,這些下行帶波浪式的進行,與原始民歌“搖籃曲”的雛型,有相似之處。

慢板(正板)是指節(jié)奏的速度緩慢而言,節(jié)拍一板三眼,用4\4拍號記譜,每小節(jié)基本格唱一個字(七字句),曲中穿插著較多的長過門,句間及結腔處都有“哼腔”。旋律抒情婉轉而優(yōu)雅恬靜,適于抒發(fā)思懷,訴述之隋。

快板也是一板三眼的4\4節(jié)拍,速度與慢板相似,快指每小節(jié)唱二個字(七字句)比慢板多唱一個字而言,腔中的過門比慢板少而短,哼腔僅在結束處加一點尾腔,結構嚴謹工整,曲調穩(wěn)健流暢,適宜于表達敘述或對唱場面,是舞臺上常用的板式。

數板是有板無眼的唱腔,節(jié)拍用4\1拍號記譜,速度隨劇情的需要可快可慢,節(jié)奏自由,旋律多變,有向上大跳的音程,如(6|6 5|3 1|6)及閃板的出現,如(0 3|0 1|5 |543|2)(0 1 |0 3|25|61|2|5 1|2),過門短而有跳躍性,如(2 3|2 2|0 6|5 1|2 6|5 1|2)(5 1|6 3|5 1|6 3|5),因此數板的表現功能,是梨簧聲腔中可塑性最大的曲調,無論是高亢激昂的氣氛,還是柔婉含蓄的感情都能表達,新音樂工作者,多樂于截取數板的素材,用以發(fā)展新腔新調。

四、定調及行當分腔

地方戲的唱腔一般沿用傳統(tǒng)的本嗓子唱法,梨簧戲也是如此。女腔稱“窄口”,男腔稱“洞口”。同臺戲的樂隊伴奏,采取“同弦不同腔”的演唱方法;即調高相同而唱的音域男女各異,女腔比男腔一般高四度音程。由于演員的嗓音有寬窄高低之別,定弦定調就有1=B,1=C,1=D三個調。老藝人童興進闡述他們藝人在會唱時,如逢情緒興奮、激動之際,嗓音偏高,調子可定較高的C或D,如逢通宵達旦的唱整夜,喉嚨容易疲勞,就要較低的B調,因此二胡定的1-5弦,固定音高就有三種定法,其他的吹彈樂器,亦相應地隨之改變定調。除非劇中唱段多的主演提出要求,才改變定較高或較低的調。

梨簧戲各個行當的旋律分腔,原則上是根據各類角色的性格劃分:如花旦、小生的旋律偏走高音區(qū),曲調婉轉,華麗,花旦尤為細膩。老旦、老生的音區(qū)偏低,而曲調較穩(wěn)健,嚴肅。凈的旋律則高亢激昂,常用大跳的音程來體現其粗獷形象。丑角是以節(jié)奏的變化形式,如切分、閃板、垛板、拖腔、夾白等手法來刻劃。老藝人對這些不同行當,不同個性唱腔的運用,并無一定的理論依據,而是遵循世代的藝術實踐來劃定的;如包公這角色,過去藝人是吸收徽劇高腔的音調,音樂形象粗獷激昂,之后,碰到“凈”行當,或較激動、高亢的情緒均采用此腔。因此這高腔數板,自然而然地成為梨簧戲“凈”角的專用唱腔了。

五、伴奏樂器及演奏風格

據史料記載,道光十年(1830年),蕪湖東門外有位伍先生(1908年生)與奚仁潛師徒組織了職業(yè)性的演唱班子,當時樂器配備就有:正弓二胡(即樂隊的主胡、高胡,1~5定弦)反弓二胡,蘇笛、琵琶、月琴、揚琴、三弦、檀板、點鼓(扁形的單皮鼓,形狀如運動場上用的鐵餅),經過不斷的藝術實踐和發(fā)展,逐漸又增添了四胡、笙、簫、低胡等樂器。建國后,新音樂工作者又增添了大提琴、柳琴、古箏、嗩吶等。

民間藝人的業(yè)余演出,樂隊編制的伸縮性較大,要根據人員,樂器及場面而定,一般配備如下:二人樂隊:正弓二胡、點鼓,四人樂隊:正弓二胡、反弓二胡、月琴、點鼓,六人樂隊:加上琵琶、揚琴,八人樂隊再加上竹笛、三弦,十人樂隊又加上笙、簫。

20世紀初,揚劇在蕪湖流行,其伴奏方法深深影響著梨簧戲,目前二胡就采用與揚劇相似的一拍一弓的短弓演奏法,音響具有緊促而跳動的共同特點。不過梨簧在實際伴奏中,各種樂器并非從頭齊奏到終,而是采用分奏、長音、短音、閃板、加花(裝飾音)等形式,根據劇情的氣氛靈活演奏,兼有琵琶、笙、揚琴、箏、四胡等有和聲效果的音響在交織,具有江南絲竹清新雅致的韻味。

六、序曲與尾聲的特點

梨簧戲原來無序曲音樂這名稱,由于傳統(tǒng)的習慣演出,將大過門樂曲排在開幕前演奏,因此大過門便成為名符其實的序曲樂曲,速度一般是由慢而漸快。大過門隨著戲劇主題思想的不同,通過多種伴奏手法,表現多種多樣的情趣。既可表現江南絲竹抒情,華麗而古雅的韻味。也可表現輕爽,活潑而歡樂,跳蕩的情緒。還可表現高亢激昂而雄壯的戰(zhàn)場氛圍。森嚴而有宗教色彩的廟堂音樂和悲愴而傷痛的挽樂等,也是序曲根據劇情常常表現的內容。

尾聲(亦名尾腔、收腔),傳統(tǒng)的梨簧戲在全劇結束時,習慣用此腔來收場,唱詞一般有兩句,詞意內容是概括全劇的主題思想,總緒性地告訴觀眾,同時暗示這一出戲已全部結束。

镇原县| 小金县| 大丰市| 龙岩市| 依兰县| 马龙县| 文登市| 宝坻区| 兴山县| 墨竹工卡县| 宜川县| 绍兴县| 保山市| 大兴区| 宜宾市| 阳春市| 屏山县| 策勒县| 吉隆县| 高台县| 同江市| 潮州市| 卢氏县| 灵宝市| 衢州市| 松桃| 陇川县| 大渡口区| 古丈县| 淮滨县| 淮南市| 朔州市| 淅川县| 锦屏县| 济宁市| 五寨县| 恩施市| 尉犁县| 建湖县| 阿尔山市| 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