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回憶石峁遺址的發(fā)現(xiàn)與石峁玉器(下)

2014-04-29 00:44戴應新
收藏界 2014年6期
關鍵詞:石峁玉器

戴應新

(接上期)

四、長柄鏟與形板鏟、圭

鏟形玉工具或禮器,依形狀分長柄形鏟和形鏟。長柄鏟功能鏟削,可用于修治獸皮和器物,有的也可用于人體刮摩治療,故筆者前曾名之為圭。形板鏟裝木柄能劈土,具的功能。

(1)長柄鏟2件。

一號鏟(圖19)長35厘米,寬7.5厘米,厚0.2厘米。墨玉質。體扁薄,長直腰,刃端較寬,斜直刃有崩傷。一穿。

二號鏟(圖20)長24.5厘米,寬5.7厘米,厚0.2厘米。墨玉質。長腰一側近穿處內凹,刃內弧。一穿。

(2)板鏟4件。

一號鏟(圖21)長24.3厘米,寬8.3厘米,厚0.8厘米。青綠色泛云彩形黃斑。體扁平,短平背,近背端一側有縛繩留下的凹槽?;〖玳L腰,突弧形刃端最寬。

二號鏟(圖22)長7.5厘米,寬5.3厘米,厚0.6厘米。黑灰色玉。扁平扇形,窄弧背,突弧刃有崩傷。

三號鏟(圖23)長14.8厘米,寬7厘米,厚0.4厘米。大理石巖。平背殘一角,兩腰斜直,單刃外弧。二穿。

四號鏟(圖24)長13.5厘米,寬7.2厘米,厚0.2厘米。茶褐色玉。通體磨制光滑,平背,兩直腰不等長,致成斜刃如刻刀形,刃尖殘傷,有使用痕跡。二穿??砂惭b橫柄為斧,作劈殺之用。

兩件長柄鏟和一件板鏟,顯系從牙璋所改制,一號鏟把柄與體磨通成長身,二號鏟長腰一側近穿處內凹,是牙璋側飾部未磨盡的緣故。一號鏟刃斜直,乃牙璋首端一牙折斷后的形狀??勺C牙璋的生命系于首端的雙齒,若其一齒或雙齒斷折,即失去原功能而改作他器,從而賦予新的意義,派作其他用途。

長柄鏟不需裝柄,執(zhí)其一端向前推移即可為功。板鏟配直柄,可作用;一長邊亦磨薄開刃者,共有二刃,用作鏟、刀皆宜。以上各器除作工具使用外,亦具禮玉的功能。

(3)圭5件。

圭為醫(yī)療工具,來源比較廣泛。

古人在野外經(jīng)常從事繁重勞作,難免受傷或罹病痛,會本能地用手揉搓和使用手頭的各種工具按壓、熨摩、涼敷之,發(fā)現(xiàn)有止痛療病的效果,故醫(yī)用之砭石如棒、鏟、刀、錛、斧等雜有之。隨著治療經(jīng)驗的增加和醫(yī)療技巧的長進,逐漸制造出能滿足擠壓、點刺、刮摩、熨燙和涼敷、拍打等不同需要的專用醫(yī)具。這類器具古遺存中肯定有,但因與生產(chǎn)工具形狀相近或兼醫(yī)用與生產(chǎn)的雙重功能而被混淆了,未能分別出來。筆者根據(jù)形狀,參考《古玉圖考》的定名及其用途,將以下各器定名為醫(yī)用的圭。

一號圭(圖25)長10.3厘米,寬3.2厘米,厚0.5厘米。白玉泛紅暈,光潤可愛。平背,弧首無鋒芒,腰際兩側有對稱的凹口,器表一面弧起,橫斷面呈“”形。一穿。

二號圭(圖26)長23厘米,寬6.4厘米,厚0.2厘米。墨玉質,有蝕斑。形似鏟,體扁長有鋸解痕,平背斜直,刃部寬大,正中有一半圓形凹缺,與兩個穿成直線上下排列,乃原器的穿未磨盡的遺留,可知此圭亦為他器改磨而成者。

三號圭(圖27)長25厘米,寬5.4厘米,厚0.3厘米。茶青玉。窄長形,背平直,另端稍寬,鈍刃,一穿。穿旁的一段邊沿磨薄有崩痕。

四號圭(圖28)長19.5厘米,寬7.2厘米,厚0.3厘米。青玉泛赭黃暈斑。長梯形,直背,方首寬大,鈍刃內凹呈“”形。

五號圭(圖29)長8厘米,寬3.8厘米,厚0.2厘米。醬紅色。平背,兩腰不等長,鈍刃斜直,有火燒痕。一穿。

一號圭與吳大著錄的琬圭相似,是點穴按壓用的砭石,穿系便于佩戴,束頸,證其即殷周“柄形飾”的祖型。二號圭斜刃圓角,適于腫瘍周圍治療。三號圭一端與一邊或一邊的一段磨薄,是推、刮兩用的醫(yī)具,端弧刃用于肌肉脊薄處治療,肌肉豐厚的臀部、背部及肱部則以側刃刮摩之,功效與后世的刮砂法相似。四號圭用于治療隆起的腫瘍。五號圭刃端有火痕,說明其即熨燙用的砭石。還有一些有穿無刃的光平小玉板,是涼沁平敷用的砭石。石峁玉圭形狀多樣,各有妙用,是中國醫(yī)學源遠流長的見證。

據(jù)《周禮》《國語》記載,玉圭為除慝伏蠱即治療病魔之器,可見圭為醫(yī)具無疑。隨身佩戴,以備不時之需,亦可當作飾物和把玩。后人亦用其抄取藥物,遂成量器。

五、切刀、鐮刀和錛

切刀寬短,刃在一邊,和現(xiàn)代廚刀相似,是炊具或切草工具。鐮刀即短型多孔刀,二穿或一穿,用手握持使用,以收割谷穗或刮治獸皮。錛為治木工具。

(1)切刀1件。

切刀(圖30)長20.5厘米,寬7.5厘米,厚0.2厘米。青玉質。橫長形,平直背,兩腰較短,刃在長邊。一穿。

(2)鐮刀2件。

一號鐮刀(圖31)長14厘米,寬5厘米,厚0.2厘米。青黃色玉。橫長扁平形。背平直,刃邊微內弧。二穿。

二號鐮刀(圖32)長20厘米,寬4.4厘米,厚0.25厘米。墨玉質。扁平窄長,縱貫一條鋸痕。刃部有崩傷,殘一角。一穿。

(3)刀形玉片1件。

玉片(圖33)長11.8厘米,寬5厘米,厚0.2厘米。青玉質。扁平長條形,一穿。四邊未開刃。

另有鋤形器3件,長9~9.5厘米,寬6.7厘米,厚0.4厘米。蛇紋石大理石質。近方形,平背或斜直。一穿。

(4)錛(圖34)1件,長8.7厘米,寬4.5厘米,厚0.5厘米。墨玉質。局部亞透明,具臘狀光澤,質細膩,硬度較小。平背,體扁平,兩端略薄,面微隆起,單弧刃,近背處正中一穿,從兩面起鉆。

六、圜形器

牙璧(璇璣)1件。

牙璧(圖35)外徑6.1厘米,內徑3.45厘米,內緣厚0.4厘米。玉質為晶亮乳白色雜紅暈彩。環(huán)狀,內孔圓形,外緣磨薄成刃,有勾狀三齒作等距離分布,三齒間各有兩個缺刻。此牙璧可作佩飾,亦可用于切割。

素璧(環(huán))1件。

璧(圖36)外徑10.1~10.75厘米,內徑5.7~6.5厘米。黃綠色至暗綠色,兩種色彩呈帶狀平行分布,局部半透明,質細膩,發(fā)油脂光澤。器輪廓不甚圓,兩面相應部位均有一條弧線,線內的璧肉較薄。

據(jù)鑒定,此玉璧質地學名為透閃巖,屬軟玉,主要成分為透閃石,含量占95%,呈纖柱狀,次為蛇紋石和碳酸鹽(白云石)。由于碳酸鹽礦物成分集中于約璧四分之一的一段,顏色呈灰褐和灰白色,質地比透閃石軟,所以制器時雖用同樣的工具手法和力度,產(chǎn)生的效果卻不一樣,即碳酸鹽集中的部分磨損較大,從而使璧輪不規(guī)圓和璧面出現(xiàn)弧線,線的兩邊形成厚度不同的兩個臺面。

牙璧因外緣有牙,故名牙璧,屬璧的變體。吳大《古玉圖考》著錄有三件,名為璇璣和夷玉,以為是天文儀器中的齒輪“今失其傳”。夏鼐先生予以正名,取名牙璧,并根據(jù)各地考古發(fā)現(xiàn)探其演變軌跡,繪出牙璧譜系圖。這種和普通璧環(huán)一樣的裝飾品始見于山東大汶口文化,流行于遼東半島及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區(qū),殷周還見其遺制。

璧乃六瑞之一,《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蒼璧禮天。”圓璧常與玉琮伴出,故學者認為二者配合使用,琮豎立,璧平放其上,以棍棒貫穿其孔,言之有理。唯琮至殷周已衰微,而璧在漢墓中很常見,漢代考究的居室,往往聯(lián)璧作壁飾。《漢書·西域傳》:“興甲乙之帳,絡以隋珠和璧?!标儽睎|漢畫像石墓的聯(lián)壁紋雕刻,就是現(xiàn)實生活綴璧懸掛風習的寫照(圖37)。

石峁的玉璧多殘破,后來得知,系出自石砌墻體中,原經(jīng)我過眼者約十四五件,殘斷的璧、環(huán)概未征集,至今抱憾。琮僅一見,石質方形長體,中透大孔,兩頭無射,為平口,因嫌質差未購回。學者們常問及此,茲據(jù)記憶,補此為答。

七、璜與璜形飾

璜及璜形飾4件。

一號璜(圖38)長11.5厘米,寬4.6厘米,厚0.4厘米。茶青色玉。作扇面形,長度約圓環(huán)的三分之一。兩端各鉆一孔。

二—四號璜(圖39)分別長10.5厘米、11.8厘米、9厘米,寬均4.5厘米,厚均0.4厘米。玉質淡青色。據(jù)紋理,第三、四號璜(圖39,下左)系由一環(huán)璧斷截而成。一端二穿,其中兩件的一端一穿,另一件的一端無穿。

古代有身份的人多佩玉為飾。近人研究發(fā)現(xiàn),佩戴玉器有助于人體生物鐘的調節(jié)平衡,有益健康。那么,石峁先民使用佩戴的璧、璜、環(huán)、佩等玉器殆于其衛(wèi)生保健有關,盡管他們未必能意識及此,而追求美的享受與維持尊貴的身份則是不言而喻的。

八、玉尺形器

玉尺形器1件(圖40),長20厘米,寬5.6厘米,厚0.4厘米。墨玉質。扁平長條形,弧首,左邊上部邊沿殘損。一穿,自穿以下器面沿兩個邊橫刻十三格,刻紋作細長的等腰三角形,間距相等。這兩邊的多條刻紋頂角相對但未連通,底邊與器邊相合,整齊化一,很有規(guī)律。初疑其為解玉打鉆的痕跡,但解玉緣一邊布孔即可,不必兩邊都鉆,也不必如此間距相同。因此,這兩個邊上左右對應,距離均等的刻度應是測量長度單位的標記,故該玉器與測度工具的尺有關。

石峁先民已使用測長工具是顯而易見的,如牙璋兩側的扉棱突飾,相互對稱,大小一樣,邊刃器——多孔刀上的孔距很規(guī)范,以及牙璧大牙的間距也相等,如此等等。若無尺度測量,僅憑匠人的眼力和經(jīng)驗是很難達到這樣標準精確程度的。

《虞書·舜典》記載:“協(xié)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說明傳說中的少昊和舜帝時已有度量衡了,以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當推安陽殷墟出土的兩枚骨尺為最早,一枚長15.78厘米,另一枚長15.8厘米。石峁玉尺形器的發(fā)現(xiàn),把我國用尺的歷史推溯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

九、玉雕藝術品

象生類玉雕藝術品5件。

人頭像1件(圖41),高4.5厘米,寬4.1厘米,厚0.5厘米。玉髓質,雙面平雕人頭側面像。頭頂盤束高髻,圓團臉,鷹鉤形大鼻子,半張口,腮部鼓出,仿佛正在呼吸。線刻大眼位置偏后,因而把耳輪推到腦后枕部。面頰透鉆一圓孔,短細頸。頭像雕刻手法古拙,各部比例和位置雖有失當,但形象生動傳神,形態(tài)酷似今日健壯憨厚的陜北青年男子相貌,給人一種超越時空的親切感和真實感,散發(fā)出濃郁的黃土高坡的鄉(xiāng)土氣息。

玉蠶(圖42)長9.2厘米,寬1.4厘米,厚0.5厘米?;矣瘛7筋^尖咀向前伸出,體扁長,殺尾向下微曲,從咀端到尾部有一道細棱。體面無紋飾,簡潔明快而活現(xiàn),呈尾部著力,支撐軀體蠕動前行之神態(tài)。一穿。

虎頭(圖43)面高2.2厘米,寬2.1厘米。茶色玉。正視作方形,側視近圓形并透穿一圓孔。正面兩面雕琢虎頭形象,雙耳方大,圓額粗吻,眼鼻圖案化,凹凸有致。

玉蝗(圖44)長7厘米,高1.5厘米。圓雕。青玉,半透明。圓頭方吻,通體渾圓,頸與尾部稍細,淺雕細紋雙翼,腹部較粗并有兩條豎線。整體作進食姿態(tài),形象逼真,寓動于靜,仿佛腹部微有起伏。選料亦很有經(jīng)驗,腹部顏色較深,似隱隱可見其中的食物。

玉鷹(圖45)長6.5厘米,高(腹直徑)1.6厘米。青玉,蒼綠色。小圓頭,頸細長,勾子形尖喙。體渾圓,頸后與尾前各有一棱外突,線雕雙翼,方尾,多條流暢線紋表示羽毛豐滿蘊蓄的力量,活脫脫一副猛禽蒼鷹俯視雄飛的形象。

這5件象生雕刻藝術品,不但刻法古拙,技術嫻熟,形象傳神生動,能抓住各對象的突出特點來表現(xiàn),且在玉料的選擇上亦頗具匠心。如蠶為白灰色玉;虎頭的玉質紅黃,與老虎的顏色相近;蝗蟲玉質為半透明;鷹的玉料為蒼綠等,從而使其作品更加真切感人,富有永恒的生命力,顯示玉雕工們非凡的才智、精細的觀察、高超的技巧和卓越的審美觀。

綜上所述,可見石峁玉器以大而美的牙璋、多孔刀為其典型代表,它們都是與農(nóng)耕生產(chǎn)有關的祈年禮玉。“禮是一種溝通協(xié)調人際和人、神關系的社會行為。它的出現(xiàn)甚早,而以事神為核心,王國維釋‘禮字象二玉在器之形,為以玉事神之器。最早的禮器,自然是指事神之器,所以這時的禮器并不反映人際之間尊卑、貴賤、親疏、上下等級關系的法規(guī)制度,體現(xiàn)這種禮制的器物也就是禮器。它們與單純事神之器的根本區(qū)別,就是持有者借此獲得特殊的社會權力和身份。故‘唯器與名,不可假人⑩”。龍山文化時期,生產(chǎn)力較前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尤其農(nóng)業(yè)文明的勃興,使占有多余生活資料成為可能,于是某些人便攫取了特殊的社會權力,堂而皇之地登上大巫師與部落統(tǒng)領的寶座,身份高貴,職掌祀神,溝通天人,所以祭祀的禮器——牙璋等,也就成了他權威的代表和信物,非常稀罕和珍貴。

十、石峁玉器的意義

我因這批玉器的引線而發(fā)現(xiàn)了石峁遺址,勘察得知,這是一處覆壓兩道梁峁、跨越幾條溝壑,面積超過1.5平方公里,規(guī)模宏大、遺跡現(xiàn)象豐富,陶器、石器、玉器蘊藏很多的龍山文化遺址。從其出土眾多的陶鬲、雙耳罐、帶流和大口尊等特征判斷,與關中客省莊二期文化關系密切,同形器和內蒙朱開溝、大口兩遺址也有一定的文化交流,所以我們將其斷為龍山文化,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

遺址年代的確定,為石峁玉器的時空定位找到了依據(jù),從而厘清了吳大認為乃周代遺物的失誤。

“玉器是精神文明的具體表現(xiàn)”⑾。禮神祭器之牙璋,系石峁先民所首創(chuàng),石峁遺址即牙璋文化的“祖庭”⑿。爾后此禮儀流傳四方,偃師二里頭,鄭州二里崗,廣漢三星堆,甘、青的齊家文化以及華南、東南,遠至港、越都有發(fā)現(xiàn),可謂流傳有緒,斑斑可考。止于香港南丫島戰(zhàn)國墓之石璋,成為絕響,前后達七八百年,其影響之深遠,可以窺見。又如長體多孔刀,同樣是石峁本土文化的重器,是農(nóng)耕文明在龍山時期有了相當成就的見證。再如圓雕的玉鷹、玉蝗形象的器物,也見于石家河文化,反映出文化交流的軌跡。在此借用臺北故宮博物院鄧淑蘋教授的評述作為結束:“這批玉器雖非考古發(fā)掘品”,“但石峁玉器的重要性,實在不容忽視”。

還有,由于這批玉器作比照,使近年不斷出現(xiàn)的仿冒貨相形見絀,露出原形。(全文完) (責編:李禹默)

注:

⑩《南中國及鄰近地區(qū)古文化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第146頁,牟永抗《南丫島牙璋探微——關于玉禮兵的若干思考》。

⑾ 鄧淑蘋先生語。

⑿《南中國及鄰近地區(qū)古文化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4第60頁,張長壽《論神木出土的刀形端刃器》。

⒀《故宮文物月刊》1993.12期第37頁,鄧淑蘋《也談華西系統(tǒng)的玉器》。

猜你喜歡
石峁玉器
明中期的玉器研究
中國文明的前夜
——石峁遺址
探究玉器的鑒賞與收藏之間的關系
西漢玉器的鑒定
石峁的夜
遇見石峁
石峁尋古(外一首)
舉世矚目的紅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淺析玉器的收藏及保養(yǎng)
厚德載物——中國古代玉器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