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景政
春日午后的睡意朦朧中,接海淡先生約稿電話,只迷迷糊糊匆匆應了差事,沒來得及多聊幾句淺絳圈里圈外的奇聞逸事。自去年開始,由淺絳彩瓷收藏引發(fā)的故事和話題紛紛擾擾,加之手機微信傳播的普及,更是常常會因一則瞬間轉來的熟悉的人物或器物的驚人消息,讓人如墜五里霧中。但話又說回來,故事總歸是故事,是真真假假已經發(fā)生過的事情了,淺絳彩瓷與生俱來的風雅精神,終究無法讓它的每一個傳承者都能秉承高貴文雅、健康向上的人生準則和行為方式。況且淺絳彩瓷的經濟價值和財富屬性已成了時下一些人追求的全部。忝為淺絳發(fā)燒一族,自知修行還遠遠不夠,這里只是頭上一句腳上一句談點瑣碎的看法和感受。
淺絳彩瓷的前世今生
這些年,淺絳彩瓷在藝術品市場上傲視群雄,一路高歌猛進,讓主流收藏圈里的老專家老行家們目瞪口呆。他們無論如何也弄不明白,這個只有百余年歷史、且一直名不見經傳、影不上臺面的低端品種,竟會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完成了華麗的蝶變,成為眾多藏家爭相追逐的對象。
其實,無須去嗔怪電視節(jié)目里那些文博和市場評估專家們對淺絳彩瓷的一無所知,淺絳彩瓷對于他們還是陌生的領域,每一個高雅藝術品種的價值認同都需要時間的培育。況且,市場也是一面鏡子,淺絳彩瓷行情的屢創(chuàng)新高已是不爭的現(xiàn)實。
事實上,淺絳彩瓷的誕生絕非出于當時市場的商業(yè)需求,而是源自一種風雅的時尚,倒是后期商業(yè)市場的開放和推動,導致了淺絳彩瓷這一純粹本土文化品種一步步走向式微和消亡。
同治光緒年間,許多奇特的歷史現(xiàn)象確實值得思考和探究。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最黑暗最恥辱的時期,但同時又是被史學界稱之為“封建社會最后一次回光返照”的“同光中興”時期。像一道絢麗的彩虹,淺絳彩瓷在這片國學大師和藝術巨匠輩出的文化土壤之上橫空出世。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批飽受國學熏陶、靠錦繡詩文科舉取仕的地方官員和文人貴族階層對清逸風雅生活方式的固守和追崇,在淺絳彩瓷身上找到了絕妙的精神寄托。最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國粹藝術特色的瓷器、國畫、詩詞、書法完美地融為了一體,成就了這種最具文人氣息和風雅精神的新的藝術品類。地方軍政要員和文人貴族階層爭相訂制收藏、相互題句贈送淺絳彩瓷器一時成為風雅的時尚。從存世的淺絳彩瓷看,程門、金品卿、王少維、任煥章、雷洪章等一大批瓷畫藝術家都為當時上至一品大員下到一方紳士畫過瓷(圖1)。任職江西的地方官員也不時到景德鎮(zhèn)客串一把,南昌知府李維翰、浮梁縣令任玉琛等都有本人的淺絳彩瓷畫作品存世。(圖2)南康知府王鳳池更是喜歡在金品卿、王少維等人的作品上親自操刀賦詩題句。此時,顧海林、張肇源、胡仙哉等一批紙絹畫家也另辟蹊徑,在瓷上找到了揮灑情懷的創(chuàng)作天地(圖3、圖4)。
隨著科舉制度的取消和民國的到來,西方文化強勢進入,加之“五四”運動對本土文化過激的全面顛覆,傳統(tǒng)的士大夫階層已不復存在,淺絳彩瓷的生產和與之緊密相聯(lián)的延續(xù)和傳承了幾千年的崇尚風雅的文化生態(tài)一同走到了盡頭。
歷盡百年滄桑,存世不多的淺絳彩瓷作品,因記錄和標志著漫漫歷史長河中文人階層最后的風雅,而引起了眾多當代喜歡國粹文化的新文人雅士的審美共鳴,更吸引著越來越多收藏和投資者搜尋的目光。這朵百年之前孕育而生的風雅之花,終于在今天開始迎春綻放。
淺絳彩瓷的氣息與味道
風雅的淺絳彩瓷,憑著它淡定、儒雅的文人氣質,氣宇軒昂地走進了各級博物館、各類拍賣會。行家里手們駐足在一件件淺絳彩瓷器前品評鑒賞之時,總會在不時地使用著這兩個詞匯——氣息和味道。
淺絳彩瓷的氣息是由淺絳彩瓷自身的諸多外部特征瞬間傳遞出來的氣韻和信息。氣息是用欣賞者的眼睛來感知的,俗稱的“養(yǎng)眼”或“扎眼”,接受和感知的就是來自器物的氣息。
淺絳彩瓷帶給人的首先是時代氣息,可讓內行的鑒賞者瞬間辨別作品的真贗。同光時期傳統(tǒng)制瓷工藝和礦物顏料的使用,在進入民國以后迅速被工業(yè)化制瓷和化工顏料所取代,淺絳彩瓷也成為了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絕版之作。不同的生產工藝和書畫顏料制成的作品,都把其時代的氣息真切地注入胎、釉彩料之上。同樣,淺絳彩瓷器的造型也充滿著時代的氣息,細心的淺絳彩瓷愛好者都注意到一個現(xiàn)象,就是它器型的多種多樣,應該稱得上是古代瓷器發(fā)展史上器型種類數(shù)量的巔峰時期。各種花器、茶具、文房以及由遠古玉器和商周青銅器衍化而來的器皿式樣繁多,件件古韻悠悠。這些造型各異的淺絳彩瓷器自身濃郁的時代氣息是無法仿制的(圖5)。
再者就是藝術氣息,有一定藝術審美修養(yǎng)的鑒賞人憑瞬間的直覺可判斷作品的品味,它是由淺絳彩瓷的造型線條美感、瓷畫作品的格調、畫面和器形的和諧程度等元素營造出的整體藝術風貌對欣賞者的視覺沖擊(圖6)。
作為一種陶瓷收藏的門類,淺絳彩瓷在陶瓷王國里也散發(fā)著其獨特的書卷之氣。當我們的目光不經意間掃過博古架上幾件不同門類不同時代的古董瓷器,如果其中的一件把一種難以抗拒的清逸、揮之不去的風雅傳遞而來時,那一定是淺絳彩瓷(圖7)。
說到淺絳彩瓷的味道,更多的是指人們對淺絳彩瓷畫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的綜合感受。欣賞者對一件淺絳彩瓷畫作品細細品味的過程,也是充分調動自己的文化積淀和藝術修養(yǎng)、完成審美體驗的過程。味道是用內心來感知的。對淺絳作品味道的體驗雖見仁見智,不同風格、不同水平的作者其作品的味道也相去甚遠,但所有的淺絳彩瓷器有一個有別于其他瓷種的共同味道,這個味道簡言之還是風雅。這種風雅的味道其實就是厚重的歷史的味道,是綿長的文化的味道。
當年,做過翰林院編修的王鳳池大人可謂品評淺絳彩瓷畫作品的個中高手。在一件王少維(疑似)的《采桑勸織圖》上(圖8),王鳳池揮毫題下“喜其有豳風遺意……”這位飽讀詩書的江南才子在淺絳彩瓷上品出了從遙遠的中華文明風雅的源頭飄來的歌聲:“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zhí)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p>
淺絳彩瓷的收藏與鑒賞
短短的二十年,淺絳彩瓷這個長期養(yǎng)在深閨人不識的藝術品種,它的研究和收藏由個體到群體,由網絡論壇到會議研討,由民間的低端交易到專場拍賣,走過了一條有聲有色的傳奇之路。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后期,安徽、江西等地的一些專業(yè)文化人士和業(yè)余收藏愛好者就開始了對淺絳彩瓷器進行系統(tǒng)的關注和收藏。九十年代后期到本世紀初,江西、廣東、香港等地第一批淺絳彩收藏大戶開始浮出水面,同時,第一批職業(yè)淺絳彩瓷器經營商也應運而生。很快淺絳彩瓷的收藏迅速向浙江、江蘇、遼寧、河北、山東和京津地區(qū)擴散?,F(xiàn)在,淺絳彩瓷收藏隊伍已遍布全國。
毋庸置疑,在淺絳彩瓷的傳奇之路上,雅昌藝術網充當了重要的橋梁。隨著曙光等幾位志同道合的文人瓷收藏家在雅昌藝術網論壇創(chuàng)立“近代民國瓷”板塊,通過這個平臺,海淡等一批淺絳彩瓷研究的拓荒者刮起了一陣又一陣“淺絳旋風”,淺絳彩瓷收藏的影響迅速擴大。2004年以來的短短十年,論壇網友自發(fā)成功舉辦了十次以淺絳彩瓷畫研究為重點的文人瓷畫研討會,更助推了一波又一波的淺絳彩瓷收藏熱潮。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9年以來,《收藏界》定期開辟專欄,刊發(fā)了大量嚴謹?shù)臏\絳彩瓷研究和鑒賞文章,應該說走在了國內各類收藏報刊雜志的前面,為淺絳彩瓷文化的挖掘與弘揚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深受廣大淺絳愛好者的稱贊和喜愛。
淺絳彩瓷蘊藏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從不同的視角去探求和挖掘。最近幾年,淺絳彩瓷收藏鑒賞方面的研究創(chuàng)作也碩果累累,幾乎每年都有淺絳彩瓷藏家的著作問世,其中不乏學術造詣和創(chuàng)作水準很高的精品力作,廣受各界讀者稱道的“淺絳文學”也勃然而生。
還得敬畏文化的力量,是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造就了淺絳彩瓷,現(xiàn)在仍需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有志于弘揚和傳承中國文化的專家學者、收藏者和藝術品投資者一道,少一些肆意的炒作,多用健康和持久的心態(tài)一同來呵護淺絳彩瓷,一同來挽住存世不多的最后的風雅。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