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安慶
以高劍父、高奇峰和陳樹人為代表的現(xiàn)代“嶺南畫派”翹然崛起,融貫中西的寫實畫風給20世紀中國畫壇帶來了一股新氣象,并且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力。因寓居華夏“四大文化古城”之南京,我對長眠于此的高奇峰(1889-1933年)一直懷有仰慕之情,現(xiàn)就其丹青藝術及作品交易狀況作一基本評述,以饗廣大讀者朋友。
一、短暫而不凡的人生經歷
清末光緒十五年(1889年),高奇峰出生于廣東番禺,在兄弟6人中排行第五,原名,后以字奇峰行世。高奇峰自幼聰穎,悟性較高,早年失去雙親,15歲入基督教美瑞丹會。1907年隨四兄高劍父渡海東瀛,師從日本畫家田中賴璋,個人畫藝有了明顯進步。不久,還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910年高奇峰學成歸國,作品初露于社會。1911年,由廣東省政府資助,高奇峰與高劍父等人赴上海創(chuàng)辦審美書館和《真相畫報》,宣傳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后因揭露宋教仁在滬被刺案真相,高奇峰等被袁世凱通緝,再次東渡日本,在此期間繼續(xù)學習藝術和印刷術。1918年回國后,任廣東工業(yè)學校美術制版科主任。1925年受聘為嶺南大學名譽教授,并在廣州開設美術館,收徒授課。后因染肺疾,1929年在廣州建造“天風樓”,寓居于此繼續(xù)探索、傳揚中華文化藝術。1932年曾赴廣西桂林寫生。1933年被國民政府任命為赴德國柏林舉辦中國美術展覽會籌備委員,因旅途勞累受寒,肺病復發(fā),在上海病逝。
二、“嶺南畫派”的杰出代表
高奇峰學畫初受其兄高劍父及近代嶺南繪畫名家居巢、居廉的影響,主要繼承前賢傳統(tǒng)筆墨,因此打下良好基礎。后來前往日本習藝,在東洋繪畫與西方藝術中得到啟發(fā),并開始付諸于繪畫實踐。1910年,高奇峰在廣州舉辦個人畫展,產生了較大影響,畫壇“嶺南二高”聲譽從此鵲起。
面對當時暮氣沉悶的中國畫壇,包括高奇峰在內的嶺南畫壇名家開始了“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新國畫運動。他十分注重師法造化與寫生創(chuàng)作,正像其所言,“擷中西畫學之所長,互相微妙結合,并參以天然之美、萬物之性,暨一己之精神,而變?yōu)槲椰F(xiàn)時之作品”。
從高奇峰的繪畫作品及存世史料來看,他尤擅花鳥、走獸,亦偶作山水畫。其山水畫既有宋代諸賢的筆情墨趣,亦不乏居廉等嶺南名家的技法影子,但個人風格不是很突出;而花鳥畫則寫意、工筆、兼工帶寫俱有,筆墨剛柔相濟,賦色清秀鮮潤,水墨色相互交融、變化豐富多彩,往往渲染烘托出雄俊而富有文人味的意趣逸氣。所作空靈秀美,或工致嚴整,或氣勢磅礴,或嫻靜優(yōu)雅,有的還配有題畫詩,可謂雅俗共賞、耐人品味。他的動物畫同樣師古而不拘陳規(guī),比較好地把握了描繪對象的生理解剖結構,造型準確細膩。如其筆下的獅、虎、鷹、雁、猴、馬等,動靜相宜,有血有肉,面神、肩脊、肌肉、四肢(翅爪)和皮(翎)毛等部位皆表現(xiàn)得惟妙惟肖,尤其雙目炯炯有神,于自然形似中蘊涵著濃郁的鮮活神肖,氣韻生動,富有藝術感染力。高奇峰的丹青作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個人精細入微的觀察寫生和提煉概括能力,亦體現(xiàn)出畫家非同尋常的審美追求及藝術造詣。
高奇峰長于水墨及用色,在丹青創(chuàng)作中經常抒情寓意,比興寄托,由衷地表達個人胸壑中的文心雅韻與創(chuàng)作激情,特別是在受到外來藝術理念及構圖、造型、色彩等繪畫要素的影響后,將“撞水”、“撞粉”、“沒骨”等技法運用推向了一個新境界。孫中山對高奇峰的繪畫藝術贊賞不已,稱其富有人格化的《怒獅》佳作“足代表革命精神”。高奇峰的一些精品力作還參加了中日繪畫展、意大利及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比利時百年博覽會和巴黎美術會等重大交流活動,且均獲得最優(yōu)獎,為中華文化藝術贏得了榮譽。其國畫代表作主要有《雄獅》、《虎嘯》、《海鷹》、《蘆花雙雁》、《白馬圖》、《松猿圖》、《孤猿啼雪》和《山高水長》等,并著有《新美學》、《美感與教化》、《高奇峰畫集》等。
高奇峰名享民國,為世人所重,畢生為中國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開拓發(fā)展做出了積極貢獻,與高劍父、陳樹人享有畫壇“二高一陳”、“嶺南三杰”之譽。其門下弟子諸多,其中成就顯著者便有黃少強、葉少秉、趙少昂、容漱石、何漆園、周一峰及張坤儀(女)等人(前六人史稱“天風六子”,連同張坤儀又并稱“天風七子”),進一步地延續(xù)發(fā)展了“嶺南畫派”的藝術風格。
三、“畫圣”影響力及作品交易狀況
由于高奇峰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正是近世中國內憂外患、動蕩不安的年代,晚清朝廷腐敗無能,國力逐漸式微,民眾苦不堪言。作為同盟會的早期成員,高奇峰在推翻滿清帝制、討袁運動中建有功績,又是現(xiàn)代畫壇高手,與國民黨高層之間保持著密切關系。
鑒于高奇峰的生平事跡與畫藝成就,孫科、蔡元培、葉恭綽等其生前舊交數十人聯(lián)名呈書國民政府,特請要求將高氏遺體遷葬于金陵,當局批準了這一請求。1936年,國民政府將高奇峰靈柩由廣州移葬于南京棲霞山畔。在古往今來無數的畫家中,真正能夠享有如此哀榮之禮者,高奇峰大概算是第一人了。回眸這段歷史,人們便可知曉他在當時的影響力了。
由于早年支持民主革命及友情贈畫等原因,高奇峰的作品很早便開始在世上流傳,但數量較有限,因其生性孤傲,絕少有為謀生而鬻畫的現(xiàn)象。1926年高奇峰代表作《怒獅》、《海鷹》和《白馬》陳列于廣州中山紀念堂供人欣賞。弟子張坤儀還將他的一些畫作帶到美國展出,不斷擴大其影響力。隨著國內外形勢與政局的發(fā)展變化,譽稱民國“畫圣”的高奇峰作品后來便逐漸地淡出大陸民眾視野。我想個中原因并不太難理解。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亞洲和世界經濟不斷發(fā)展,高奇峰的繪畫作品開始在海內外華人文化圈內重新得到青睞與追崇。但因其英年早逝,畢生作品有限,加上以往散佚較多,存世真跡較少,自然難免有些物以稀為貴了。在1995年北京翰海春拍會上,高奇峰紙本設色立軸《花卉》(184×35.5厘米)以8.8萬元人民幣成交;1997年北京翰海春拍會上,紙本設色立軸《棲禽圖》(66.5×33厘米)以3.08萬元人民幣成交;2006年廣州華藝冬拍會上,紙本設色立軸《長壽圖》(132×66厘米)以17.6萬元人民幣成交;2008年香港蘇富比秋拍會上,紙本設色鏡心《云龍》(131.8×45.8厘米)以25萬元港幣成交;2009年北京翰海藝術品拍賣會上,紙本設色立軸《松猿圖》(136×65厘米)以145.6萬元人民幣成交;2010年北京盛天泰秋拍會上,紙本設色立軸《猴子》(177×74厘米)以690萬元人民幣成交,開創(chuàng)了個人畫作的市場交易新高;2012年上海恒利春拍會上,紙本設色立軸《丹山白鳳》(144×70厘米)以448.5萬元人民幣成交;2013年廣東省拍賣行秋拍會上,高奇峰紙本設色立軸《晏月凝香》(80.5×33.5厘米)以172.5萬元人民幣成交;2014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會上,高奇峰1927年繪紙本設色代表作《怒獅》(169.7×61厘米)又以1564萬元港幣成交,再創(chuàng)個人畫作市場交易新高。
高奇峰的山水畫作品存量更少,在當今市場上偶爾露面。在2003年深圳拍賣行夏拍會上,紙本設色立軸《春江垂釣》(124×31厘米)以8.25萬元人民幣成交;2004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會上,紙本設色四條屏《山水》(25.8×35.5厘米×4)則以398.24萬元港幣成交,開創(chuàng)了個人山水畫作的交易新高;2013年香港蘇富比春拍會上,紙本設色立軸《寒林積雪》(77×36厘米)仍以106萬元港幣成交。
與性格比較張揚的四兄高劍父相比,高奇峰顯得較為內斂、沉默,身后可供研究的文獻史料也不多。這些年來,人們對高奇峰的藝術地位開始有了重新認識,他的作品市場價位逐步攀升,且在京、滬、粵、港、臺等地市場上較受追捧。據不完全統(tǒng)計,迄今為止,高奇峰作品拍賣成交價超過100萬元人民幣的有42件(次)、50萬元至100萬元(不含)人民幣的有46件(次),其他多在幾萬至50萬元(不含)人民幣之間。目前高奇峰的畫作每平方尺交易價大約在五至六位數之間徘徊,并且依據其精湛程度而定。
四、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17世紀以前,我國嶺南地區(qū)文化底蘊相對有所欠缺,書畫藝術發(fā)展滯后于江南、京華、中原等地,傳統(tǒng)筆墨淵源不是很深。在近世社會不同文化激烈碰撞與相互交融的過程中,以“二高一陳”為代表的“嶺南畫派”精英們,有感于傳統(tǒng)繪畫創(chuàng)作方面的因循守舊、食古不化等種種積弊,毅然開啟了一條“折衷中西、融匯古今”的變法革新道路,堪稱可喜可贊。但是客觀理性地分析研判他們的所作所為,大概未能占據20世紀以來中國畫發(fā)展的主流位置,不過確實也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盡管高劍父生前對是否存在“嶺南畫派”之說,似乎并未予以認可。
相對于當今書畫市場上的“海上畫派”、“京津畫派”等熱點板塊來說,總體上看待“嶺南畫派”名家作品的交易行情似乎尚存一定差距。除了自身藝術地位高低、生前所處地域的文化輻射力大小等因素外,還與人們開展相關學術研究、市場推介運作等皆有一定關系。為何如今不少畫家都想“擠”往京、滬等大都市尋求發(fā)展?因為除了交流、賣畫便利些外,個人機遇及所產生的影響力狀況往往也是不大相同的,隨著畫家“名氣”及社會關注度的不斷增加,作品交易價格更容易水漲船高。
再從理論上講,任何畫家作品的交易行情高低,主要取決于所作藝術價值以及作者的畫史地位。但相對于現(xiàn)當代的畫家來說,就不完全是這樣。人們應當看到,一個畫家的影響力大小除了取決于自身作品的價值高低,還與畫家和當時政治的關系,一些社會名流對該畫家的態(tài)度,以及弟子徒孫的弘揚傳承等外在因素不無關系。盡管這些外在因素隨著歲月流逝將漸行漸遠,而所產生的影響力也會慢慢地消失。
享年73歲的高劍父(1879-1951年)生前創(chuàng)辦“春睡畫院”等機構,培養(yǎng)出來的弟子最多,包括關山月、黎雄才、楊善深、方人定等現(xiàn)代名家,且關、黎二人長期在粵執(zhí)教,又培養(yǎng)了不少再傳弟子,對弘揚高劍父的繪畫影響力客觀上起到了較大作用;而高奇峰的弟子相對就要少些了,“天風七子”中除了黃少強1942年早逝外,只有葉少秉生活于廣州,其他多寓居香港、美國等地;陳樹人(1884-1948年)則是民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繪事并非主業(yè),雖有向其學藝者,但他并未專門設帳課徒。由于今人對高奇峰、陳樹人的畫藝研究相對不夠,加上1949年之后某些可以理解的原因,就“二高一陳”在中國大陸的繪畫影響力大小而言,大概依秩應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此外關于“二高一陳”的藝術成就大小問題,如今學者一般多認為“二高”要超越陳樹人,但“二高”之間誰更占優(yōu),具體認識尚不統(tǒng)一;而關于“二高一陳”作品的市場行情高低狀況,由于高奇峰作品存世量少、且都為精品等因素,目前依秩應為高奇峰、高劍父、陳樹人。這或許也可從另一側面折射出人們對“嶺南三杰”各自藝術成就或追捧程度的某些認識差異。盡管畫家作品市場行情高低,并非判定藝術價值優(yōu)劣的唯一標準。
隨著人們對“嶺南畫派”藝術地位的進一步認識,加上高奇峰畫作的存世狀況,筆者預計他的精品佳作可能會有一個相對攀升的漸漲交易走勢。但因其享年僅44歲,直至生命盡頭尚未形成十分成熟的繪畫風格,這一無法挽回的人生缺憾終將妨礙他進入開宗立派的大師行列,畫作市場行情目前也無法與現(xiàn)代繪畫大家張大千、傅抱石等人相比較?,F(xiàn)今市面上流傳的高氏畫作真跡不多,因為追逐利益使然,贗品也不少。
當誠信危機依然還困擾著不少民眾的社會生活時,筆者友情提醒人們在投資鑒藏字畫時,應當多學、多看、多問、多比較,多求助于一些品行良好的高人指點。如今交易中的“撿漏”機會不是沒有,但可能發(fā)生的概率將會大大減少。另外千萬不要輕信市場上流傳的一些所謂“故事”,天上絕不會掉餡餅,也從沒有無緣無故的免費午餐。常言道“人心不足蛇吞象”,上當受騙最終只能自己遭殃。(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