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姝
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謂兮。
懷質(zhì)抱青,獨無匹兮。
伯樂既沒,驥焉程兮。
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
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
曾傷爰哀,永嘆喟兮。
世溷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原勿愛兮。
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屈原《懷沙》
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這個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不免讓人傷感起來,讀屈原臨死前所作的《懷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汩沮南土”,腦海浮現(xiàn)屈子抱石投汨羅江的悲壯,揪心又感慨,踏上汨羅江沿岸,尋找心中永恒的三閭大夫……
第一站:屈子祠、屈原碑林、玉笥八景
屈子祠是中國現(xiàn)存紀念屈原的唯一古建筑,也是湖湘文化和中國浩瀚詩海之源頭。它位于屈子祠鎮(zhèn)玉笥山,占地7.8畝,有正屋三進,中、后兩進之間有過亭,前后、左右兩側(cè)各有天井。單層單檐,磚木結(jié)構(gòu),莊嚴古樸、肅穆幽雅。山門上有許多泥塑堆畫,過道墻壁上鑲嵌著記錄古代重修屈子祠舊事的8塊明、清碑刻,其中有清代著名書法家虞紹南書寫的唐、后梁、宋、元、明的碑文,四壁則鐫刻著歷朝憑吊屈原的詩詞聯(lián)賦。最引人注目的是正廳里以巨木雕刻司馬遷的《屈原列傳》和上懸“光爭日月”四個大字的牌匾。后廳矗立著一尊高三米的屈原鍍金塑像,坐北朝南面江,人們紛紛為之獻花、鞠躬、默哀。屈子祠始建于東漢,曾稱屈原廟、汨羅廟、三閭廟等,最初建在南陽里。后經(jīng)多次洪水的侵蝕和沖毀,屢毀屢建,先后有漢武帝、唐玄宗、梁太祖、宋光宗等下敕重建,現(xiàn)存屈子祠為奉清乾隆皇帝旨于1754年重建。屈子祠里,可拜謁忠魂,可飽覽楚風,可領(lǐng)略山水。
屈原碑林位于屈子祠左側(cè),占地2公頃,由離騷閣、天問壇、九歌臺、九章館、招魂堂五個部分組成。磚木結(jié)構(gòu),上覆黃色琉璃瓦,下鋪白色花崗石,每個部分既各自獨立,又以廊亭連接,其間廣植花草樹木。屈碑林共嵌當代名家書法碑刻356塊。
玉笥山是屈原晚年生活、寫作和投江殉國的地方。位于屈子祠鎮(zhèn)玉笥山上,屈原流放時留下的遺跡,包括騷壇、濯纓橋、獨醒亭、桃花洞、壽星臺、望爺墩、繡花墩、剪刀池,前五景與屈原有關(guān),后三景與屈原女兒女嬃有關(guān)。騷臺位于玉笥山右側(cè),相傳屈原寫《離騷》、《九歌》、《懷沙》之地。濯纓橋位于騷臺南邊,橫跨玉水,建于清乾隆年間,為石拱橋,呈八字形。相傳被放逐的屈原跑到此橋下的玉水中,洗濯冠纓,蕩滌塵垢。獨醒亭位于汨羅江畔,緊靠渡口,亦稱渡船亭。相傳當年屈原與漁父對話,眾人皆醉我獨醒,乾隆年間建此亭時,人們便以“獨醒”命名。桃花洞位于山麓,相傳屈原在盛夏酷暑時,常來此洞讀書養(yǎng)性,賦詩明志。
第二站:汨羅江畔、羅子國城遺址、屈原墓
汨羅江,洞庭湖濱湖區(qū)主要河流之一,因上古時羅國位于此處而得名,此江源于江西省修水縣黃龍山梨樹堝,經(jīng)修水縣白石橋,于龍門流入湖南省平江縣境內(nèi),向西流經(jīng)平江城區(qū),自汨羅市轉(zhuǎn)向西北流至磊石鄉(xiāng),于汨羅江口匯入洞庭湖。汨羅江南北兩支,南支稱“汨水”,為主源,北支稱“羅水”,至汨羅市屈譚合為“汨羅江”,全長253公里,流域面積達5543平方公里。戰(zhàn)國末年,楚國詩人屈原被流放至玉笥山,在這里他寫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如《離騷》、《天問》等,將楚辭文學體裁發(fā)揚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前278年,楚國都城郢被秦國攻占,屈原感到救國無望,于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作《懷沙》而自投汨羅江。
汨羅江兩岸粉墻村舍,桃紅柳綠,民風淳樸,水草肥美。每逢農(nóng)歷五月初五,汨羅江畔的百姓總要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活動以紀念屈原。傳說,汨羅江漁民劃龍舟搶救屈原未果,以竹葉包裹糯米成粽子投入江中,并借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阻止其吃掉屈原軀體,由此形成中國鄉(xiāng)土民俗。
羅子國城址位于屈原農(nóng)場,與屈子祠和屈原墓隔水為鄰。該國為西周小國,原在今甘肅正寧縣境,后遷湖北江陵縣一帶,再遷現(xiàn)址,在此筑城,為楚國附庸。羅水、羅山、羅淵均因此得名。戰(zhàn)國初期為楚所滅,秦漢時為羅縣縣治。遺址方圓1.5千米,城墻高約6.67米,按東、南、西、北辟有四門。周圍有護城河。城垣以黃土夯筑,北廊保存尚好,寬14米,殘留部分高3米。
屈原墓位于汨羅江北岸汨羅山上,有屈原十二疑冢,分布于約1500平方米的山坡上?,F(xiàn)在12座墓除一座在修京廣鐵路復線時受損外,其余11座完好無損,以鐵路東楚塘湛后山(11號墓)和趙家沖后山樹林中(4號墓)兩座為最,碑文為三閭大夫墓。12座墓全部為春秋中期至戰(zhàn)國晚期墓葬。
第三站:長樂鎮(zhèn)
長樂鎮(zhèn)位于汨羅市東北部,地處智豐山下、汨羅江北。該鎮(zhèn)始建于南梁,為岳陽郡治,迄今1400余年,郡治在今長南村。相傳古時戰(zhàn)亂,有江西移民至此安居,取“長久安樂”之意,故稱“長樂”,舊稱長樂街,流傳至今。古時置有驛道鋪遞,又當汨羅江水道,交通方便,商賈云集。古鎮(zhèn)舊有北門、正陽、青陽、啟明、鐘靈、毓秀、挹秀、迎秀等10門,“普慶、同慶、吉慶、北慶、永慶”等5街,還有“魯家、照壁、大慶”等8巷。1941年日軍縱火焚燒,全鎮(zhèn)房屋皆毀于戰(zhàn)火。鎮(zhèn)內(nèi)現(xiàn)存古老的條石小街,寬4.5米,長約400米,兩邊古建筑鱗次櫛比,保存較好,該街南北走向,靠北一頭稱為上市街,靠南一頭臨汨羅江,稱為下市街。
長樂鎮(zhèn)回龍門四角飛檐,古香古色,相傳屈子投江時,其遺體沿江上溯,一直到了長樂鎮(zhèn)境內(nèi)的汨江,打撈遺體的人們奮力劃槳,逆水而上,終于打撈到屈原的遺體。人們便在此地建回龍門。長樂抬閣故事會源于唐貞觀年間,分為地故事、地臺故事、高彩故事、高蹺故事四大類,是一項集驚、奇、險、巧于一體的傳統(tǒng)民間雜技,集表演、彩繪、歷史、天文、地理、文學、民情、時代精神為一體的民間藝術(shù)。福果寺、二岳寺、都總祠終日香火繚繞,是長樂鎮(zhèn)又一道亮麗的風景。長樂甜酒源于明,盛于清,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于此品嘗甜酒后,龍顏大悅,御筆親書“長樂甜酒”四字,自此長樂甜酒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