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特利
蘇東坡(1037年-1101年)為北宋文學(xué)家與書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和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同列“唐宋八大家”。若以民間知名度來看,蘇東坡當(dāng)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我們所朗朗上口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就是出自蘇東坡的佳作。
個人對蘇東坡一生的軼事,有兩件事一直印象深刻。其一是流傳甚久的美味“東坡肉”,一直受我父親與兒子所喜愛,成為我們父子三代共同喜愛的一道佳肴。其二為一段蘇東坡與金山寺佛印禪師的對話,其中蘊含的深意,一直發(fā)人深省,也成為管理上有時拿來與同仁分享的借鏡。
相傳一日蘇東坡與金山寺佛印禪師打坐修禪,出題問佛印禪師:“大師看我打坐姿勢像什么?”
老和尚回答:“我看施主像一尊佛?!?/p>
老和尚同時也問蘇東坡:“施主看老衲像什么?”
蘇東坡一時童心未泯,想作弄老和尚,便回答:“我看像一堆牛糞!”
蘇東坡自覺成功作弄禪師而得意洋洋,回家后分享此段“戰(zhàn)果”給其妹,想向其妹炫耀其口舌機智。不料其妹回答:“大哥您不但未占便宜,反而吃了大虧。” 蘇東坡不解,其妹繼續(xù)說:“因為按佛家說法,心中有佛,所見之物皆有佛相,所見之物實為心中所思之物的投射。佛印禪師說您像佛,代表禪師心中有佛;而您說禪師像牛糞,更凸顯您心中只有牛糞?!?/p>
蘇東坡聞此感慨,而對禪師更多了些許歉意與敬意。
個人職場上,與公司經(jīng)營管理中,不乏類似上述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情境。我們有時看待其他部門的工作表現(xiàn),常常在一開始不自覺地就先判定對方的出發(fā)點及表現(xiàn)“像一堆牛糞”,而未能深入了解其他部門的動機與所遭遇的難處。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很奇妙的是,當(dāng)我們看對方像一尊佛時,對方常常也看我們像一尊佛;若我們看對方像一堆屎時,對方常常也會用同樣的眼光來看待我們?!耙蛔鸱稹迸c“一堆屎”的天壤之別,自然就形成了部門之間能否全力合作的關(guān)鍵。
最常見的例子是銷售部與市場部之間的合作。如果銷售部以“一尊佛”的佛性來看待市場部的營銷策略,自然容易配合,使兩者產(chǎn)生相加相乘的效果;反之,以“一堆屎”來看待對方,自然就會對其所規(guī)劃的活動嗤之以鼻,輕則不配合,重則扯后腿。兩個部門都以“牛屎”看對方,恐怕再好的營銷活動,也會變成“一堆牛屎”。
用什么心態(tài)看待其他部門,甚至老板或部屬,似乎是我們的自由。但冷靜想想,似乎以“一尊佛”的心態(tài)來看待對方,更有機會創(chuàng)造組織內(nèi)的合作與成功?!捌蔚男畔ⅰ逼鋵嵆3屛覀冋`會其他部門的初衷與表現(xiàn),而看其“像一堆牛糞”。其實,若能站在更高的制高點,來了解與同理心,很可能就會看到“像一尊佛”。如同蘇小妹所言“心中有佛,所見之物皆有佛相”,造成所見差異的原因,很可能就只是在我們內(nèi)心的角度不同而已。
在現(xiàn)代分工的企業(yè)管理組織當(dāng)中,許多不同部門彼此都扮演了“內(nèi)部客戶”與“內(nèi)部供貨商”的角色,大家必須同心協(xié)力才能夠合作完成任務(wù)。但我們有時也不免看見,不同部門間,常把對方看成“一堆牛糞”,而非看成“一尊佛”。當(dāng)把對方看成“一堆牛糞”時,對方常也會感受到,此時合作可能就會變成奢求。而把對方看成“一尊佛”時,對方多半也能感受到我們的善意,合作也就自然形成。
同時,當(dāng)經(jīng)營企業(yè)面對困境與挑戰(zhàn)時,能否把困境與挑戰(zhàn)視為下一個轉(zhuǎn)折機會的“一尊佛”,還是只能抱怨遇到“一堆牛糞”,也都將造成企業(yè)經(jīng)營時不同的策略思維與成功機會。面對的是“一尊佛”,還是“一堆牛糞”,關(guān)鍵可能不只在對方,更在我們自己。
抬頭看看周遭同事,您看到了“幾尊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