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穎
俗話說,多年的媳婦熬成婆。在漢語中,兒媳婦對丈夫母親的稱呼,也有一個“熬成婆”的過程。
在漢語的稱呼語中,常有前綴“阿”?!鞍ⅰ弊钤缬迷谌嗣蛐?、排行的前面,有親昵的意味。宋代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十:“古人多言阿字,如……漢武阿嬌金屋。晉尤甚,阿戎、阿連等語極多。唐人號武后為阿武婆。婦人無名,故以姓加阿字。今之官府婦人供狀,皆云阿王、阿張,蓋是承襲之舊云?!鼻宓詾锻ㄋ拙帯ふZ辭》:“古《為焦仲卿妻詩》‘上堂啟阿母,《木蘭詩》‘阿爺無大兒,雖父母亦挈以阿字,蓋阿者發(fā)語辭,語未出口,自然有此一音。古人以誰為阿誰,亦猶此也?!爆F(xiàn)在普通話里有“阿姨”,方言中常見“阿爹”“阿姆”等,也屬此類。
“婆”也不例外,在長期使用過程中,人們逐漸把它與“阿”相組合,于是“婆”就演變成了“阿婆”?!稑犯娂M吹曲辭五·折楊柳枝歌二》:“阿婆不嫁女,那得孫兒抱?!薄鞍⑵拧奔醋婺??!抖鼗妥兾募で锖兾摹罚骸捌淦薏恢蛟谝巡唬縼硇B(yǎng)勤心,出亦當奴,入亦當婢,冬中忍寒,夏中忍熱,桑蠶織絡,以事阿婆,晝夜勤心,無時暫舍?!薄鞍⑵拧奔凑煞虻哪赣H。
帶前綴“阿”的雙音節(jié)稱呼詞,常常轉換成重疊式的雙音節(jié)詞。如“阿哥”演變成“哥哥”,“阿姐”演變成“姐姐”,“阿爺”演變成“爺爺”。那么“阿婆”演變成“婆婆”也就不足為奇了。
“婆婆”最早見于唐代?!短拼怪緟R編續(xù)集·唐故趙府君墓志銘》:“婆婆昌黎韓氏,陳誡習禮成規(guī),行比春蘭,操芳秋菊……”句中的“婆婆”指母親。唐代權德輿《祭孫男法延師文》:“翁翁婆婆以乳果之奠,致祭于九歲孫男法延師之靈?!边@里的“婆婆”指祖母。后來,“婆婆”的意義進一步擴展,還可以稱呼老年婦女、妻子等?,F(xiàn)代方言中還保留著很多這樣的用法。
具有“丈夫母親”意思的“婆婆”,最早見于宋元時期。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中說:“翠蓮見姑娘與婆婆說,就道‘小姑,你好不賢良,便去房中唆調(diào)娘。若是婆婆打殺我,活捉你去見閻王!”元代的《荊釵記》里又有:“半載夫妻成拆散,婆婆年老怎支持?”
由此可見,從“姑”到“婆婆”,經(jīng)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婆婆”之所以能后來居上,大概是因為“姑”經(jīng)過長期的使用,詞義太過復雜,可以稱呼丈夫的母親、妻子的母親、丈夫的姐妹、未婚的年輕女子、出家修行或專門從事迷信活動的女性等等?!捌牌拧钡漠a(chǎn)生,既分擔了“姑”的意義負荷,又能滿足漢語雙音節(jié)的音韻節(jié)律,且稱呼起來親切隨和,因此最終“熬成了婆”,成為“夫之母”的專稱了。
(轉載自《咬文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