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萬輝
在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或教師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是難免的,但面對這些“錯誤”,教師是如獲至寶還是袖手旁觀呢?布魯納說:“錯誤都是有價值的。”數(shù)學教學中的“錯誤”,能激發(fā)學生進行有效的探究,去親歷探究的全程,獲得寶貴的數(shù)學思考和經(jīng)驗。所以,教師必須以平和的心態(tài)容忍錯誤的存在,將其作為一種可用的教學資源,進行有效的巧妙的利用,以促進學生成才。
一、巧用“錯誤”,激發(fā)興趣,生成精彩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正視學生的錯誤并科學、合理地利用這些有價值的“錯誤”,讓學生來進行反思,促進他們找錯、說錯、論錯、改錯,從而增強他們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提升學習的效益。如教六年級數(shù)學總復習中“常見的量及其單位間的換算”時,倘若教師按部就班的就教材去教、去復習,此時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習效果可想而知!怎么辦?于是,我把過去學生在單位填寫和換算方面的錯誤集中梳理并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設計成視頻“小華的一天”進行展播:早晨20點鐘,小華伸了伸懶腰,從2dm長點的床上一躍而起,用了10秒鐘刷牙洗臉,然后吃了200千克的面包、喝了300L的牛奶后,拎著2噸重的書包,飛快的向500千米外的學校跑去……結果,學生們通過看聽,學習的熱情一下子就被激發(fā)起來,他們摩拳擦掌、議論紛紛。我趁熱打鐵,讓他們先在自己的“錯題集”上寫出“視頻”中的錯誤,再讓他們通過舉例說明再現(xiàn)了計量單位以及相對應的實物。這樣的復習,消除了學生單純的靠換算來復習的疲憊和厭倦,讓他們在“錯誤”中獲得學習了的快樂與收益,同時也生成了生動活潑的精彩課堂。
二、妙設“陷阱”,突破重難點,呈現(xiàn)精彩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們?yōu)榱擞行黄浦R的重難點以及突出易錯點、注意點和關鍵點或思維的忽視區(qū)、盲區(qū)等,真可謂“絞盡腦汁”,運用了各種良策來解決問題。就此,筆者發(fā)現(xiàn)教師很少想到利用“錯誤”來刺激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個人認為恰當?shù)夭荚O“錯誤陷阱”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甚至能誘導學生經(jīng)歷“犯錯”,讓他們“上當”;當他們還在“陷阱”中沾沾自喜時,進行師生集體找錯、辨析、訂正,使他們從錯誤中頓悟……這樣的“一喜一悲”落差“大”,同時伴隨著正誤辨析等,自然使學生在腦海里烙上深深的印記。
如我在教“小數(shù)的性質”時,設計了這樣一題:請先仔細觀察,再把左右兩邊相等的數(shù)連起來。
0.300 2.8
0.003 2.08
2.080 0.030
2.800 0.3
題目揭示后,我先讓學生們獨立思考,再按要求答題。巡視時,我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因思維定式,認為左邊有幾個數(shù)右邊必有幾個與其相等的數(shù)且能用線連起來,結果他們把四組數(shù)都連起來了。點評時,我沒有立即表態(tài),而是放手讓學生們發(fā)表看法,結果班級中顯現(xiàn)出“兩派”,隨之而來的是激烈的爭辯、平靜的改錯、和諧的共識,最終大家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事實上,我在這題中故意設置了“陷阱”,使學生經(jīng)歷犯錯——辨析——糾錯的過程,讓潛藏在深層面的學生易錯的知識被徹底的治到“點”子上,挖到“根”子上,而且還使學生充分認識了思維定式消極的一面,收到了“吃一塹長一智”的效果。
三、挖掘“錯誤”,體驗成功,成就精彩
要想習得的知識最牢固,最佳的途徑就是學習者自己去探索發(fā)現(xiàn)。所以,教師必須落實好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其有效地參與到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使他們在數(shù)學活動中習得知識和技能,體驗到探究的樂趣,發(fā)展他們的思維和探究能力。錯誤為什么寶貴?其價值一是在于其本身,其價值二是它能調動師生積極的參與其中進行思錯、糾錯活動,獲得新的啟迪與智慧,使學生真正成為數(shù)學學習活動的主人。
如教六年級數(shù)學(下)總復習“數(shù)與代數(shù)”中“數(shù)的運算”時,我給學生們屏現(xiàn)了一道題:王大爺用一根鐵絲修補羊圈,第一次用去了全長的25%,第二次比第一次少用了10米,第二次用去了多少米?
題目剛剛投影到屏幕上,就聽到下面嚷嚷起來,一個男生干脆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這道題“神仙”也難下手!我的心頭咯噔一下,怎么了?那小男生說,差條件,怎么弄?。?/p>
我仔細一看,確實是漏寫了一個條件。于是我腦筋一轉:“你說得對!你能給老師補充完成嗎?你能根據(jù)你補充的條件來列式計算嗎?老師相信你能行!”學生愣了,一瞬間后班級里“炸開了鍋”,他們有的說鐵絲總長100米,有的說第二次用去了全長的20%,有的說沒有用去的與用去的是3∶2……
我將學生補充的條件一一列出并要求他們根據(jù)自己提出的條件作出相應的解答。到此,因我的粗心造成的差錯卻得到了意外的收獲,不但使師生都能從中吸取教訓,而且還增強了師生間的情感與共鳴。
本教例中,本人沒有回避粗心造成的錯誤,而是順勢引導,使之成為一道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喚起了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好奇心,增強了他們的求知欲。
總之,數(shù)學錯誤在數(shù)學教學活動中是客觀存在的。我相信,只要我們師生能將其作為一種數(shù)學資源加以利用,并在其中“尋寶”,就一定能使它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育、警示作用,同時也能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教育契機,為他們的成才奠基。
(江蘇省鹽城市五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