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暉
在明代,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繪畫藝術出現(xiàn)了繁榮的局面。其畫風迭變,畫派繁興,形成了一些以地區(qū)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如以戴進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為代表的“吳門畫派”,以董其昌為代表的“華亭派”,以趙左為代表的“蘇松派”,以沈士充為代表的“云間派”等。安徽歙縣博物館現(xiàn)藏有“云間派”代表人物沈士充的《山水圖》冊,共八開,每開縱26.2厘米,橫17厘米。冊尾有清末翰林、書法家許承堯題跋,此冊雖歷經幾百年仍完好無損,神采奕奕,殊為珍貴。
沈士充,生卒年不詳,字子居,華亭(今上海)人。善山水,出于趙左、宋懋晉門下,“郡人能畫者多師之”,畫風注重皴染,筆墨疏秀,皴染淹潤。畫山很少有突兀之勢,被稱為“云間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寒塘漁艇圖》《松林草堂圖》《萬壑千巖圖》等。
沈士充《山水圖》冊描繪了江南初冬的景色,畫面平坡枯樹,崖石森然,山色迷蒙,湖泊浩渺。作者在畫中巧妙運用嫩綠的竹葉和火紅的梅花,使畫面變得極富生機和活力。現(xiàn)分別介紹如下,以饗讀者。
第一開為《孤舟漁釣圖》。圖中遠景高山奇峻,石崖橫空而出;中間水面空闊,風平浪靜,泊一只小船,上有一隱士正在垂釣;近處繪坡石雜樹,坡下平地處有書舍一間,空寂無人。落款“士充”,鈐“子居”朱文方印。
第二開為《枯木寒江圖》。該畫以截角取景構圖,圖中近處繪寒林坡石,亭臺臨水而立;中間為開闊的水面,一望無際;遠處群山連綿,坡石矗立,云煙縹緲,水天一色。落款“沈士充”,鈐“子居”朱文方印。
第三開為《云山茅屋圖》。圖中近處繪坡石枯樹,山前平坡上有纖竹數(shù)叢,旁有茅屋數(shù)間;遠處山巒起伏,在云霧的迷漫下若隱若現(xiàn)。整個畫面意境冷寂曠遠,風格瀟灑淋漓而見率真樸拙。落款“士充”,鈐“子居”朱文方印。
第四開為《山水圖》。該畫也以截角取景構圖,畫面由近及遠層層推進。左邊近處崖石矗立,崖下平坡上有蒼松、纖竹、茅屋;右邊近處有松石坡地、草亭、梅花;中間湖水平遠,一望無際;遠處山峰連綿,山勢舒緩,空曠遼遠。落款“士充”,鈐“子居”朱文方印。
第五開為《寒江漁釣圖》。圖中近處繪平坡、蒼松、枯樹,坡下水竹叢生;中間為寬闊的河面,河面之上,泊一只小船,上有一身著紅衣、頭戴斗笠的隱士正在垂釣;遠處山峰連綿,山勢由左向右依次抬升,直與天接,右邊山腰處山澗突石,亭榭松柏,廟宇掩映其間。落款“士充”,鈐“子居”朱文方印。
第六開為《溪山歸途圖》。圖中右邊近處山嶺奇峻,崖石森然,山下為平坡雜樹、茅屋隱現(xiàn)其中,沿著茅屋的山道上,有一隱者正策杖前行,似從外剛剛歸來;中間為寬闊的河面,平靜如鏡;遠處山峰連綿,山勢舒緩。落款“沈士充”,鈐“子居”朱文方印。
第七開為《山水圖》。圖中近處為坡石小丘,林木錯落有致,坡下平地處有書舍草亭,空寂無人;中間湖水環(huán)繞,山丘、雜樹分布其間,兩丘之間跨有一小橋;遠處山峰連綿起伏,地勢由左向右依次抬高,云霧迷漫,給人一種冷寂荒寒的感覺。落款“士充”,鈐“子居”朱文方印。
第八開為《山水圖》。圖中近處為荒坡小丘,上面林木疏朗錯落,中間現(xiàn)出寬闊地,上有纖竹數(shù)株,旁有草亭一間;遠處山巒連綿起伏,地勢由近及遠依次抬升,直插云霄。整個畫面筆墨簡括,取景蕭疏,得空蒙朗逸之味。冊頁上方自題“壬申冬日寫小景八冊 沈士充”,鈐“子居”朱文方印。從“壬申”題款可知此冊作于崇禎壬申(1632年)年,是其晚期的精品之作。
此冊以截角取景作平遠構圖,畫面由近及遠逐漸推進,山巒巨石層迭,山石采用披麻皴,筆墨濃淡干濕兼用。其中隱士或孤舟獨釣,或策杖尋幽,無不神態(tài)栩然。煙籠寒林,樓閣、遠渚為霧靄所遮,一片蕭疏荒寒之氣。其用筆流暢疏松,以骨力勝;用墨清閑蒼莽,代表了沈氏山水的典型風貌。
沈士充傳世畫作不多,即使留下來的畫作也大多被國內外公私機構收藏,安徽歙縣博物館所藏沈士充《山水圖》冊頁為其晚年的精品力作,許承堯還在冊內題述:“子居,華亭人,出趙文度門。文度以秀雅生動開華亭一派,子居克傳其秘。《圖繪寶》稱其用墨流動,筆法松秀,皴染淹潤,皆文度法也;又稱子居大幅山頭少兀突之勢,大致以小景為佳,此冊正其精作?!贝藘苑饷嬗性S承堯題簽“沈子居畫冊。疑庵藏”??梢詳喽ㄔ浽S氏遞藏,是一件流傳有序的作品,因而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