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健
[摘 要] 山藥營養(yǎng)價值豐富,深受人們喜愛。但山藥的種植模式多樣,筆者通過詳細的實驗研究,不斷完善了山藥的種植模式。本文以詳細試驗為依據(jù),詳細介紹了山藥的完整栽培技術。
[關鍵詞] 山藥 栽培技術 生長
[中圖分類號] S6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1-0208-02
自引進雙胞山藥以來,我們先后進行了品種的適應性、播種技術、栽培技術以及收獲保存技術等方面的試驗研究。通過5年的栽培實踐,不斷加以完善,從而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栽培技術體系。
一、選用良種
選用由江蘇省農(nóng)民育種家許召康選育出的屬國內(nèi)稀有山藥新品種——短蔓不搭架雙胞山藥。該品種短蔓地爬,抗風保墑,主莖長60—70cm,僅為普通山藥的1/3,不需要搭架,既省材料,又省人工。當然搭一個矮架能有利于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更有利于奪取高產(chǎn)。該品種耐熱、耐旱、耐寒,適應性強。該品種塊莖圓柱形,表皮光滑,耐貯運,品質(zhì)極優(yōu),刨皮后自然存放,其肉質(zhì)雪白不變色,易酥不爛,多食不膩。該品種雙胞率達70%以上,塊莖長50cm左右,單根重500—1000g,最大的可達1500g,一般畝產(chǎn)3000kg左右,高產(chǎn)田塊可達4000—5000kg以上。
二、田塊選擇
種植雙胞山藥最好選擇土質(zhì)疏松、地勢高燥、土層深厚、排灌方便、通氣透水、保水保肥性能好的砂壤土。鹽堿地、低洼積水地、賣窯泥地、地下異物多的地不能種山藥。砂泥地和過于粘重的犟黃泥地雖然能種山藥,但砂泥地保水保肥能力差,要增施有機肥。犟黃泥地種山藥整地松土質(zhì)量一定要好,最好機開溝松土,否則容易產(chǎn)生畸形山藥。
三、深翻整地
山藥入土較深,播種行要深翻60-80cm,這是山藥獲得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的基礎。一般純作山藥按大小行栽培的采取70cm和50cm的組合,若等行距栽培的,行距為60cm。深翻松土有人工和機器二種方法。
1.人工深翻
山藥田應在冬前深翻好,以利冬天凍土熟化土壤,春后解凍填土。具體操作方法:按照種植規(guī)格,先在播種溝位置拉繩,用鐵口開一條淺溝,寬25cm左右,然后在溝內(nèi)澆足水,隔日用鐵鍬將第一鍬上層土(約30cm左右)挖成大塊放在壟背上,第二鍬下層土(約30—35cm)鏟薄片(約2—3cm厚),仍放在溝內(nèi)。在第二年早春先耙整好溝內(nèi)的下層土,并輕踩壓實,然后將堆放在壟背上的上層土耙入溝內(nèi)并敲碎拍細堆高起壟。深翻整地時要拾凈磚瓦石塊、貝殼等硬雜物,以防山藥塊莖長成畸形。
2.機器深翻
機器深翻能一次性完成松土、開溝、培壟等多道工序,可大大提高勞動效率,減輕勞動強度。同時不打亂土層,使溝內(nèi)土壤細碎疏松,適合山藥生長,機器深翻種出的山藥直、圓、滑的程度大大超過人力深翻的山藥,極大地提高商品率。具體操作方法:用小型拖拉機帶一直徑20cm長100cm的山藥松溝機,按照種植的行距依次行駛過去,深翻出寬20cm,深80cm的山藥生長溝。機器深翻還有一個明顯的優(yōu)點就是人工挖山藥比其他方法深翻的都要好挖。
四、種子材料的選擇
山藥可以有性繁殖(山藥子),也可以無性繁殖(山藥苗頭和塊莖),但以無性繁殖為主。過去,本地農(nóng)民種山藥主要選用苗頭(嘴子)做種,一根山藥只有一個苗頭,繁殖系數(shù)低。而雙胞山藥整條山藥均可切塊做種,因為經(jīng)試驗雙胞山藥與老品種同段位比較發(fā)芽時間要早。根據(jù)我們研究的結(jié)果表明,用不同的種子材料做種,有其不同的特點和要求:苗頭出苗最早,但容易退化,一般不能超過三年就要用山藥子或小段塊繁殖子苗,進行更新。苗頭一般長15—25cm,重量在50克以上,不能過小。段塊,比苗頭出苗遲15—20天,但產(chǎn)量比苗頭的高,可采用育苗方法,彌補出苗遲的缺點。一般每個段塊80—120克重,至少不小于50克。繁殖子苗做種即用山藥子或山藥小塊莖按繁苗田與大田1:5的比例種植在繁苗田里,不僅出苗和苗頭同樣早,且產(chǎn)量最高,抗逆性也強。這是一條獲得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的重要經(jīng)驗,繁殖子苗方法簡單,不用盤地,跟種大豆、花生一樣的播種方法,每畝密度為25000—30000穴,培管同大田一樣。在8月份結(jié)合抗旱施肥增施“免深耕土壤調(diào)理劑”,效果更好。為了每年都能獲得山藥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必須堅持繁殖子苗作為來年的種苗。
五、播種
1.播種時間。春季當10cm地溫穩(wěn)定在10℃以上時開始播種。本地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中旬。
2.開種植溝。在深翻行上口整理成的高壟中間開10cm深的播種溝,在開播種溝前最好先踏實,以防塌溝。
3.施毒土。其作用是防治地下害蟲(螻蛄、蠐螬、金針蟲等)方法是將 “菌蟲必殺”藥劑每畝用5袋(400g/袋),拌細土均勻撒入播種溝內(nèi)。
4.澆糞水。播種時應順溝澆施適量的薄糞水,以保證發(fā)芽所需的水份和滿足山藥初期生長對水份和養(yǎng)分的要求。
5.確定適宜的密度。應根據(jù)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來確定,一般每畝種4500—5000穴,行距60cm,穴距22—25cm。
6.下種與覆土。下種按要求的穴距順向擺放在溝中央,使有芽的一頭朝同一方向。用莖段做種的,最好在3月1日開始用雙膜先育苗,待有芽后播種,這樣既可看清發(fā)芽位置又能爭取到生長季節(jié)。播種后覆土成壟。為了方便以后施肥澆水,在壟頂用鐵口開一條淺溝。
六、合理運籌肥水
山藥生長期長達半年以上,需肥量很大,根據(jù)我們的試驗,特別需要有機肥。據(jù)測定畝產(chǎn)3000公斤的山藥需吸收純氮13公斤,磷3.21公斤,鉀16.14公斤。而且有機肥以基施為主并要以充分腐熟的優(yōu)質(zhì)有機肥為主,還要增施鉀肥,追肥以復合肥和尿素為主,注意山藥是忌“氯”作物,施用鉀肥必須使用不含氯離子的硫酸鉀或硫酸鉀復合肥。
1.施足基肥
一般畝施充分腐熟的雞糞或羊糞1500—2000kg,方法是在壟間均勻撒施,為防止肥料流失,可淺耙壟間3cm深的表層土,使有機肥的肥效在表層土內(nèi)緩慢釋放。,另外畝施復合肥80kg集中溝施在播種溝一邊或兩邊的未深翻處作基肥。最好還配合施用適量煮過的大豆。
2.合理追肥
在苗期對基肥不足,地力差和山藥苗生長瘦弱的田塊應追施好苗肥,苗肥以薄糞水為主。至初花期,即小暑初期,再在壟間追施復合肥50kg/畝。在結(jié)薯中期,追施尿素25—30kg/畝,可在壟間面施,尿素也可在雨前撒施。施肥時不要翻動易受損傷的脆嫩枝蔓,也不要把肥液澆在葉片上,以防肥害。
山藥體內(nèi)含水量高達85%左右。山藥既耐旱,又要吸收大量水分。能否有足夠的水分保證山藥各個生長期的需要,是影響山藥正常生長發(fā)育的重要因素。
山藥不同生長期對水分要求不同,發(fā)芽期需足夠的底墑,保證正常出苗;山藥塊莖形成期,尤其是8月份的大生長期不能缺水,內(nèi)部營養(yǎng)物質(zhì)的積累多要水分的充足供應,但切忌漫灌或長期積水,否則極易形成爛山藥。因此,除了在播種時澆施好糞水補充山藥發(fā)芽和苗期水份外,還要在7、8月間如遇干旱應適當澆水1—2次。
七、搭架鋪草
雖然雙胞山藥因為藤蔓短可以不搭架,但經(jīng)我們研究,搭一個1m高左右的矮架更有利于通風透光和田間管理,具有明顯的增產(chǎn)作用。也可采取插樁的辦法,用長度為70cm左右的粗蘆葦或桑條等,一穴插一根樁。地面鋪草具有三大好處:保濕、降溫、防草。本地在山藥處于大生長時期經(jīng)常遭受長期連續(xù)的高溫干旱,嚴重影響山藥的正常生長。因此,我們研究出的地面全層鋪草技術已成為本地奪取山藥高產(chǎn)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方法是在山藥出苗后搭一個矮架或插樁,然后在壟背上鋪一層柴草,柴草就地取材,麥秸、蘆葦、油菜殼等均可。
八、連作重茬
改過去費工費時,生產(chǎn)成本大的輪作換茬為省工省力,生產(chǎn)成本小的連作重茬。其研究的關鍵技術有三條:①使用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研制的“線凈”每畝5—7kg殺滅線蟲,解決連作重茬山藥“生銹”的問題。施用方法就是在播種時施于播種溝即可;②應用美國高科技產(chǎn)品—“恩益碧”重茬劑,能夠起到抗重茬、抗病蟲、抗旱、抗寒、抗早衰、抗倒伏的作用。施用方法:山藥出苗后每畝用根施型“恩益碧”5袋(13ml/袋),兌薄糞水500kg澆施;在6、7、8三個月每月噴一次噴葉型“恩益碧”,每次用2袋兌水50kg葉片噴霧;③結(jié)合防病治蟲,交替使用多種葉面肥,補充山藥生長必需的各種微量元素,葉面肥可選用磷酸二氫鉀、春泉葉面肥、富萬鉀等。
九、病蟲草害防治
改變過去山藥不用藥、少用藥,病蟲草害嚴重為合理用藥,有效控制病蟲草對山藥的危害。在防治策略上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山藥蟲害除了前面提到的地下害蟲和線蟲外,還有斜紋夜蛾和山藥葉蜂,可采取人工捕捉和藥劑防治的方法。對斜紋夜蛾可選用2.5%功夫菊酯乳油5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乳油4000—6000倍液噴霧。對山藥葉蜂可選用2.5%敵殺死乳油3000倍液或20%速滅殺丁乳油3000倍液噴霧。山藥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和褐斑病,常依各年份氣候而發(fā)生,高溫多雨季節(jié)尤為嚴重,主要危害山藥的葉片和藤蔓,造成提前落葉,甚至植株枯死,導致減產(chǎn)。防治方法:(1)整修好田間一套溝,達到溝溝相通,雨停田干的要求;(2)要控制氮肥的施肥次數(shù)和施肥量;(3)藥劑防治,從6月中旬開始噴藥防治,每隔10天左右噴一次,共噴8—10次。藥劑選用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80%的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用對疑難病害有特效的50%殺菌王噴霧防治,噴后遇雨要及時補噴,確保山藥穩(wěn)產(chǎn)高產(chǎn)。草害采取藥劑化除與人工除草相結(jié)合的辦法?;瘜W除草,在播后苗前,要趁雨后搶墑,畝用96%金都爾乳油60—70ml兌水50kg,均勻噴于土表,殺滅單子葉雜草和部分闊葉雜草的草籽;在苗期單子葉雜草5—6葉前和7葉后,分別畝用25%蓋草能乳油40—50ml和60—80ml,均加水30kg,噴于雜草莖葉上,有很好的防除效果,或畝用45—60ml適合闊葉旱地作物葉面噴灑的苗后高效旱田除草劑禾耐斯(號稱“旱田殺草王”,美國盂山都公司制造),除滅一年生和多年生所有雜草。
十、間套復種
經(jīng)實踐證明,山藥可以通過間套復種來提高其種植效益,主要的間作模式如下:(1)山藥與西瓜間作。在西瓜兩邊各50cm處開行種山藥,肥料施在山藥與西瓜之間,山藥搭個矮架,西瓜藤從山藥藤根之間向外爬,西瓜為山藥地遮陰,互為有利。(2)山藥與芋艿間作。2.33m組合中間種一行芋艿,二行山藥,芋艿先收獲,挖山藥相對省力。(3)山藥與棉花間作。2.67m組合獨行棉花,行間種一至二行山藥,棉花采用“多桿開心栽培法”。鋪地畝產(chǎn)和1m左右組合的純作棉花相差無幾,間作山藥產(chǎn)值超過棉花。10月份以后收獲的山藥田還可以套作一茬作物,如地刀豆、青菜、蘿卜、大白菜、萵苣、花菜等。例如課題組成員袁偉兵于2005年9月1日在山藥行間直播地刀豆畝收入超過700元。對賣早山藥的田塊,待山藥收獲后還可復種一茬作物。
十一、收獲保存
1.山藥的收獲
山藥的收獲時間應根據(jù)不同的情況區(qū)別對待:①賣早山藥的一般從9月10日開始,這時山藥雖未長足(約占總產(chǎn)量的85%左右),但因價格高又好銷,效益不會降低,而且山藥收獲后立即播種青菜、蘿卜等,可以增種一茬作物。②作為留種的山藥必須在濃霜后開始收獲,使其充分成熟。③常規(guī)收獲的山藥可以一邊挖一邊賣,直至來年4月份山藥開始發(fā)芽為止。
2.山藥的保存
作為留種的山藥按需要切段,并用多菌靈和干石灰粉按1:9的比例制成的混合粉蘸斷面,放在麻袋內(nèi)或集中堆放,只要做好防凍工作(﹥0℃)不凍壞,不用填埋在土中。商品山藥同樣做好防凍工作,也可以長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