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燕
1. 情感帶動。語文教學中有很多重要的因素值得我們引領學生去關注,比如句子的含義、文章的結構、表現的中心……但如果我們只是運用最為簡單的方法進行直接灌輸,那么結果只能是:老師講得口干舌燥,忙得不亦樂乎,而學生卻聽得索然無味,無動于衷。就如同老師培訓過程中,如果專家教授一味講解當前教育形勢,講解高端理論,我們發(fā)現這些生硬的東西似乎有理卻沒趣,那么也是要瞌睡的;也如同我們喜歡通過旅行去了解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而不是看地理課本上的經緯度介紹……而學生們沒有選擇余地,只能聽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其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怎么才能夠吸引學生呢?我認為,語文課上教師先要進入角色,動情地講解,用自己的情感去影響學生是至關重要的。我在給學生講《有的人》時,把自己當成作者去褒揚、去貶損。當時講臺上的我不僅僅是一名傳授知識的老師,而更是一名為失去像魯迅這樣“俯首甘為孺子?!钡娜硕@的人。當我飽含深情地為學生講解時,學生們被深深地感動了,他們聽得十分認真。由此,我感受到出色的講解比嚴厲的責備效果要好許多。
2. 拓展外延。一節(jié)語文課,如果只是就著書本講解書本,沒有對寫作背景、寫作意圖等文本外的內容進行深度挖掘,我想是毫無吸引力的。只有適當地拓展外延,把孩子們特別想知道又無從知道的知識告訴他,才能讓語文課堂永葆青春魅力。教學《別董大》這首詩時,我先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談談自己讀懂了什么,很多同學就說到詩人是在送別朋友董大時寫的詩。那么董大是誰,是做什么的,孩子們似乎也想知道,但是他們手頭僅有的資料只是告訴他們董大是高適的朋友;孩子們又覺得不是重點知識所以沒有特別重視,我順勢而導,告訴孩子們董大是唐玄宗時期非常著名的宮廷樂師,名字叫董庭蘭,因為在家中排行老大所以叫董大。孩子們意外獲得了自己想了解的知識,顯得興奮而滿足,在這種情緒的鼓舞下,接下來的學習也特別高效。
3. 鼓勵思考。最近很多學校都在向山東的杜郎口學習,意在通過自主學習挖掘學生的內驅力,并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其實和自主學習一樣,還有快樂學習、體驗學習、反思學習等等有效的學習方法都曾經得到過大家的認可和追捧,但我認為形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師心中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理念,就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不是教師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在快樂的氛圍中學會學習、逐漸成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學會思考是最重要的。
我的語文課堂上,特別注重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讀到課題你想到了什么,初讀課文你有哪些不懂的詞句,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深入品讀,你對文章內容有什么質疑,文章在寫作手法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通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學生不僅理清了學習一篇課文的基本方法和步驟,而且在思考、質疑、爭辯、認同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自己的綜合素質,使課堂更有生機和活力,使學生的生命成長更加厚重。
4. 分層施教??鬃泳椭鲝垺耙虿氖┙獭?,我認為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遵循的又一條準則。怎么能讓每一個個性鮮明的孩子都一直保持著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并在學習中感受樂趣,如果單一的統一的標準顯然是做不到的,這就要求我們進行分層教學。對于感悟能力較強的同學,我們要設計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比如你如何評價課文中的某個人物;對于理解能力稍有欠缺的同學,我們又要讓他們也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比如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讓他們在不斷體驗的過程中愛上學習。否則,有些同學學不懂,有些同學沒收獲,那么自然對語文課毫無興趣,更何談收獲。
5. 靜候花開。教師要避免急躁,不要為了應對考試而顯得急功近利。語文學科既要重視其工具性,又不能忽視其人文性,我們要在潛移默化的濡染中提高學生的語文感受力和文字的運用能力。我有過這樣的經驗:對于那些語言天賦較好的孩子而言,感受文字的魅力和運用文字的能力都是輕松而愉悅的;而對于那些對文字不夠敏感的孩子來說,就不能急于求成,否則不僅不能立竿見影地提高其語文學習成績,還會影響其語文學習興趣。比如,我在三年級閱讀教學伊始,感覺壓力很大,很多孩子之前并不會抓住重點詞句談感受,總是行走于字面之上,無法走進文字去體會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感。我經常批評那些總是說不到點子上的孩子不會思考,不會傾聽,后來我漸漸發(fā)現:那些一發(fā)言就挨批的孩子不怎么舉手發(fā)言了,甚至不參與思考問題了,課堂從百花齊放變成了孤掌難鳴,我開始反思,覺得還是自己過于急躁,而且方法指導不到位。經過調整,我學會了靜待每個孩子的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