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能振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有效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一個重要關鍵. 那么課堂教學中,教師究竟在何處,應如何發(fā)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呢?
一、“導”在設疑激趣,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興趣是學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動因. 興趣高,學生才能學得積極主動,思維才會敏捷靈活. 我十分注意在新課前幾分鐘采取各種形式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 例如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shù)”一課時,我首先組織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師生“競猜”活動:依次由學生任意列舉一些整數(shù),大家來判斷它們能否被2,3或5整除,看誰答得快. 結果每次都是老師取勝. 老師的“神速”判斷使學生大惑不解,好奇 心使他們迫不及待的要知道老師的“妙法”. 教師順勢引入新課:“能被2,3,5整除的數(shù)都有一定的特征,根據(jù)這些特征來判斷就會迅速而又準確. 這節(jié)課,我們就專門來學習這個內(nèi)容. 只要大家認真學,以后一定能勝 過老師!”教學中,我還結合教學內(nèi)容給學生講一個數(shù)學故事,或介紹一位數(shù)學家,或出一道趣味數(shù)學題,或提出一個使學生感到疑惑而又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來引發(fā)學生的注意,使他們在興趣盎然的心理氛圍中,跟著老師進入新知的探索學習過程中.
二、“導”在以舊引新,促使知識的遷移
數(shù)學知識系統(tǒng)性很強,后面的知識往往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或延伸. 因此,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學習新知識,形成新技能,就要靠教師充分運用知識的遷移規(guī)律,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的銜接點或共同點上去充分展開思維,探索規(guī)律. 例如教學“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組口答基礎訓練題:
第一道題復習整、小數(shù)在數(shù)量單位不同時的計算方法(必須先統(tǒng)一單位),為學生理解異分母分數(shù)不能直接相加減的道理做了鋪墊. 后面幾道題通過“分數(shù)單位”“通分”及“同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法則”等舊知識的再現(xiàn),為學生理解和掌握異分母分數(shù)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搭了橋、引了路. 學生只需在此基礎上進行遷移類推, 便自求得知了. 以舊引新的“導”,要注意訓練題既要有利于學生充分運用已掌握的舊知識點“穿針引線”, 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又要考慮到學生思維的“最近發(fā)展區(qū)”,不能過于降低學習和探索思考問題的坡度,使他 們覺得索然無味.
三、“導”在學法提示,提高數(shù)學學習能力
通過數(shù)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長知識,還要長智慧. 教學中要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在學習 過程中領悟并及時提示他們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使他們逐步由“學會”到“會學”,不斷提高數(shù)學學習能力 . 例如指導學生逐步學會閱讀數(shù)學課本的方法,從中年級開始,我用程序思考題引路,提示閱讀方法和重點. 擬定閱讀思考題時,我十分注意:① 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② 符合教材的知識結構;③ 符合數(shù)學學科特點,即重概念、重算理、重思路. 學生按照思考題提出的問題、要求、方法、步驟去看課本(插圖)、理思路、找難點、抓重點、想疑點. 例如在教學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例3時(相遇問題),我擬定了以下一組思考題:① 看例3 和示意圖,想相向是什么意思?② 看課本中列出的方程,想它是根據(jù)怎樣的等量關系列出的?③ 看解題的過程 ,想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和關鍵是什么?④ 你還能根據(jù)什么樣的等量關系列出別的方程?⑤ 比較一下,這些不同的方程中哪種最簡便?這組思考題從審題入手,較好地引導學生掌握自學應用題的方法. 學生通過看,弄清了思路;通過想,找到了解題的關鍵是利用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等量關系列方程;通過做,掌握了列方 程解這類應用題的規(guī)律及方法. 在此基礎上,思考題 ④又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思路,從不同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并篩選出最佳方法,使學生的思維素質(zhì)及思維能力均得到了培養(yǎng). 用思考題引路,指導學生學法是一個較長時間的訓練過程,從中年級到高年級經(jīng)歷了老師擬定思考題、師生共同擬定思考題到最后基本上由學生自己獨立看課本這三個階段.
四、“導”在重難點突破,加深知識的理解
每章節(jié)知識都有重難點,而往往一些知識的重點也就是難點. 對于小學生來說,“難”就“難”在知識的抽象性上,它與兒童思維的具體形象性是一對矛盾體. 為了將這一對矛盾很好地統(tǒng)一起來,我在學習的重難點處施 導時注意了:① 以豐富的感性材料作為引導的起點;② 抓住突破難點的關鍵;③ 引導學生初步運用觀察、分析 、判斷、聯(lián)想的方法進行推理.
例如學習“分數(shù)的意義”一課,正確理解分數(shù)意義是教學的重點,而單位“1”的抽象性又使它成為掌握分數(shù)意義的一個難點. 為了解決這一難點,我從觀察圖形入手,進行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的引導:① 觀察. 課本中的前六幅圖形作為第一組,后兩幅圖為第二組,讓學生從第一組到第二組按順序邊觀察邊說出圖中各將什么當成單位“1”,其中的陰影部分各表示幾分之幾. ②對比. 讓學生將兩組圖對比,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③概括. 通過觀察和對比,單位“1”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了比較清晰的表象,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概括,即:單位“1”不僅可以表 示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表示由一些物體組成的整體.④ 運用. 實際運用是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的 一種手段. 于是我又啟發(fā)學生舉出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單位“1”的意義. 由于以具體生動的直觀圖形作為認知的起點,在向抽象思維過渡過程中,又十分注重引導學生將觀察、語言及思維三者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對單位“1”的含義有了較清晰而又準確的理解,順利突破了難點.
綜上所述,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要注意從思維的興趣、目標、方法、過程、廣度和深度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并注意把握“導”的時機,掌握“導”的方法,才能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