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講修、齊、治、平,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也就是說,內在品格的養(yǎng)成是領導力成長的前提。用最通俗的話說,就是先學做人,后學做事,做人是領導力之本
全球化的經(jīng)濟浪潮促使中國領導者對本土文化有更深刻的認知,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恰恰蘊含著豐富的領導力啟示。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宮玉振教授早年研習歷史與軍事,近十年著眼于從歷史的角度看管理與領導力。在本刊專訪中,宮玉振教授提出“本土領導力,其實是儒法兼顧,法里儒表”,“企業(yè)家無為的前提,一定是企業(yè)制度的有為”,“中國本土領導力最大的缺點,是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中國傳統(tǒng)宗教需要一場宗教改革運動”等觀點。
儒法兼顧,法里儒表
:中國歷史上不乏偉大的領導者,中國情境下的領導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相對于從西方舶來的理論、觀念、故事、現(xiàn)象,我們不妨把這部分知識稱為“本土領導力”。您怎么看本土領導力的特點?這對當代的企業(yè)家有什么啟示?
宮玉振:所謂本土領導力,其實是儒法兼顧,法里儒表。
要了解本土領導力,要先明白其形成的基本背景,即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歷代王朝的天下都是靠武力得來的,也是依靠武力來維持統(tǒng)治。歷代王朝的制度設計,都是以維護皇位的穩(wěn)固、防止臣子造反為出發(fā)點的,所謂的“居中馭外,居重馭輕”。但如果僅僅是這種防范的關系,就太冷冰冰了。儒家、法家都是為君主服務的。法家從制度上防范造反,儒家從心理上讓人臣服,道家則強調無為,讓人沒有權力的欲望;三方面結合,帝王的地位就穩(wěn)固了。
盡管目標是一致的,但儒家和法家的人性假設是不同的。儒家和法家在人性假設上的區(qū)別,很像麥格雷戈X、Y理論的差別。儒家強調人性善,人是有一種向善的可能的,因此是可以通過道德來影響、來教化、來打動的的?!墩撜Z》講“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認為君子對小人的感召力,如同風向決定草的朝向。法家認為人性本惡,人的行為是由求利的本性驅動的。韓非子曾經(jīng)挑戰(zhàn)儒家說,做車的工匠做好了車,就希望富貴的人越多越好;做棺材的做成了棺材,就希望人死得越多越好。并不是做車的道德多么高尚,做棺材的道德多么敗壞,而是利益決定了他們的不同行為。法家對管理學的啟示是,激勵下屬,滿足其利益需求是第一位的,在道德上要求別人“做好人”是沒有意義的。儒家認為“德生力”,道德本身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法家則強調“力生強,強生威,威生德”,有權力就有權威,有權威就有道德。儒家講究和諧,是溫情脈脈的,法家很冷酷,認為人的關系本質是一種爭奪的關系。如果說儒家更關注人的向善的可能,那么法家就更強調人的現(xiàn)實的一面。人性的判斷是管理學的基礎,管理者對人性有了這些基本的判斷和洞察,管理行為就會改變。法家為什么講究制度?因為制度是強制的,限制人性中惡的一面。儒家講道德,講修養(yǎng),更強調自覺性,發(fā)揚人性中善的一面。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既有向善的可能,也有求利的本性;所以,管理要把儒家和法家的東西結合起來。如果一位企業(yè)老板口頭上講“企業(yè)就是員工的家”,實際上財務大權掌握在親信手中,他實際上就是在做儒法結合的管理。
:曾仕強有個理念說,管理基層適用法家,管理中層適用儒家,管理高層適用道家。您怎么看?
宮玉振: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對不同層次的下屬,確實要采取不同的管理理念,因為他們有不同的需要?;鶎拥膯T工更多是要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一位每月工資三千元的基層員工,他要考慮吃飯住宿的問題,如果有人肯給他加到五千元,他很可能是會跳槽的。一位企業(yè)的核心管理者,月薪已經(jīng)五萬元了,你就是給他加一萬元,對他的誘惑力可能也沒有多大。激勵基層員工,毫無疑問要滿足其利益需要,要給他們物質,給他們看得見的東西,同是在制度上要進行嚴格的要求,法家講的就是利益制度;中層的管理者上有老下有小,壓力很大,對上要忠,對朋友要義,對下屬要愛,所以領導者要在情感方面關心他們,儒家講的就是仁愛情義;高層管理者利益和感情需求基本滿足了,這時候就需要“道”,這個“道”主要是要與老板有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愿景,共同的追求。同時高層管理者要有大局觀,對于個人的得失東西要放下,要看開,道家的理念顯然與此更接近。所以說,你提到的分層管理方式盡管是比較粗糙的,但也抓住了一些基本的東西。不過要注意,一方面,對不同層級的管理要有不同的手段,另一方面,這不意味著其他方面就不重要。像基層的員工固然要以利益為主進行管理,但也需要認同企業(yè)的核心價值觀。高層的管理者固然要以價值為主,但也需要利益的滿足。因此,對于各個層級的管理,都需要綜合運用各家的理念,只是各家占的比例不同而已。
:談領導有時候是特指高管。您講“法里儒表”,但是漢朝皇帝一度推崇黃老之術,現(xiàn)在很多企業(yè)家也講究無為。這個該如何理解?
宮玉振:漢朝一度在文帝景帝時期用過黃老,強調休養(yǎng)生息,其“無為而治”是為了糾正秦朝過度有為的苛政。但這只是一個階段,到漢武帝時期,社會的繁榮成為國家有為的條件。對外,他重用衛(wèi)青、霍去病等人,組建騎兵集團,打敗匈奴以保證長治久安。對內,他頒布新法,注重刑罰的作用。對于大國而言,無為只是相對的,有為才是絕對的。
現(xiàn)在的企業(yè)是必須有為的,企業(yè)家可以無為。但要注意,企業(yè)家無為的前提,一定是企業(yè)制度的有為。湘軍為什么能打仗?就是因為曾國藩建立了一套讓將士有為的制度。無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每位領導都希望做到無為而治,但如果是缺乏有效的制度設計,所謂的放權,所謂的無為,只能使企業(yè)陷入混亂。
曾國藩的朋友歐陽兆熊說曾國藩“一生三變”:“做京官時以程朱為依歸,辦理軍務一變而為申韓,咸豐八年再出而以黃老處世”。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他遇到不同的問題,自然做出了轉變。這種轉變不是用后者取代前者,而是把三家精髓完美融合在一起。儒家給曾國藩的是理想和追求,是要做圣賢,要兼濟天下。法家給他的是清醒和現(xiàn)實,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道家給他的是成熟和靈活,讓他變得很從容,很圓融。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是三者的融合。曾國藩正是吸納了三家的精髓,才留下“三不朽”的功業(yè)。
真正的本土領導力一定是融合的,僅靠哪一家的思想是成不了事的。儒家的圣賢,孔子、孟子和荀子多半是思想家,沒有真正建功立業(yè);法家中的商鞅、吳起、李斯、韓非子都做成了很多事,但都沒有好下場;道家追求的是小國寡民,從管理理念上來說并不太適于大的組織。譚嗣同說:“中國兩千年來之政,秦政也。”法家雖然名聲不好,但管用。在實際管理中,領導者一般以法家為本,不斷地根據(jù)實際情況來調和這個比例。
內圣外王,修己安人
:中國經(jīng)濟進入新常態(tài),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都要求領導者有更強、更快的學習能力。在這樣的時代,企業(yè)家該如何“修己安人”?
宮玉振:互聯(lián)網(wǎng)的沖擊確實很大,同時也造成了一種浮躁的心態(tài)。人性有超越時代而不變的東西。人性不變,管理最深層的東西也是不變的,這也是我們今天談本土領導力的意義所在?!靶藜喊踩恕睂ξ覀兊膯⑹臼?,在浮躁的時代、快速變革的時代更要把握自己的內心和節(jié)奏,這樣才能定下來,靜下來,不會做出錯誤的選擇。當大勢來的時候,人們最容易被沖得浮起來而失去自我。我們說守正出奇,守得住,才能展得開。守正,就是守住一些商業(yè)世界中最基本的邏輯和原則。出奇,就是要把握大勢,要敢于創(chuàng)新;守正才能出奇,出奇不是沒有根基的出奇。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商業(yè)依然是以產品為核心的。產品永遠是商業(yè)的本質,如果拋棄了本質,所有的花樣都是泡沫。這是一個容易出現(xiàn)泡沫的時代??鬃釉诙Y崩樂壞的時代依然堅持自己的價值追求,這種精神依然值得我們去學習。
我們這個時代發(fā)展很快,機會很多,人很容易浮躁起來。領導者更要加強心性的修煉,有所為有所不為,放棄機會主義的做法。從長遠來看,所有的機會主義都會失敗。人都有求利的本性,商業(yè)又是追逐利益的世界。但是利益有短利和長利,一時的暴發(fā)并不一定意味著長遠的成功。真正有企業(yè)家精神、有事業(yè)心的人,會放棄短期行為。因為這會讓你偏離事業(yè)的主體,掏空你的根基。所有的泡沫最終都會破裂。在我們這樣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企業(yè)家尤其要沉得住氣、定得住心。
:如果概括一下,本土領導最主要的特點是什么?
宮玉振:中國本土領導最根本的特點還是“內圣外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心,強調的是“修己安人”、“內圣外王”、“有體有用”;在中國人看來,領導者必須具備“圣”、“王”的雙層資格:有“圣”人修己之體,然后才能為“王”者治人之用。中國人講修、齊、治、平,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也就是說,內在品格的養(yǎng)成是領導力成長的前提。用最通俗的話說,就是先學做人,后學做事,做人是領導力之本。
:在不確定的商業(yè)環(huán)境中,如何發(fā)揮本土領導的優(yōu)勢,抑制其劣勢?
宮玉振:中國本土領導力最大的不足,是創(chuàng)新精神有所欠缺。儒家講“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其實更多是針對自我修養(yǎng)的。中國本土領導力的成長環(huán)境是農耕社會,而且是大一統(tǒng)的帝國,缺乏對外部世界的探索與冒險精神。孔子不語怪力亂神,道家聲稱“六合之外,存而不論”,鄭和下西洋是出于政治目的而不是經(jīng)濟驅動。西方發(fā)現(xiàn)了美洲,中國卻在關起門來過日子。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必須認識到本土領導力的不足之處。中國人講尊卑有序,很多企業(yè)家在企業(yè)里讀《弟子規(guī)》,還是希望人人都能夠盡其本分。西方文化強調平等、自由、個性、張揚,這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是得不到鼓勵的,一定程度上也妨害了創(chuàng)新。所以在全球化時代,我們期待形成一種新的領導力,它既是本土的,又是現(xiàn)代的,在繼承中發(fā)展。中國文化本身也是一種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我們從傳統(tǒng)文化里取經(jīng),并不是把傳統(tǒng)文化完全照搬過來。
在一個平等、開放、創(chuàng)新的年代,企業(yè)家必須有開放的心態(tài)。中國古人認為,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從戰(zhàn)國時期的《六韜》到明清之際的黃宗羲都有關于這種理念的闡述。拿到今天企業(yè)的環(huán)境里,企業(yè)家也需要更大的胸懷。領導者是組織的核心,領導行為的本質就是要處理“人”與“我”的關系。領導力的突破過程,其實就是一個突破自我的過程,就是一個打通“人我”、融匯“人我”的過程,就是走出小我、成就大我的過程。做企業(yè)不僅僅是做企業(yè),也是心性成長的過程。實際上企業(yè)最終還是屬于社會的。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用到企業(yè)的層面就是說,企業(yè)家進行經(jīng)營,不要著眼于自己的私利,企業(yè)其實是天下的公器。企業(yè)家應該有一種天下的情懷,將企業(yè)打造成一個員工共同的事業(yè)發(fā)展平臺,讓所有人共同分享企業(yè)發(fā)展所帶來的回報。這樣的企業(yè)家,才可能真正能夠成就大的事業(yè)。
:現(xiàn)在的80后、90后員工可能剛剛進入企業(yè),就希望知道組織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如果他們對答案感到不滿,可能就會跳槽。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尊卑有序”的格局也許會受到挑戰(zhàn)。您怎么看80后、90后員工的管理?
宮玉振:80后、90后追求的價值可能與他們的前輩不同。每個人身上都帶有時代的烙印。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成就起來的人,受集體主義的影響比較大,這樣的人群你跟他談忠誠、談奉獻、談服從,他往往是會有強烈的共鳴的。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這一階段成長起來的80后,更多地是考慮物質上的直接回報。而90年后的員工,成長的時代是中國已經(jīng)開始進入豐裕社會,生存已經(jīng)不是問題,這個時期成長起來的年輕人沒有那么多包袱,更多地追求內心的感受,追求自我的意識,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非常強烈,高興就好,想做就做,希望自身價值能夠最大化,不會為了企業(yè)的目標和父輩的期望而委屈了自己。比如喜歡玩游戲的年輕人,加入一家游戲公司就會感覺非??鞓?,雖然父輩未必理解和認同。
一些新興的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其管理在我們看來可能像幼兒園一樣,沒有等級制,讓大家快樂工作,秀出自己。時代的沖擊力不可忽視,傳統(tǒng)的本土領導力是會受到這種文化的沖擊。領導力、文化的建構,不是理論問題,更多是實踐的問題。我們說“年輕人永遠是對的”,因為他們代表未來。但是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另一種趨勢,就是很多年輕的90后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反而對傳統(tǒng)文化也很感興趣,你看他們的漢服,他們的cosplay,也是很有趣的。他們希望有“我是誰”的自我認知,希望有個性。其實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更多的是“為我所用”。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價值和元素,成為他們張揚自己個性的元素,這其實也是本土領導力發(fā)展的未來方向。
可以感受、可以學習的領導力
:您認為領導和管理的不同之處在哪里?領導者應該如何來拿捏?
宮玉振:其實學者在這方面已經(jīng)有了很多論述。領導更多的是面向未來的變革,管理更多的是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領導更多的是對人,管理更多的是做事;如果一個組織只有管理沒有領導力,那它最多只能維持常態(tài)。領導者是著眼于未來的,是要突破現(xiàn)狀的,是帶領組織往前走的。
當然,也不能將二者截然分開,高層次的領導者也可能是個管理者,普通管理者也需要具備領導力。經(jīng)常有人把二者對立起來,不過在我看來,領導力一定要融在管理過程之中,沒有領導力的管理是要失敗的。
作為領導者,你必須懂得設計一套合理的制度,還要打造組織的文化,包括關注現(xiàn)金流,人力資源,制定戰(zhàn)略。這些其實都是管理的范疇,但是領導者可以授權給他人一起來做事,并賦予組織以強大的愿意,也就是使眾人行。這里面體現(xiàn)的就是整合在一起的領導力。
:如何判斷某位領導者是否擁有領導力?
宮玉振:看一個人有沒有領導力,最現(xiàn)實的標準可能就是看其結果。領導力是藏不住的,有領導力的人自然可以形成一種感召的力量。領導力也有很多種:有人的領導力就是一種氣場,大家都能感受到;另一些人可能很沉靜,但可以把企業(yè)做得很好,他們的領導力需要時間來證明。領導力跟管理跟打仗的道理是通的,都是要靠結果來說話的。當然,如果領導力不能隨著情境變化而發(fā)展,也可能會遭遇失敗。所以,領導力也是動態(tài)的,是需要不斷突破的。領導力有三個要素:領導者、情境、追隨者。中國的情境、追隨者決定了本土領導力在中國社會中的作用。在現(xiàn)今的中國,有時候組織的發(fā)展遠遠快于團隊的能力,遠遠超出領導者的能力,領導者必須終生學習,不斷地發(fā)展自己。
:領導力是可以學習的嗎?你在講授領導力課程的時候如何因材施教?
宮玉振:可以打一個比方,鉆石的形成三個條件:碳元素、熱量、壓力。三者缺一不可。碳元素對于鉆石是基礎,就像特定的領導力天賦對于特定的領導力構成基礎一樣。但是光有碳元素還不夠,還要熱量和壓力,對于領導力的發(fā)展來說,就是學習與實踐。不得不承認的是,有些人更適合做專業(yè)技術人才,有些人更適合做管理人才;有些人天生就有商業(yè)的直覺,有些人天生就適合跟人打交道。不具有特定的領導力天賦的人要去開發(fā)特定的領導力是很困難的,所以領導者一定要認清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特點。但是具備一定領導力天賦的人如果不學習和不付諸實踐,同樣也無法充分開發(fā)出領導力出來。領導力的內涵有很多,譬如一個人的格局、視野、膽略、冒險意識、直覺,這些東西大多需要在學習與實踐中去開發(fā)和提升。通過交往更多的人、讀更多的書、學習案例和理論,以及經(jīng)歷更多的歷練,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和格局,提升自己的領導力。
我在授課的時候會留心群體特點。與學者交流和與企業(yè)家交流是不同的。企業(yè)家有他們的特點,我會去了解他們的教育背景、年齡等,來調整我講課的思路和節(jié)奏。不同的企業(yè)家理解能力是不一樣的,有些企業(yè)家教育背景好,理解能力強,就可以多講一些理論。有些企業(yè)家教育背景不是特別強,但實踐經(jīng)驗豐富,對于這樣的企業(yè)家,多講一些案例或故事,用鮮活的案例闡述深刻的道理,會更容易得到共鳴。教授可能掌握很多理論,但理論一定要經(jīng)過轉換的過程。好的課程可以做到“深者不覺其淺,淺者不覺其深”,關鍵是要善于用最易懂的語言講出最有啟發(fā)意義的道理出來。
中國需要一場宗教改革運動
: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認為,中國之所以出現(xiàn)食品安全等問題,是因為中國人沒有信仰。事實上,根據(jù)皮尤論壇2010年“世界宗教圖景”的評估,有一半的中國人是有信仰的,包括基督教、佛教和大量民間宗教。您怎么看這個問題?
宮玉振:關于中國目前的宗教信仰,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中國確實有豐富的宗教信仰資源,你看過去的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城里城外往往有土地廟、觀音廟、關帝廟、城隍廟等等,今天也有很多寺廟道觀在重建或新建。應該說,幾乎所有宗教都是宣傳揚善懲惡的,都有相當?shù)慕袒饔?。但是,從另一方面看,中國宗教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是大部分宗教是世俗化的。很多人燒香拜佛,是追求現(xiàn)實的回報,如消災,彌禍,求官,求子,求財,等等。這就使得人們對到寺廟里拜佛,與到官府里送錢的心態(tài)其實是一樣的,都是出于現(xiàn)實的需要,是把信仰變成了交易,這其實不是真正的信仰。有宗教,無信仰,無疑也就弱化了宗教的神圣性。今天的西方人到教堂里去,主要是求得心靈的凈化和精神的超越。中國的宗教從某種意義說,需要一場宗教改革運動,需要實現(xiàn)從追求求現(xiàn)實回報到追求精神超越的轉變。這樣宗教才能重新在人們心中有神圣的地位,從而更好地起到凈化人心、重建價值、規(guī)范行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