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學者常用的暴脹是不是一種錯誤的用法?暴漲和暴脹兩個詞哪個是對的?這種名詞的使用有沒有相關的規(guī)范?
一般的標準是什么?《現代漢語詞典》。但《現代漢語詞典》再厲害,也沒法把浩如煙海的各學科專有名詞包括進去。實際上很多專有名詞都是外來的,而且專業(yè)性很強,所以必須有專人出來干這個活。于是,出現了一個高大上的機構: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1950年中國科學院編譯局接管了國立編譯館擬訂的各科名詞草案。1950年5月,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簡稱文委),成立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任命郭沫若為主任委員,下設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yī)藥衛(wèi)生、文學藝術與時事五個組,并再按學科分成小組和分組,中國科學院受文委之托負責自然科學組,其工作范圍包括天文學、數學、物理學、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地理學、古生物學、考古學、心理學、語言學、地球物理學、工程和農學等。當時聘任的科學家達150人,在當時編譯局之下設立名詞室,負責組織名詞編訂和其他具體工作,其中著名科學家有:嚴濟慈、華羅庚、錢三強、馮德培、茅以升、呂叔湘等。
而國務院曾就關于公布天文學名詞問題批復(國函〔1987〕142號):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是經國務院批準成立的。審定、公布各學科名詞,是該委員會的職權范圍,經其審定的自然科學名詞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全國各科研、教學、生產、經營、新聞出版等單位應遵照使用。請告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天文學以及以后各學科經審定的自然科學名詞,國務院授權該委員會自行公布。也就是說你亂寫是不符合規(guī)范的。
在中國知網中國規(guī)范術語數據庫查詢可知,“暴脹宇宙”是由自然辯證法名詞審定委員會和物理學委員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的,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專用術語。而暴漲并無這樣的用法,只指(物價、水位)急劇升高。
嚴格地來說,因為有政府文件背書,所以教學、出版物等,理論上來說都必須遵從這個命名規(guī)則。但個人使用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這個屬于個人的自由。(解答人小喵:文字愛好者)
流網是什么? 中國漁船為什么會因在公海用流網捕三文魚被捕?
流網(driftnet),很多情況下也叫刺流網(Drifting Gillnet),是一種捕魚手段。簡單說是用船拖曳一張垂直的大網,處于海洋中的一定深度,然后當魚沖撞到網上時,魚的鰓蓋以及鰭等被網所纏繞而困住,從而達到捕獲的目的。英文名中的“drift”指的是它可以沿著海流運動,不受風的影響。而“Gillnet”則是以魚鰓被網纏住而得名。
流網的主要問題在于,它的面積極大(可以長達數公里,最長可以達到近百公里),深度上覆蓋了海洋生物最為活躍的表層約20米左右的區(qū)域,而且一放就是十余小時甚至幾天之久,因此除了目標魚類之外,其他海洋生物極易觸網而被纏繞。尤其對于鯊魚、鯨、海龜等生物來說需要依靠游動或露出水面來呼吸,如果一旦被流網纏繞,很容易窒息而死。并且很多時候漁民為了利益,才會用網眼大小不同的幾種流網一起使用,使得海洋生物不論大小一網打盡,因此說流網對于海洋生物的破壞性很大。很多國家立法限制流網長度,甚至禁止使用流網。三文魚的提法并不是很準確,事實上北太平洋的鮭科魚類稱作大麻哈魚(大麻哈魚屬)更為準確。
公海捕魚自由是原則自由,并非沒有限制。即使在海洋法公約中,也明確規(guī)定:所有國家均有權由其國民在公海上捕魚,但受下列限制:(a) 其條約義務;(b) 除其他外,第六十三條第2款和第六十四至第六十七條規(guī)定的沿海國的權利、義務和利益;和(c) 本節(jié)各項規(guī)定。其中第一一七條規(guī)定所有國家均有義務為各該國國民采取,或與其他國家合作采取養(yǎng)護公海生物資源的必要措施。在地區(qū)范圍內,我國也參與很多公海捕魚協定,例如《北太平洋公海資源管理公約》中國就是締約國之一。(解答人fengfeixue0219:植物分子生物學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