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在近幾個賽季中,有許多球隊開始使用小球戰(zhàn)術,平均每場比賽的得分已經(jīng)超過了100分,但卻沒有一支球隊能夠像2006和2007年的菲尼克斯太陽隊這樣保持著如此旺盛的賽場攻擊火力。當時的太陽隊以平均每場110.6分的得分在聯(lián)盟位列榜首,比同樣以賽場進攻火爆著稱于世的小牛隊竟然多出了8分之多。而從太陽隊當時的主力陣容——納什、斯塔德邁爾、馬里昂、拉加·貝爾和迪奧來看,每個人的場均得分均達到了10分以上,可見太陽隊的攻擊火力非常強大。而他們的場上陣容也頗為講究,一大帶四小的配備讓太陽在比賽中掀起一波波的進攻狂潮。
對于喜歡華麗進攻的同學而言,太陽隊的小球戰(zhàn)術易于模仿,但難以專精,需要各個位置的球員配合默契。他們的戰(zhàn)術通常是這樣的——在主場對陣馬刺隊的一場比賽中,納什從賽場左側接到了斯塔德邁爾在對方禁區(qū)內傳出的皮球。他將球快速運至中場,在這其中他突破了三名企圖攔截他的馬刺隊員。在距離籃筐足有六英尺遠的地方,納什在企圖撲到他面前的對手腳前撒住了腳步。他拿眼角的余光一掃,發(fā)現(xiàn)迪奧就在他左側大約18英尺遠的地方,迅速將球傳給后者。迪奧接球后,馬不停蹄地將球傳給了在他右側處于空當位置的貝爾。處于弧線處的他接球后,還沒等蒂姆鄧肯從內線撲出來對他進行補防,早已揚手命中一個精準的三分球。就在這短短的幾秒鐘時間里——短得只夠你低頭系上自己的鞋帶,太陽隊已經(jīng)從球場的這端到那端,完成了一次無懈可擊的快攻配合。馬刺隊——這樣一支在全聯(lián)盟中號稱防守最好的球隊,在他們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風。
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太陽隊在每次進攻前的十秒鐘時間內完成投籃的幾率是48%,而他們在每個比賽的夜晚里的投籃命中數(shù)(41 1次)更是高于其他球隊?!拔覀冊谫悎錾系哪繕司褪菗艨迥?,”太陽隊助理教練馬克伊瓦羅尼說,“在很多情況下,我們會設計謀劃出好幾種賽場進攻方案,然后選擇一種最有效的方法對付你?!币苍S現(xiàn)在我們將太陽隊稱為全聯(lián)盟最好的球隊有些為時過早,但是這支以跑轟為主的球隊被稱為聯(lián)盟內最具觀賞性的球隊卻沒人敢提出異議??v觀今日的聯(lián)盟,你不難發(fā)現(xiàn)除了幾個少數(shù)的例外分子之外,比賽已經(jīng)越來越向沉悶的防守至上的觀念轉變(其中的個例外分子就是當年由納什領銜的高得分球隊——達拉斯小牛隊)。也正因如此,當納什與太陽隊簽訂了五年6500萬美金的合約時,許多人都認為他之所以選擇太陽隊,完全是金錢在作怪。在人們的眼中,太陽隊簡直一無是處它缺乏經(jīng)驗(球隊首發(fā)隊員的平均年齡為25.2歲);身高偏矮(身高2.08米的斯塔德邁爾在隊中出任中鋒,身高2.01米的馬里昂出任大前鋒);絲毫不具有賽場競爭力(納什到來之前他們創(chuàng)下了該隊20年來的歷史最差戰(zhàn)績)。那么,納什除了看中那一紙肥約之外,人們想象不出他還有任何理由加盟這樣支毫無前途的球隊。但正是納什讓這支球隊徹底改頭換面,他用那猶如鬼魅的傳球帶動每一名場上的隊友,同時也讓人見識到這種吸引眼球的攻擊方式。跑轟戰(zhàn)術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速度,所以太陽隊這大帶四小的組合執(zhí)行起來非常輕松,即使是2.08米的小斯也是運動能力超強的狂人。而對于現(xiàn)在的太陽隊來說,他們所面臨的挑戰(zhàn)恐怕就是如何擺脫他們在人們心目中留下的暴發(fā)戶的印象,將這種奮起的勢頭繼續(xù)保持下去。畢竟對于像他們這樣沒有一位獨立的明星的球隊來說,想要真正贏得球迷們的尊重還需要時間的檢驗?!拔覀兊倪@套主力陣容在本賽季中收到了相當良好的賽場效果,”德安東尼說,“每個賽季,我們仍然會高舉進攻大旗向其他球隊宣戰(zhàn)?!彼麄兊倪M攻真的能夠贏得最后勝利嗎?還是在新賽季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太陽隊的成功讓我們隱隱覺得NBA近年來有一項看不見的改變,而且是戰(zhàn)術上的全新革新——“一大四小”的球隊陣形,一定會在NBA里會掀起一個新流行趨勢。如今的“一大四小”有什么特征呢?就我個人觀察,有以下幾個條件:如果他們沒有快攻機會的話,那么納什(1)就會放慢球隊的攻擊節(jié)奏,與此同時貝爾(2)和迪奧(3)分別站在兩側的三分線處。這種站位方式將會為處于內線的馬里昂(4)或者斯塔德邁爾(5)創(chuàng)造空當?shù)臋C會,為納什突入內線從而吸引對方上來進行雙人包夾。從而使其防守出現(xiàn)漏洞。
何謂“一大四小”?
但是當斯塔德邁爾來到太陽之后,太陽隊開始嘗試排出無中鋒戰(zhàn)術。以斯塔德邁爾為唯一內線,配合馬里昂、貝爾、迪奧與納什這樣的組合來與對手交戰(zhàn)。當然,當初他們在找來納什貝爾時,就已經(jīng)想好這個陣容了。所謂“一大四小”,就是像太陽這樣的陣容。以一個較高大的中鋒或中前鋒,配上四個前鋒與后衛(wèi)。在我們業(yè)余籃球的世界里并不稀奇多得是球隊這樣打,但是在高大球員比比皆是、人材濟濟的NBA里,卻還打這種球,是有其它的意義。
過去我們在思考一支NBA球隊的組成時,最理想的狀況——球隊中至少要有四到五位2.06米以上的球員,其中兩位最好有2.08米以上來擔任中鋒,大前鋒的理想高度是2.06米以上,這樣才具有高度上的對抗力。但是如今,有很多球隊紛紛推出這種“一大四小”的策略應戰(zhàn)(最明顯的是上賽季的金州勇士隊)。其實講穿了,就是以快速攻防轉換取代傳統(tǒng)的半場系統(tǒng)戰(zhàn),即便進入半場系統(tǒng)戰(zhàn)時,也以簡單的小組合作替代復雜的走位路線。
除開太陽隊不說,像馬刺,也常有鄧肯帶著一批小將打的實例:奧尼爾在熱隊后場變得比較強勢后,也常有這種打法;而火箭隊的例子更明顯,他們的大前鋒既然不濟事,干脆視情況縮減他們的上場時間,一個中鋒配上四個快速部隊也是常見的陣型。還有奇才、小牛等隊,簡直不勝枚舉。過去這未必是一個常態(tài)性的球隊組織與主流戰(zhàn)法,但是到了如今,卻經(jīng)常被大量使用,很多球隊在使用這種戰(zhàn)法時,往往是看對手的隊型決定。
太陽隊的瘋狂進攻,都是從對方的禁區(qū)地帶開始的。當聯(lián)盟中的絕大多數(shù)球隊都有兩名大個子在籃下爭搶防守籃板時,太陽隊通常只會留守一名球員在籃下伺機而動。別看肖恩·馬里昂(4)的個頭只有2.01米,但是他搶防守籃板的能力絕對超強,一旦他在內線爭搶籃板得手,他就會首先尋找納什(1),當球在空中尚未降落時,納什早已向球場的另一側沖去。馬里昂在內線的強大威力極大地解放了斯塔德邁爾(5),后者得以輕松自如地向自家籃下跑去,與貝爾(2)和迪奧(3)一起形成三人快攻陣容。如果斯塔德邁爾在內線搶下籃板的話,馬里昂很可能在球隊的快攻陣容中自己掉隊(當其他人跑至底線時,他可能剛剛來到中線附近)。
“一大四小”的歷史沿革與條件
“一大四小”的戰(zhàn)術思想是怎么開始的?在70年代,其實就有這種球隊出現(xiàn)了,像1975年的總冠軍金州勇士隊,就不是一支高大球隊。不過當時的前鋒,高度也就是2.03米,當時還有很多現(xiàn)在我們定義的矮中鋒,所以不能算。80年代中,有幾支著名的球隊也大打“一大四小”,最出名的還是金州勇士隊,他們以快速反擊與外線為主。像勇士隊當年的TMC跑轟三人組,他們的中鋒是現(xiàn)任湖人隊助理教練拉里·史密斯,僅是2.03米的籃板手,得分就靠他們的前鋒與后場群,如TMC中的蒂姆哈達威、里奇蒙、穆林都是攻擊主力?,F(xiàn)代的“一大四小”,風格就比較類似勇士隊的類型,不過勇士隊當年幾乎沒什么防守,中鋒也沒有進攻能力,這點,又與如今的情況不相同。
1、有一個至少2.08米以上、夠高且快攻會跟進的中鋒或大前鋒。這個中鋒1、有一個至少2.08米以上、夠高且快攻會跟進的中鋒或大前鋒,這個中鋒不必負傳統(tǒng)中鋒那樣的策應工作,球給進去就是打掉,所以他未必是進攻的第一選擇。但是,卻負有很重要的工作。這一點,我們在斯塔德邁爾與姚明身上可以看得很明顯。這與過去勇士隊的區(qū)別就在于,中鋒必須要有進攻能力、講求效率而非進攻次數(shù)的多寡。
2、至少有一到兩個專職抓籃板的球員,而且場上每個隊員都要有爭搶籃板的意識,因為任何一個人都可能是快攻發(fā)起點。這個陣容的身材可能較矮,如果籃板保不住,會是很大的問題。其它不抓籃板的球員要注意對方擅搶進攻籃板的球員,這種陣式,防守籃板的保護是第一重要。
3、有至少兩位運動能力特別優(yōu)越的球員,并有面筐一對一單打能力。所謂運動能力,就是指速度與彈跳力。彈跳力強的球員對對方的防守會有很強的擾亂效果,如果沒有彈跳力,就必須要有高度。不要小看這項因素,我覺得非常非常重要。
4、有充分的三分火力,最好有兩到三位具有夠威脅力、敢于出手的三分射手。這個射手,不能死站在那邊等球,而是要清楚團隊進攻路徑,才能跑到最好的位置等球傳到。這種陣型不見得每次快攻都能成功,具備幾個外線火力強的球員是非常非常必要的。
5、控球后衛(wèi)必須要會切入,而且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怎么給“小球”,也就是短傳。不具備外線能力、沒有速度、進攻威脅力不夠的控球后衛(wèi),不適合擔當這種戰(zhàn)法,太過黏球的球員也不適合。別小看短傳,納什可能是聯(lián)盟中短傳功夫最地道的球員,所以他很難纏,也才能讓斯塔德邁爾厲害得很夸張。
6、整體的快攻訓練必須非常純熟,因為這個戰(zhàn)法會在對方防守形成之前進攻,所以球員們在快攻訓練與走位必須非常清楚自己的身份與路線。
7、團隊進攻與防守的觀念要清楚;進攻上,要盡量讓球轉移快一點,除了控球外,其它人不得黏球停頓太久,隊友的位置也要搞清楚,讓擁有最佳機會出手的隊友進攻,而不陷于主力迷思;防守上,補防意識要強,但守不住的不要亂犯規(guī)。
8、需要有充分的體能,否則就得需要有良好的替補。替補進攻力不強沒關系,但是需要達到調節(jié)主力體能的效果。
9、當快攻不起來的時候,要有另外備案的半場系統(tǒng)作戰(zhàn)方式,所以至少也要有一位能打低位的球員。
10、懂得善用局部優(yōu)勢。譬如有錯位防守的情況,或是可單打吃掉的情況,要毫不猶豫打掉。
為什么這種陣勢會流行?
“一大四小”這種隊型基本上是七分進攻、三分防守,要很堅決的執(zhí)行“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這樣才能使對手疲于奔命。如果你的陣型很純熟,對手想跟你拼進攻無異自殺。你仔細想想,太陽隊是不是符合這以上十項原則?有的球員是同時符合好幾個條件。而其它打“一大四小”的隊伍,譬如熱火,他們也符合上述條件,但他們還有個超級中鋒,可以在快攻打不成時還能慢下來打陣地戰(zhàn)。
目前聯(lián)盟中打這類戰(zhàn)術的代表性球隊,可以以勇士、熱火、馬刺與開拓者為范例;從他們現(xiàn)在的戰(zhàn)績,你可以看得出來,這個戰(zhàn)術在如今可說是非常流行。其實步行者隊和公牛也有這方面的資本,只不過由于羅斯的受傷,之前的公牛萎靡不振。而步行者喬治的報廢也讓他們提早退出了競爭者的行列。歸根結底,“一大四小”的陣型會流行并非偶然。有很多主客觀因素,造成了這種陣式的流行,說起來,很令人費解:
1、優(yōu)秀內線的貧乏,使得個隊要湊齊兩到三個可用的長人還很難。許多年輕的長人都跑去打前鋒,寧愿飆外線,但是也不愿扎扎實實練禁區(qū)球員應該要做的事。有越來越多的美國長人在禁區(qū)里的基本能力都在退化中,反而是矮前鋒的禁區(qū)基本功比較好,偏偏他們這種球員進入NBA的可能性又比較低。
2、NBA球員年輕化,球技也快餐化,基本功越來越差。不練基本功的后果,就是靠體能條件打球,打半場系統(tǒng)戰(zhàn)的效率變低,你得變成速度戰(zhàn)、體能戰(zhàn)才能夠把個人技術的不足缺陷給補掉?,F(xiàn)在有幾個NBA球員有所謂的獨門絕招,就像80年代一些殺手級球員的得分招數(shù)一樣?就連現(xiàn)在你問我年輕一輩的球員中“誰的中距離比較準”?我恐怕都難以回答。如果技術不夠純熟,就只能用觀念彌補?;旧舷裉栮犇欠N打法,球員的觀念要很清楚,球與人的位置與路線一定要很明確,否則一定會亂掉。教觀念比教球技要簡單多了,與其打技巧戰(zhàn),不如打運動戰(zhàn)。
3、三分球已融為主流戰(zhàn)術?,F(xiàn)在不重視三分球的球隊已經(jīng)很少了,即便是像老尼爾森、杰里·斯隆這種老教練,也無法否定其價值。當三分球可以運用在快攻上時,威力會倍增。在“一大四小”的陣型里,三分球是絕對重要的攻擊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