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章
李商隱憑窗而望,外面是茫茫無邊的黑暗,連綿不斷的大巴山在黑暗中延伸,一切都沉沒在古遠的蒼涼和遼闊之間。這巴蜀的夜雨怎么一下起來就沒有個止境啊,李商隱滿面愁容。黑夜讓李商隱想起了前塵往事,想起了那個遙遠的下午。李商隱已經(jīng)不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時候了。外面的池塘里漲滿了秋水,一些殘荷漂在水面,顯得那么寂寞。李商隱突然間明白:原來寂寞并不只是屬于一個人。前幾日,親人來信了,問自己什么時候能夠回去。李商隱看著這不知何時才能停止的秋雨,充滿無限的歉意。不知道親人現(xiàn)在過得還好嗎?李商隱飄過了千山萬水,來到了遙遠的長安。故鄉(xiāng)依舊,親人依舊,就連那只燭臺同樣依舊。李商隱陪著親人徹夜不眠,以致那只紅燭都結(jié)出了燈花。剪去燈花,那跳動的火光再次彌漫在無邊的溫馨里。李商隱在迷茫的燈光里述說著那個遙遠的巴山夜雨之夜: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晚唐時期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和溫庭筠合稱“溫李”。其詩構(gòu)思新奇,意蘊復(fù)雜,詩作現(xiàn)存大約六百余首,而其中無題詩和愛情詩堪稱一絕。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商隱出生于河南滎陽(今河南鄭州)。據(jù)李商隱自稱,他和唐朝的皇族同宗,并數(shù)次在自己的詩歌和文章里面說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這并沒有給李商隱帶來任何實際利益。關(guān)于李商隱的家世,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其高祖李涉。李涉曾擔(dān)任過唐朝的美原(故址在今陜西富平)縣令。李商隱的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隱出生的時候,任河南獲嘉縣令。
李商隱的童年非常不幸,在其十歲那年,他的父親就在浙江去世了,于是李商隱就隨著母親返回了故鄉(xiāng)河南。李商隱是家中長子,自然背負起撐持門戶的責(zé)任。李商隱曾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年少時期為別人抄書掙錢來貼補家用這么一些事,可見其生活的困頓。李商隱早年的貧苦生活對他性格的影響很大,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這些早年的經(jīng)歷使李商隱形成了憂郁清高的性格,這些特征大量地從其詩文中流露出來,同時還表現(xiàn)在李商隱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上。少年時期對李商隱影響最大的老師,是他回到故鄉(xiāng)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李商隱的這位叔父曾經(jīng)上過太學(xué),但是沒有做過官,一直隱居。李商隱在其影響下,學(xué)識得到極大擴充,大約在他十六歲時,就作出了兩片優(yōu)秀的文章,獲得了一些士大夫的贊賞。這些士大夫中,包括時任天平軍節(jié)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隱求學(xué)生涯甚至是仕途生涯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本人極其擅長駢體文,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不僅教他駢體文的寫作,還慷慨資助他的家庭,鼓勵他和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幫助下,李商隱的駢體文寫作進步迅速,由此獲得了極大的信心,希望可以憑借這種能力展開他的仕途。在唐代,沒有門第背景的文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有所發(fā)展,主要有兩個途經(jīng):科舉和幕府。前者被認為是進官場的資格,是官方對其行政能力的認可。后者則是一些有勢力的官僚自己培養(yǎng)的政治團隊,如果表現(xiàn)出色,也可以通過這些官僚的舉薦成為朝廷的正式官員。中晚唐時期,很多官員都是既有考取科舉的資格,也有作為幕僚的經(jīng)歷。李商隱青年時期得到令狐楚的賞識,并且跟隨他學(xué)習(xí)駢體文,自然而然地成為令狐楚的幕僚。
唐文宗開成二年(公元837年),李商隱取得了進士資格。其實在此之前,他已經(jīng)考過學(xué)多次了,但都是以失敗而告終。李商隱初次應(yīng)舉的年份難以確定,有人甚至相信其早在十年之前就已經(jīng)開始了他漫長而艱苦的應(yīng)舉之路,但是缺乏背景的李商隱不管怎么考,最終都是一樣的結(jié)果。滿腹才華而應(yīng)舉不第,在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文人中是屢見不鮮的,李商隱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權(quán)貴們互相幫忙,大量錄取上流社會關(guān)系中的考生,在唐代科舉中其實是很普遍的現(xiàn)象,因此許多缺乏靠山的考生都會在考試之前刻意結(jié)交權(quán)貴,以此增加自己被錄取的機會。雖說李商隱的文章精華璀璨,但缺乏背景支撐的他,依然屢屢落第。令狐楚坐不住了,在他的干預(yù)下,這位才子才得以獲取進士資格。
在李商隱考中進士的當(dāng)年年末,令狐楚病逝。料理完令狐楚的喪事后不久,李商隱應(yīng)涇源節(jié)度使王茂元的聘請,去了涇州(今甘肅涇縣)做了王茂元的幕僚。王茂元對李商隱的才華非常欣賞,甚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但正是由于這一段經(jīng)歷,使得李商隱一生都被牽累在牛李黨爭的政治漩渦中。
牛李黨爭源于唐憲宗緣何三年(公元808年)的一次科舉考試。時任宰相的李吉甫對應(yīng)試舉子牛增儒和李宗閔等進行打擊,因為他們在試卷中嚴厲地批評了李吉甫。由此,李吉甫就和牛增儒、李宗閔等人結(jié)怨,這個恩怨后來被李吉甫的兒子李德裕繼承了下來。這樣,以牛增儒和李宗閔為首的“牛黨”就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在此后的數(shù)十年中互相傾軋,爭斗不休,成為晚唐政治黑暗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們有時候不得不嘆服命運的無常。命運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總是在那最為隱秘的地方左右著一個人的生活。這正如此時的李商隱:王茂元和李德裕交好,被視為是“李黨”的成員,這倒沒什么,可偏偏自己的恩師令狐楚是“牛黨”成員。這樣,李商隱投靠王茂元的行為就被輕易地解讀為對剛剛?cè)ナ赖睦蠋熀投髦鞯谋撑?。李商隱的處境自然是可想而知了。在唐代,取得進士資格一般并不會立即授予官職,還需要通過吏部舉辦的考試。開成三年(公元838年)春,李商隱參加了此次授官考試,結(jié)果自然是在復(fù)審中被除名。不過,李商隱并沒有后悔娶了王茂元的女兒,他們感情甚篤,在李商隱的眼中,王氏是一位溫和體貼的妻子。
唐文宗開成四年(公元839年),李商隱再次參加授官考試,得以順利通過,得到了秘書省校書郎的官職。李商隱擔(dān)任此職沒過多久就被調(diào)任為河南靈寶縣尉,雖然縣尉和校書郎的品級差不多,但是遠離權(quán)力中心,顯然會使以后的發(fā)展受到影響。李商隱在縣尉任職期間很不順利,因為替死囚減刑而受到上司孫簡的責(zé)難。孫簡很可能以某種不留情面的態(tài)度對待李商隱,使得李商隱感到非常屈辱,難以忍受,最終以請長假的方式辭職。湊巧的是,此時孫簡正好被調(diào)走,接任的姚合設(shè)法緩和了這種緊張局面,李商隱才繼續(xù)留任。然而他已沒有再繼續(xù)工作的愿望了,于是在不久后的開成五年(公元840年)再次辭職,而此次辭職獲得了批準。endprint
辭職之后的李商隱開始了自己的閑居生活。閑居期間,李商隱創(chuàng)作了一些著名的詩詞。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李商隱回到了秘書省任職,雖然職位較三年前的校書郎低,但這一時期卻是李商隱仕途發(fā)展最好的日子。此時,唐武宗開始重用宰相李德裕,對唐朝后期的一些弊政實行改革。李商隱積極支持李德裕的政治主張,躊躇滿志,有理由期待得到重用的機會。然而,命運再一次和李商隱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他重進秘書省不到一年,母親去世。如此,他必須離職回家丁憂三年。這意味著年屆而立之年的李商隱不得不放棄躋身權(quán)力階層的最好機會??梢哉f,這次變故對李商隱政治生涯的打擊是致命的。李商隱閑居在家的三年,即會昌二年末到會昌四年末,是李德裕執(zhí)政最輝煌的時期,錯過了這個時期,李商隱再也難以找到自己政治上的知音了。唐武宗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王茂元在討伐藩鎮(zhèn)叛亂時不幸病故,無疑讓李商隱的政治處境更加困難。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李商隱結(jié)束丁憂,重新回到秘書省。次年,武宗去世,存年三十三歲。在一系列殘酷的宮廷斗爭后,李忱即位,是為唐宣宗。唐宣宗不滿唐武宗時期的大部分政策,尤其厭惡李德裕,因此,幾乎整個會昌六年(公元846年),朝廷都在持續(xù)新一輪的政治清洗,曾經(jīng)權(quán)傾一時的宰相李德裕及其支持者被迅速地排擠出朝廷。在唐宣宗本人的支持下,以白敏中為首的“牛黨”新勢力逐漸占據(jù)了政府的重要職位。
時年三十五歲的李商隱正在秘書省擔(dān)任正字,由于其支持李德裕的政治綱領(lǐng)以及之前就被視為背叛師門,所以李商隱不大可能分享牛黨的勝利。盡管此時李商隱的職位幾乎低得不值得在權(quán)力斗爭中被排擠出去,但仍然可以想象他當(dāng)時的郁悶心情。因此,當(dāng)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桂管觀察使鄭亞邀請他往赴桂林任職時,李商隱幾乎沒有任何猶豫。從唐文宗太和三年受聘于令狐楚開始,李商隱多次擔(dān)任地方官員的幕僚,可以說,他身為幕僚的經(jīng)歷比正式任職朝廷的時間更長。不過,在唐宣宗大中元年之前,李商隱似乎一直將這樣的經(jīng)歷作為過渡,為將來的大展宏圖進行準備。然而這一次作為鄭亞的幕僚前往桂林時,他怎么都沒想到自己的仕途已然接近末路。在此之后的十年時間里,李商隱將在幕府游歷中耗盡所有的政治熱情。
李商隱告別家人,隨鄭亞出發(fā),經(jīng)過兩個月左右的艱難行程,來到距京城五千里外的南方。鄭亞的這次南遷,其實是牛黨清洗計劃中的一部分,而李商隱愿意主動跟從一位被貶謫的官員到此偏遠之地,表明他其實是非常同情李德裕一黨的。貶謫還沒有結(jié)束,來到桂林不到一年,鄭亞再次被貶為循州刺史,而李商隱也隨之失去了工作。唐宣宗大中二年秋,李商隱回到京城長安,通過考試得到一個縣尉職位。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十年前,李商隱在仕途之初恰恰也是一個小小縣尉,歷經(jīng)十年光陰,居然重新回到了最初的起跑線。
李商隱擔(dān)任縣尉不久,就被調(diào)回京城,而此時的情景和大中元年他在秘書省時的情形非常相似:低微的官職,渺茫的前途。李商隱在落寞之余,時時期盼出現(xiàn)變化。變化還真的來了,唐宣宗大中三年九月,李商隱得到武寧軍節(jié)度使的邀請,前往徐州任職。這個武寧軍節(jié)度使是一位有能力的官員,而且對李商隱非常欣賞,如果他的仕途順利的話,李商隱可能還有最后一次機會,然而不巧的是,在追隨盧姓節(jié)度使僅僅一年多后,他就于大中五年的春天病故。這樣一來,李商隱不得不再次另謀生路。生路已然無著無落,上天卻還要給這位才子更大更沉重的打擊:妻子王氏在這年的春夏間不幸病逝。李商隱和妻子王氏的感情非常好,這位出身富貴之家的小姐,自嫁給李商隱后,無怨無悔地照料著家庭,支持著丈夫。由于李商隱多年在外游歷,所以夫妻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離多聚少。不難想象,李商隱對于妻子是有著一份歉疚之情的,而他在仕途上的坎坷,無疑更是增強了這份歉疚之情。家庭的變故給李商隱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加之仕途無望,這真是一個極其艱難的時期。
正當(dāng)李商隱的生活舉步維艱之時,被任命為西川節(jié)度使的柳仲郢向李商隱發(fā)出邀請,希望他能隨自己去西南邊境的四川任職。于是,在簡單安排了家中之事后,李商隱于這年的十一月赴職。李商隱在四川的梓州幕府生活了四年,大部分時間都是郁郁寡歡。梓州幕府的生活是李商隱患有生涯中最為平淡穩(wěn)定的時期,歷經(jīng)了這么多磨難的李商隱已經(jīng)不再去想追求仕途上的成功了。唐宣宗大中九年,柳仲郢被調(diào)回京城任職,出于照顧,他給李商隱安排了一個鹽鐵推官的職位,雖然品階低,但待遇卻比較豐厚。李商隱在這個職位上呆了兩三年,就辭官回到故鄉(xiāng)閑居。唐宣宗大中十三年,李商隱在家鄉(xiāng)病故,時年四十六歲。
英年早逝。文學(xué)史已經(jīng)無數(shù)次見證了這個殘酷的詞語: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因仕途失意一生愁苦,27歲便與世長辭;明代吳中四大才子之一的徐禎卿因才情和現(xiàn)實的巨大反差,年僅33歲便走完了一生;有著曉風(fēng)殘月而今重見柳屯田美譽的清初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剛過30歲便離世西去……
李商隱雖然走了,但是他對唐代詩歌所做的巨大所貢獻任誰都無法抹殺,在晚唐詩歌大不如前的背景下,李商隱將詩歌再次推向一個新的高峰。其現(xiàn)存的六百余首詩歌,從吟詠的題材來看,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詠史詩。李商隱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社會環(huán)境下,在其一生短短的四十余年中,唐朝竟然換了六個皇帝,從憲宗開始至宣宗結(jié)束。雖然一生經(jīng)歷無數(shù)坎坷,但李商隱從未向命運低頭,一直在和命運抗?fàn)帲梢哉f他是一個至情至性,頗具骨氣的中國文人。只要我們認真考察幾件事,便可真正理解李商隱的政治品格。
去牛就李:李商隱開始受恩于令狐楚,后來投靠王茂元,并且娶了王氏為妻,這件事普遍被認為是忘恩負義。然而究其實,這根本就是一件個人私事,李商隱跟誰結(jié)婚,純屬個人選擇,而且王茂元當(dāng)時亦非朝廷要員,更是沒有明顯的黨派傾向,生硬地將私事與黨派之爭混為一談,并以此斷人品格高低,實在牽強。李商隱一生的所有詩文,對令狐楚始終是充滿感激之情的,絕無半字微詞,而他平生也未做一件有負令狐家之事,何來背恩之說?而且當(dāng)兩黨發(fā)生較大的人事關(guān)系變動時,李商隱沒有一次趨炎附勢的行為,他總是同情那些失勢被貶之人。牛黨中的蕭浣被貶時,李商隱曾前往貶所探望。李德裕被貶時,李商隱毫無顧忌地對其政績?nèi)似芳挠枇藰O高的評價,為一個被當(dāng)政者嚴密監(jiān)視的下臺宰相大唱贊歌,是需要一定膽識和氣魄的。僅此一點,便可看出李商隱具有堅持正義和不依附權(quán)貴的寶貴品格。除此之外,李商隱還終生關(guān)心民生疾苦。他在縣尉任上,為活獄而不怕得罪上司,更是不在意能否保住自己的官職,這足以顯示出李商隱的高尚氣節(jié),也是政治品質(zhì)之大節(jié)。endprint
作為一個具有擔(dān)當(dāng)意識的文人,李商隱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詠史詩,這些詠史詩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顯示出他在面對歷史迷霧時的清醒。如這首著名的《隋宮》: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
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yīng)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
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
詠物詩。李商隱一生仕途坎坷,遠大的抱負無法實現(xiàn),于是就通過詩歌來排遣自己的苦悶。李商隱的一生不是在寂寞中沉默,而是在寂寞中追求,追求自己那美好的理想。李商隱所詠之物,多是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細小纖柔的事物,但這些事物是和其堅韌的思想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他的詠物詩少有柔弱單薄的狹小之態(tài),而是在柔弱中見渾厚。比如在《蟬》這首詩中,李商隱就把自己的命運和蟬聯(lián)系在一起,通過詠蟬來寄寓自己的身世情懷,以此自鳴不平: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無題詩。李商隱是以其無題詩而著名的。對于李商隱無題詩的評價,歷來眾說紛壇。李商隱的一生是不幸的一生,其大半輩子都是在天涯漂泊的幕僚生涯中度過的。然而,詩人是頑強的,始終沒有因為仕途的失意和心情的郁結(jié)而停止對理想的追求。因此,當(dāng)這種失意和郁結(jié)逼迫詩人回顧的時候,同時也推動著他向前展望,去進行新的努力。所以在李商隱的無題詩里,無論是虛擬的夢境,還是現(xiàn)實的苦難,詩人在情感上都表現(xiàn)出希望和失望的矛盾: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
李商隱這首意蘊復(fù)雜的詩歌被推為晚唐,甚至是唐代詩歌的傳世之作。沒落的家世,黑暗的時代,失意的仕途,這一切無疑加重了李商隱的心理負荷。他不是蘇東坡,沒有蘇軾那種隨遇而安的曠達情懷,所以他只能肩負重荷而悲歌一曲了。如果說人人都有一根心弦的話,那么在李商隱那充滿著憂愁的心靈里,這根弦都繃得很緊,無論何時何地,何事何物,只要稍一觸動,就能譜出一曲憂傷的悲歌。為了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苦悶,李商隱用了一個典故:滄海遺珠。人才的摒棄,如同明珠投進滄海,不僅明珠含淚,詩人跟是滿眼含淚。詩境到了這里本已十分低沉,然而此時暗中竟有了美好的境界:良玉生煙。這不正是詩人美好理想的象征嗎?希望和失望的情緒,在詩歌中交錯牽連,就連詩人自己也無法用具體的語言來概括此時的情感,只能冠之以無題。這樣的無題不正是詩人“無端”挑起的迷茫和憂愁嗎?
可能是自己這一生太過悲涼了,以致于到了傍晚的時候,李商隱總是覺得有些不舒服,于是,他坐上馬車,一個人到曠野中游玩。太陽快要落山了,遙遙的掛在天邊,放射出薄薄的霞光,把那空曠的天空染得通紅。夕陽西下,美斷人腸!這是一種悲壯的美,一種讓人陶醉的美,一種臨近消逝而回光返照的美。望著即將消逝的落日,李商隱不禁悲從中來:
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走了,如紛飛在空中的落葉,乘著風(fēng)歸去了?!疤撠摿柙茐阎静?,一生襟抱未曾開”。這是一位詩人為哭李商隱而作的,可謂是道盡了李商隱一生的坎坷。此情可待,李商隱奔赴于滄海藍田。巴山夜雨,李商隱苦于遙遙歸期。殘荷聽雨,李商隱流連于竹塢飛霜。雪嶺未歸,李商隱感傷于文君離群。畫樓夜風(fēng),李商隱陶醉于心有靈犀。斜陽帶蟬,李商隱游覽于斷腸春苑。東風(fēng)無力,李商隱贊賞于蠟炬成灰。夜半虛席,李商隱同情于宣室求賢……外面飄起了迷茫的夏雨,我仿佛看見了李商隱那寂寞的身影,躑躅于蒼茫風(fēng)雨中,顯得那么蕭索。我此時真愿化作那錦瑟無端中唯一的斷弦,伴隨著李商隱纏綿的詩詞,同其一起歸去,歸去在蒼茫的風(fēng)雨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