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婧,張 波,姚日生,3
(1.合肥工業(yè)大學 醫(yī)學工程學院,合肥 230009;2.合肥工業(yè)大學 化學工程學院,合肥 230009;3.農產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合肥 230009)
脂肪酸是重要的有機化工和精細化工原料,以脂肪酸為原料生產的下游衍生物廣泛應用于紡織印染、食品、醫(yī)藥、日用化工、石油化工和橡塑加工等許多領域。目前,世界脂肪酸的主要來源是從天然動植物油脂經水解、精餾得到[1]。
微生物油脂,又稱單細胞油脂(single cell oil,SCO),是指由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將碳水化合物、碳氫化合物等基質轉化為菌體內大量貯存的油脂[2-4]。與生產動、植物油脂相比,微生物油脂的生產有許多優(yōu)點[5]:微生物細胞增殖快,生產周期短;生長所需的原料豐富,價格便宜;所需勞動力少,不受季節(jié)、氣候變化的限制;能連續(xù)大規(guī)模生產,生產成本低等。因此,利用微生物發(fā)酵方法,把一些廉價易得的農副產品及食品工業(yè)的廢棄物轉化為所需油脂已日益成為許多研究者關注的熱點[6-7]。
目前,微生物利用淀粉質原料產油脂的一般過程為先將淀粉水解成糖再發(fā)酵產油脂,其中淀粉的水解通常采用雙酶法[8],在此期間需經過2次pH調節(jié),過程復雜、繁瑣;而本研究采用實驗室自篩的長孢被孢霉(M.elongate)可直接利用淀粉質原料。針對M.elongate的這一特性,對其發(fā)酵過程進行研究可使微生物發(fā)酵產油脂這一過程大為簡化。
筆者對長孢被孢霉利用淀粉質原料發(fā)酵過程進行研究,并重點研究補料發(fā)酵方案,以期提高微生物油脂的生產利用率。
1.1.1 菌種
M.elongate PFY,合肥工業(yè)大學久易化工研究所自篩;4℃保藏于斜面培養(yǎng)基。
1.1.2 培養(yǎng)基
菌種活化培養(yǎng)基: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DA)培養(yǎng)基。
種子培養(yǎng)基(g/L):葡萄糖 30、酵母膏 8、K2HPO40.5、ZnSO40.5、MgSO40.5。
發(fā)酵培養(yǎng)基(g/L):可溶性淀粉(待考察)、玉米漿(待考察)、K2HPO40.5、ZnSO40.5、MgSO40.5。
1.1.3 主要試劑
所用玉米漿為市售;酵母膏,北京奧博星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級。
1.2.1 菌體培養(yǎng)
種子培養(yǎng):將活化后的菌體挑取2環(huán)接種到100 mL滅菌種子培養(yǎng)基中,置250 mL搖瓶,于28℃、150 r/min轉速下培養(yǎng)24 h。
發(fā)酵培養(yǎng):取培養(yǎng)24 h的種子,按2%的接種量接種到100 mL滅菌發(fā)酵培養(yǎng)基中,置250 mL搖瓶,于28℃、150 r/min轉速下,培養(yǎng)一定時間,定時取樣,測定其油脂含量。
1.2.2 菌體生物量的測定
采用細胞干質量[9](dry cell weight,DCW)法測定菌體生物量。發(fā)酵液過濾、洗滌,得到的細胞于60℃下烘干至恒質量后稱質量,以干菌體質量濃度ρ(DCW)(g/L)表示。
1.2.3 殘?zhí)菨舛鹊臏y定
發(fā)酵液過濾后,濾液進行適當稀釋,采用蒽酮比色法測定發(fā)酵液中總糖殘余量[10]。
1.2.4 菌體內油脂含量的測定及成分分析
選用索氏提取法測定油脂含量[11]:采用沸程30~60℃的石油醚提取干菌體內的油脂,并于90℃下烘干殘余的石油醚,測定油脂質量。油脂含量以菌體內油脂量占菌體干質量的百分數表示,按式(1)計算。
采用GC-MS法分析油脂成分[12]:將油脂進行甲酯化后進行GC-MS分析,測定其中飽和與不飽和脂肪酸的比例。
對發(fā)酵所得微生物油脂進行甲酯化處理后進行GC-MS分析,結果顯示該微生物油脂中含有多種脂肪酸組分,其主要成分含量(質量分數):硬脂酸39.90%,油酸31.70%和亞油酸27.30%。
在維持發(fā)酵培養(yǎng)基碳氮比不變的前提下,考察可溶性淀粉質量濃度對發(fā)酵產油脂的影響,結果見圖1。
圖1 C源對微生物油脂產量的影響Fig.1 Effects of soluble starch concentration on lipid production
由圖1可以看出,C源的用量對菌體發(fā)酵產油脂的影響較大。隨著可溶性淀粉濃度的增大,菌體干質量不斷增加;而油脂產量則出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并在可溶性淀粉質量濃度為20 g/L時達最大,為198.21 mg/L,且此時底物利用率最高,達0.99%。這是由于當底物濃度較低時,發(fā)酵過程中供能不足,菌種長勢不良,使油脂合成受影響;當底物濃度過高時,菌株長勢較旺,種群密度過大,造成發(fā)酵后期體系溶氧不足,影響油脂合成。
固定可溶性淀粉質量濃度20 g/L,考察不同玉米漿質量濃度對發(fā)酵產油脂的影響,結果見圖2。
圖2 玉米漿對微生物油脂產量的影響Fig.2 Effects of corn syrup concentration on lipid production
由圖2可以看出:由于N源對菌體生長有促進作用,隨著玉米漿濃度的升高,生物量不斷增加,但油脂含量則呈現先升高后降低的趨勢,并于玉米漿質量濃度為3 g/L時達最大,為278.39 mg/L,且此時底物利用率最高,為1.39%。這是由于在碳氮比低的情況下更有利于菌體的生長和生物量的提高。隨著碳氮比的增加,C源和N源優(yōu)先用于菌體生長,當N源耗盡后,N源成為限制性營養(yǎng)素,細胞不能再繼續(xù)擴增,就把所吸收的C源物質轉化成脂類物質,作為能源物質儲存起來[13-14]。因此,當玉米漿濃度過低時,N源消耗過快,菌體長勢不佳,影響油脂合成;當玉米漿濃度過高時,C源和N源被優(yōu)先用于菌體生長,油脂產量下降。
在20 g/L可溶性淀粉、3 g/L玉米漿的條件下,監(jiān)測發(fā)酵7 d內的菌體生物量(以菌體干質量表示)、油脂含量、殘?zhí)菨舛群蚿H變化,結果見圖3~圖4。
由圖3可知:隨著發(fā)酵的進行,菌體濃度和油脂產量不斷增加,糖濃度不斷降低,至發(fā)酵第5天,菌體生物量和油脂產量達最大,且培養(yǎng)基中的C源基本耗盡,殘?zhí)琴|量濃度僅為2 g/L;此后,菌體細胞進入饑餓狀態(tài),制約生長甚至自溶,造成菌體干質量和油脂產量下降,殘?zhí)菨舛融呌诓蛔儭R虼?,可確定單批發(fā)酵的最適發(fā)酵時間為120 h。
圖3 發(fā)酵特性曲線Fig.3 Biomass variation with fermentation process
圖4 pH隨發(fā)酵過程的變化Fig.4 Effects of fermentation process on pH
由圖4可知:隨著發(fā)酵的進行,體系pH呈現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且在發(fā)酵48~96 h處有一平臺期,此平臺期也是油脂產量升高和殘?zhí)菨舛冉档妥羁斓臅r期。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隨著菌體細胞生長,發(fā)酵液中N源物質逐漸消耗,體系pH下降;當N源消耗殆盡時,菌體細胞開始油脂合成,體系pH基本維持不變;隨著C源物質的進一步消耗,菌體細胞進入衰亡期,菌體自溶,一些胞內物質釋放到發(fā)酵液中,使pH上升。因此,可通過監(jiān)測體系pH變化,確定發(fā)酵結束時間。
由菌體生物量和殘?zhí)菨舛入S發(fā)酵的變化曲線可看出,菌體在發(fā)酵48~96 h,底物利用速度較快,故分別選擇發(fā)酵48、72和96 h作為補料開始的時間點,考察僅補C源和同時補加C源和N源對油脂產量的影響。即每隔24 h補料,補料3次,單次補料量為可溶性淀粉2 g,玉米漿補加量隨C/N比變化,結果見圖5。
圖5 補料對微生物油脂產量的影響Fig.5 Effects of fed-batch on lipid yield
由圖5可知:各種補料方案對油脂產量均較不補料組有大幅度提高,且以僅補C源組增幅最大。這是由于補充N源后,培養(yǎng)基中N源增加,C源和N源被優(yōu)先用于菌體生長,隨著N源逐漸被利用,N源成為限制性營養(yǎng)因素,這時,菌體才開始把所吸收的C源物質大部分轉化成油脂。在發(fā)酵48 h和發(fā)酵72 h開始補料,油脂產量和底物利用率相差不大。發(fā)酵48 h開始補料,油脂產量最大為598.96 mg/L,底物利用率為2.3%;發(fā)酵72 h開始補料,油脂產量最大,為 611.63 mg/L,底物利用率為2.35%。但結合發(fā)酵周期及經濟效益,發(fā)酵48 h開始補料發(fā)酵周期比發(fā)酵72 h開始補料發(fā)酵周期短,經濟效益較大。因此,選擇發(fā)酵48 h作為補料開始時間,且可監(jiān)測發(fā)酵過程pH變化,在pH 2.5時開始補料。
在確定補料成分后,考察單次補料量對油脂產量的影響,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隨著單次補料量的增加,油脂產量逐漸增加,直至單次補料量為4 g時,油脂產量最高,此后,隨著單次補料量的進一步增加,油脂產量降低。這是由于補料量過大時,體系黏度較大,溶氧不足,影響油脂合成。因此單次補加4 g可溶性淀粉為最適補料量,此時底物利用率高,且油脂產量最大,油脂產量較不補料時增加521.74 mg,增長率為237.1%。
表1 補料濃度對微生物油脂產量的影響Table 1 Effects of feeding culture concentration on lipid yield
通過研究得出如下結論:
1)發(fā)酵所得微生物油脂,其主要成分含量為硬脂酸39.90%,油酸31.70%和亞油酸27.30%。
2)單批發(fā)酵的最適可溶性淀粉為20 g/L,最適玉米漿為3 g/L;N源對菌體增長有促進作用。
3)油脂合成主要在發(fā)酵48~96 h進行,單批發(fā)酵最佳時間為5 d。
4)通過補料工藝研究可知,最適起始補料時間點為發(fā)酵48 h,最適單次補料量為4 g,此時,油脂產量可增加521.74 mg,增長率為237.1%。
通過研究表明,N源對菌株的生長有促進作用,N源濃度較大時,培養(yǎng)基中C源和N源優(yōu)先用于菌體細胞生長,采用限氮補料工藝可大幅度提高微生物油脂的產量。發(fā)酵所得微生物油脂富含硬脂酸、油酸和亞油酸,均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廣泛應用于橡膠、醫(yī)藥和日用品等行業(yè)。
[1] 陸蠡珠.我國脂肪酸的生產和應用[J].精細與專用化學品,2007,15(1):24-29.
[2] Ratledge C.Microorganisms for lipid[J].Acta Biotechnol,1991,11(5):429-438.
[3] Ratledge C,Wynn J.Th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of lipid accumulation inoleaginous microorganisms[J].Adv Appl Microbiol,2002,51:1-51.
[4] Ratledge C.Fatty acid biosynthesis in microorganisms being used for single cell oil production[J].Biochimie,2004,86(11):807-815.
[5] 李小松,余揚帆.微生物油脂[J].食品科技,1997(5):8-9.
[6] 趙宗保,華艷艷,劉波.中國如何突破生物柴油產業(yè)的原料瓶頸[J].中國生物工程雜志,2005,25(11):1-6.
[7] 孟祥梅.制取生物柴油的新型原料油源的探討[J].現代化工,2006,26(22):1-4.
[8] 劉幸.雙酶法水解淀粉生產葡萄糖工藝條件的探討[J].福建化工,1991(4):6.
[9] Zhu Min,Yu Longjiang,LiWei,etal.Optimization of arachidonicacid production by fed-batch culture of Mortierella alpina based on dynamic analysis[J].Enzyme Microb Technol,2006,38:735-740.
[10] 郭欣,高向東,楊曉兵.酸性多糖中的葡萄糖醛酸與中性糖的含量測定[J]. 中國生化藥物雜志,2004,25(2):100-101.
[11] 熊望賢,楊濤,劉光燁.擲孢酵母發(fā)酵紅薯淀粉酶解液產油脂的發(fā)酵條件[J].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2008,14(4):558-561.
[12] Jin M J,Huang H,Xiao A H,et al.Enhancing arachidonic acid production by Mortierella alpina ME-1 using improved mycelium aging technology[J].Bioproc Eng,2009,32(1):117-122.
[13] Park E Y,Koike Y,Higashiyama K,et al.Effect of nitrogen source on mycelia morphology and arachidonic acid production in cultures of Mortierella alpina[J].J Biosci Bioeng,1999,88:61-67.
[14] Bajpai P K,Bajpai P,Ward O P.Optimization of production of docosahexaenoic acid by Thraustochytrium aureum ATCC34304[J].JAOCS,1991,68(7):509-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