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春秋時期,孔子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孝道,《論語》就記載了他在這方面的大量言論??鬃訉π⒌罉O為看重和推崇,他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的法則,是人們應(yīng)該身體力行的。本文主要從孝的主要內(nèi)容和如何行孝兩方面來探究一下《論語》中的孝道觀。
關(guān)鍵詞:論語;孔子;孝道觀
百善孝為先,這是人間真情的永恒旋律,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在“百善孝為先”這樣的傳統(tǒng)價值觀浸潤下的中國人,對“孝”推崇備至。在中國人“孝道觀”形成的過程中,《論語》的記載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論語》中,提及孝的觀點有十幾條,貫穿于《論語》的始終,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孝的內(nèi)容及如何行孝的問題??鬃拥谝淮螌⑷祟惖男⑿袨榧右岳碚摳爬?,并將之具體化為人們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在他的系統(tǒng)性論述下,中國人確定了孝的觀念、孝的規(guī)范以及孝的行為方式,“孝”由此成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倫理道德觀念之一,并延續(xù)至今,成為整個社會道德體系的核心。
一、孝道觀的主要內(nèi)容
綜觀《論語》里的孝道思想,“孝”是仁之本,是對父母的義務(wù)與敬愛,還是忠于國家的品德基礎(chǔ)。在孔子那里,孝不僅是物質(zhì)上的供養(yǎng),更是精神上的撫慰和祭奠。具體說來分為三個方面:
(一)孝悌為仁之本
儒家極重孝道,視其為儒家仁道之基本。在孔子的思想學說中,“孝”的重要性毋庸質(zhì)疑,在《論語》開篇學而篇里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這個觀點。孝,指對父母孝敬;悌,指對兄長敬重。從侍奉順從父母,到治國安邦,由君主到平民都離不開孝。孝悌是一切道德和愛心的根源,也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guān)系的道德準則。父母辛辛苦苦養(yǎng)育兒女,“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 (《論語·陽貨》),所以孔子提出“三年無改于父之道”、“父母在,不遠游” (《論語·里仁》)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孝悌是立足之道,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人之行莫大于孝,為人者如果做不到孝,那其他的品質(zhì)也就無從談起。因此,儒家要實現(xiàn)仁者愛人必須從愛自己的父母兄長開始。也就是說,實踐仁德,最先從孝親開始。
(二)孝的四個層面
1、“養(yǎng)親”
“養(yǎng)親”是指贍養(yǎng)父母,這是子女對父母的最低層次的孝。在“養(yǎng)親”上,孔子在《論語》里論述不多,只是在學而篇中提到說“事父母,能竭其力”。即要求子女對于父母,能盡自己的能力滿足父母的生活要求,使父母得以飽暖安康。
2、“無違”
“無違”是指不要違背禮節(jié),就是說盡孝不要超越本分。不安本分就是無禮,人要各安其分,各盡其職,這是禮的核心??鬃訉o違的解釋是:“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學而》)。可見孔子對禮的重視,他主張屬于家庭倫理范疇的孝道不能越出作為政治倫理原則的禮的規(guī)定。有人把無違解釋為凡是父母的話都絕對服從,不要違背,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這不是孔子原意,無違不是對父母的每句話和每個旨意都順從,而是不違禮法,用現(xiàn)代話說,就是不能違背法規(guī)制度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
3、“敬親”
“敬親”是指子女發(fā)自內(nèi)心的尊敬??鬃訌娬{(diào)孝不能僅僅停留在“養(yǎng)親”和“無違”上,更重要的是要“敬親”,這是儒家孝行的較高層次要求。當子游問孝時,孔子回答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這是說,對于父母,僅是養(yǎng)還是不夠的,如果對父母不能發(fā)自內(nèi)心真誠地尊敬,那么贍養(yǎng)父母與飼養(yǎng)狗馬有何區(qū)別呢?子女于父母不只是贍養(yǎng),要尊敬,要“敬愛而致恭”、敬而無違。所以所謂“敬親”,即要求子女從內(nèi)心出發(fā)對父母的真誠的尊敬之情,保證使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使他們心情愉快。我們孝敬父母,不能只是把滿足父母的經(jīng)濟要求作為孝的衡量標準,而忽略父母的情感回饋,所以奉行孝敬之禮,不在形式,而在于恰當表達內(nèi)心真實的深厚感情。
4、“和顏悅色”
“和顏悅色”是指子女在侍奉父母時的容色,這是子女對父母的最高層次的孝。要做到這一點是最難的。所以,當子夏問孝時,孔子回答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就是說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飯父母先吃,而態(tài)度卻生硬的話,這還不能算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要求子女在侍奉父母時要做到和顏悅色,這個很難。孔子講這個話是很有深意的,一方面,有敬愛之心才能做到侍奉父母時神色和氣?!靶⒆又猩類壅弑赜泻蜌?,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禮記·祭義篇》)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和顏悅色是源于子女心底對父母的滿滿的愛。另一方面,和顏悅色說明什么?說明你仁慈,你對父母親和顏悅色,對別人都能夠仁慈,如果你對父母親都兇神惡煞,還能指望你對其他人好嗎?不可能,儒家講真正的孝子很細膩、孝是仁人之心。所以凡是仁德的人,你從他對待父母和顏悅色就能看的出來。
因此,所謂孝的最高境界是“色”,臉色好不好,表面上看是形式,但事實上它并不是形式,它還體現(xiàn)內(nèi)容,體現(xiàn)你的心,慈愛仁孝之心。
(三)移“孝”于忠
孔子的孝道走出了家庭的圈子,邁向國家和社會。視野擴大了,孝具有了普遍意義,更升華到政治的高度。孝道可以淳化社會風氣,教化大眾,安定社會?!墩撜Z·為政》載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孔子認為治國和治家的道理是相通的,在他看來,倡孝實際上就是一種用德行來影響政治,作用于社會與百姓,維持社會秩序的一種治國方略。因此,孔子主張用孝教化
百姓。
“孝悌”作為階級統(tǒng)治的政治基礎(chǔ),而被統(tǒng)治者大力提倡。在漢代以后甚至有“以孝治天下”的為政原則,從此以后“以孝治天下”的格局貫穿于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之中。舉孝廉之人,直接為官,看來孝真是與政治不可分割了。
二、如何行孝道
(一)要有孝心
孝心是什么?孝心是孝道的根本,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激,它不僅是人生重要的品德修養(yǎng)之一,而且是其它道德素養(yǎng)的重要基石?!白釉唬焊改钢?,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里仁》)。父母的年紀不可不記掛在心頭,原因何在?一方面為他們添壽而歡喜,另一方面為他們年高而擔心。在這里側(cè)重于通過懼字來警醒世人要及時行孝。記住父母的年紀和生日慶駕一番,這只是形式,惟其喜懼交集,方見孝子之至情,這種感情往往藏在心里。所以我們強調(diào)真實的心理感情,或喜或憂,源于深厚的關(guān)懷和孝心。
因此,一個人如果擁有了孝心,那么他自然會擁有良好的品德,對內(nèi)他會孝順尊敬父母,對父母和顏悅色,對外這個人在為人處事、待人接物、學習、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會博得他人的信任、尊重和幫助,也會因此容易獲得
成功。
(二)要有行動
1、“事父母幾諫,敬而不違”
就是說對于父母的錯誤要耐心、委婉地勸諫,講究方法,希望他們接受,但又不可違禮。子對父從,婦對夫從,這本是本分,遵禮法,但凡事都不問對錯的盲從,或假裝順從,倘若父母有過失呢?孔子思考這個問題,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 (《論語·里仁》)??鬃诱J為,父母不可能永遠正確,因此,做子女的應(yīng)該盡其“拾遺補缺”的職責。父母有錯,子女不應(yīng)該視而不見,將錯就錯,而應(yīng)婉轉(zhuǎn)地勸諫父母,即堅持原則,又注意方式,講究進諫的時機與策略。這段話的重點是對父母的錯誤要勸說,態(tài)度委婉而不失尊敬,一次兩次勸告無效再勸告。
2、“安親”
就是說子女在父母在世時立身行事,不處危險之所,不為不義之行,更不能惹是生非、作奸犯科,以免父母為自己擔驚受怕,心境得不到安寧?!鞍灿H”在論語中有兩點體現(xiàn):一方面,即“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論語·里仁》)。父母在世時,不出遠門游學或者做官,如果真要出遠門,一定要講清去處,安頓好父母。這表達了對父母至真至純的感情,這便是中國人的孝道文化,為人子者宜牢記也。以今觀之,遠游是件好事,做到游必有方就行了,重要的是感情上的牽掛,無論何時何地,想到父母之邦便會自然而然動感情遍今日華裔便同天下,都念念不忘故土,就是靠孝道文化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免除父母對于自己的擔憂。《論語·為政》載: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也是說的同樣道理,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子女得了病,不要說是大病了,就是生了小病,染了小疾,父母親都非常擔憂,所以要盡孝就要多多體貼父母的心,不要生病,不要讓父母擔心。
3、“繼志”
就是說子女孝敬父母,更重要的是要繼承父輩遺志,使之能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志與行指孝道,道指正確的思想、原則和方法。即在父喪的三年之內(nèi),尊重父輩遺留下來的合理的教義,三年之后,可以添加或者根據(jù)具體要求進行修訂,但是對合理的東西至少保證三年的不變化。沒有什么對錯之分,只不過時移事易,對待不同的事件一定有不同的正確方法。放在當代,子女應(yīng)重視老一輩的人生經(jīng)驗,從中吸收合理的成分,尤其是子女年少時,人生經(jīng)驗閱歷尚淺,應(yīng)該多向父輩學習,才能少走彎路。所以孔子重視“三年無改于父道”,真是語重心長呀!
總之,“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倫理觀念,經(jīng)過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孔子的孝道思想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深入理解領(lǐng)悟《論語》中的孝道觀,對于我們今天更好地重倡新時期的孝文化,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2]張意.話說論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3]施忠連主編.論語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4]裴斐.論語講評[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5]聶猷軒.孔子學說新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36-39.
[6]陶斯嘉,潘云華.從《論語》看孔子的孝道觀及其當代建設(shè)[J].經(jīng)濟研究導(dǎo)刊,2010,(06).
[7]田占峰.論孔子孝道觀的時代價值———對《論語》中“孝”的解析[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1,(01).
[8]胡小星.《論語》中的孝道觀及其現(xiàn)代價值 [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1).
[9]蔣曼.淺析《論語》中的孝道思想[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
[10]焦學強.淺談《論語》的孝道文化及其現(xiàn)實意義[J].理論研討,2010,(03).
作者簡介:呂雪梅(1989—),女,漢族,山東青島人,首都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2012級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