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浩燁
茶,我們的命運
——解析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
□董浩燁
茶是世界上三大飲料之一,有著“百科全書式人物”之稱的英國學者李約瑟博士把茶葉看作是中國對世界的第五大貢獻。
6集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登陸央視一套《魅力紀錄》,引起了愛茶人士的關注。節(jié)目從前期準備到完成拍攝歷時3年,拍攝組翻越了40多座茶山。總導演王沖霄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還沒有紀錄片拍攝世界各地的茶,除中國外,他們?nèi)サ搅?個國家,探訪當?shù)氐牟枞耍w味當?shù)氐牟栉幕?/p>
本文試圖從茶葉的自然性、傳統(tǒng)性、文化性出發(fā),對這部紀錄片進行解析。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這種不為己謀生的品性是大自然無私胸懷的體現(xiàn),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正是建立在大自然無私饋贈的基礎之上。茶葉,便是大自然慷慨饋贈的禮物。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第一集 《土地和手掌的溫度》開篇就講述了茶葉的起源:“冰川季,青藏高原阻擋了致命的寒流,它的東南邊緣,成為了地球上古老物種的天堂,最早的茶樹就生長在這片原始森林中?!辈枞~的形成來自于大自然所給予的有利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大自然是茶葉形成的基礎。茶葉具有自然性,白茶、綠茶、黃茶、烏龍茶、紅茶、黑茶,這些千變?nèi)f化的香,歸根結底來自于廣袤的自然界。不同的地形、氣候、水系和土壤所構成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了滿足不同味蕾的香,并改變了水的味道。
中國,被譽為茶的故鄉(xiāng),不僅因為這里的天地孕育著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樹,更因為這里的人們深諳獲取這種自然饋贈之道。《土地和手掌的溫度》告訴觀眾,“不發(fā)酵的綠茶,最大程度保留了茶的鮮味;輕微發(fā)酵的黃茶,比綠茶更多了一份柔和;不炒不揉的白茶,最多的保留了自然的原味;半發(fā)酵的烏龍茶,創(chuàng)造出千變?nèi)f化的香氣;發(fā)酵時間最長的黑茶,曾經(jīng)是游牧民族的生命之飲;全發(fā)酵的紅茶,兼收并蓄,是當年世界消費量最多的茶?!蔽覀兊淖嫦仍讷@取自然饋贈時的智慧在片中比比皆是。第二集《路的盡頭》介紹了貴州赤水別具一格的蟲茶的制作過程,“村民們把采集回來的樹葉發(fā)酵,這會使葉子散發(fā)出清香,從而引來化香夜蛾等昆蟲,在茶葉上產(chǎn)卵繁殖。長出的幼蟲就以這些葉子為食,通過這些幼蟲食道后的產(chǎn)物,再曬干過篩,稍加炒制,就制成這道蟲茶。正是有了蟲子的幫助,為這道茶增添了許多茶葉本身不具備的微量元素?!彪S后,影片還提到,“赤水人對這種樹的迷戀,其實是幾百年自然選擇的結果,由于樹葉采摘難度太大,當?shù)厝藢λ芍^物盡其用,不僅制作蟲茶,連樹杈都不放過,煮一下,也是滿口清香。”這里,蟲茶成為人與自然合作的結晶,其中或許能品出祖先的謙卑與智慧,這智慧便是以天地為本,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做到物盡其用。
人們獲取自然饋贈之茶的自覺或者不自覺為茶葉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更體現(xiàn)了茶葉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chǎn)物。茶,成為好運、幸福的象征,表達了人與自然互相關照、和諧共存的關系。譬如,影片考證,在藏族文獻中,黑茶被稱為甘露之海。青藏高原高寒缺氧,蔬菜水果缺乏,藏民需要分解油膩,補充維生素,而這都離不開茶。這里,大自然沒有給藏民們優(yōu)良的氣候、土壤和水果蔬菜,卻贈以黑茶,茶成為藏民蔬菜水果的替代品,是藏民的生命之飲。又如,《路的盡頭》一開始便給我們講述了新疆牧民米吉提為節(jié)省開支、給妻子治高血壓病,冒著生命危險與同伴進入喀喇昆侖山深處尋覓野生雪菊。搜尋一周無果后,米吉提仍不想放棄,“他還要在山上度過一百多天游牧的日子,說不準哪一天,就會與野生雪菊不期而遇?!边@時,米吉提的幾句話成為了同期聲,“如果能找到雪菊的話,就把種子拿回來種,希望家里的日子漸漸好起來。”這里,“說不準哪一天”和“不期而遇”道出了野生雪菊的可遇而不可求。在牧民米吉提眼中,茶,儼然成為好運的象征,它背負起家庭幸福、親人安康的期望,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
然而,當下快速發(fā)展的工業(yè)社會在一定程度上阻隔了天地與人最樸素的聯(lián)系,破壞了人與自然相互關照的和諧共存關系。我們可以看到,影片在記錄人獲取自然饋贈的關系之外,也將鏡頭聚焦于工業(yè)化社會所帶來的生態(tài)問題和過度商業(yè)化問題對這種關系的破壞?!堵返谋M頭》開篇講述了新疆牧民米吉提去喀喇昆侖山尋覓野生雪菊的故事,但是,在朋友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野生雪菊的地方,米吉提搜尋了一周卻沒有任何收獲。這時,影片告訴觀眾,“近些年,隨著天然草場不斷的退化,許多珍稀植物越來越難覓蹤影?!边@句解說無奈地表達了對茶面臨嚴峻生態(tài)問題影響的擔憂。第六集 《一碗茶湯見人情》讓我們認識了已經(jīng)104歲的茶人張?zhí)旄?,老人曾?jīng)設計制成了中國第一臺木質(zhì)手推揉茶機,創(chuàng)建了福建省第一所茶校和第一所茶葉科研所。如今,老人每天都在忙著指導他倡議建立的第一塊有機茶園。所謂有機茶園,即選擇沒有重金屬污染的土壤,不施化肥農(nóng)藥,完全依靠自然天敵和物理方法防治蟲害。正如片中所說,“這一切,只為一道干凈的茶。”影片展示的這種有機茶園和“只為做一道干凈的茶”的制茶理念,在食品安全問題備受關注的今天,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反照了工業(yè)化社會中,生態(tài)污染和過度商業(yè)化對自然的破壞及其帶來的相應問題。
正如影片在開篇中所說,僅僅擁有野生茶樹,還不能被稱之為茶的故鄉(xiāng),從自然中選擇它,被茶親和,與茶相諧,將一片苦澀的樹葉,調(diào)理出千變?nèi)f化的甜與香。一碗茶湯,幾千年的韻味,中國人所念所想,依然是茶的本源,自然。
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時期,一直是個體家庭經(jīng)濟、小農(nóng)經(jīng)濟占據(jù)主流,在這種經(jīng)濟形態(tài)下,家庭和宗族的重要性要超過個人,家庭和宗族成為個人維持生存的主要依托。因此,家族和宗族在每個中國人的一生中占據(jù)著至關重要的地位,成為國人為人處事首要的考量依據(jù)。而宗族又是由家族組成,是家族觀念的延伸,所以家族又先于宗族。學者許烺光認為,家族觀念和宗族觀念培養(yǎng)了一種社會的人格,不把人從實際關系中孤立出來,強調(diào)個人在共同體中的恰當?shù)匚缓托袨椤W者錢杭在《中國宗族制度初探》一書中指出,從家族和宗族當中派生出來的歷史感、歸屬感、道德感和責任感這四種心理需求是家族和宗族存在的根本原因。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準確地把握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把中國傳統(tǒng)的家族和宗族觀念融進一杯茶中,娓娓道來。
《土地和手掌的溫度》一集中,我們認識了云南景邁山芒景村布朗族族長蘇國文,知道了布朗族與茶之間那不解的淵源,對于蘇國文來說,這種淵源直接來自于父親。1988年,蘇國文的父親臨終前囑咐他三件事,一要在布朗山建一座學校,二要編寫完布朗族史,三要為布朗族茶神建一座寺廟。在蘇國文的父親看來,為布朗族茶神修建寺廟與建學校、編寫布朗族歷史同樣重要,都是為子孫后代造福的大事。在這里,茶,是布朗族人與人之間的紐帶,是祖先與后代的聯(lián)系,這正是傳統(tǒng)宗族觀念和家族觀念的深刻體現(xiàn)。宗族觀念和家族觀念以血緣為紐帶,重視家庭本位,在社會關系中尤其重視宗族戚黨和鄰里鄉(xiāng)誼。蘇國文和父親通過茶,延續(xù)了宗族的歷史,完成了自己的責任,加強了個體對群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影片中,蘇國文用祖先的遺訓表明了這一觀點:“我要給你們留下牛馬,怕遭自然災害死光;要給你們留下金銀財寶,你們也會吃完用完。就給你們留下這篇古茶園和這些茶樹吧,讓子孫后代取之不盡,用之不絕。你們要象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它,一代傳給一代,絕不能讓它遺失?!?/p>
這樣的家族觀念和宗族觀念說到底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種觀念在每個家庭成員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是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關愛、鄉(xiāng)鄰戚黨之間的互幫互助的見證?!堵返谋M頭》開篇給我們講述的新疆牧民米吉提與同伴進入喀喇昆侖山深處尋覓野生雪菊的故事略顯辛酸,米吉提要去的夏季牧場海拔四千米,上山的路狹窄難走,毛驢的腳隨便一滑可能就會墜入深谷。出發(fā)前,米吉提和同伴商定,如果有人墜下山谷,其他人一定要想辦法把尸體交給其家人。冒著這樣的生命危險,米吉提只為了一種茶——野生雪菊。野生雪菊有很好的降血壓的功效,也能為米吉提一家節(jié)省種植成本。因此,在米吉提看來,茶是送給患有高血壓病的妻子和經(jīng)濟窘迫的家庭的一件最好的禮物。在這里,茶是米吉提愿意用生命換取的寶貝,是米吉提家族觀念的誠摯體現(xiàn),是米吉提與妻子血濃于水的見證。影片用平實的語言和樸實自然的鏡頭畫面,將茶葉中蘊藏的家族關系和宗族關系泡出香味、品出韻味。七十歲的劉馳遠赴萬里之外的格魯吉亞探尋曾祖父茶園的工藝,希望劉茶在自己手上恢復起來;貴州農(nóng)婦韋學美為正在念高中的大女兒掙學費,每年大部分時間在福建做采茶工,在不同的土地上不停地遷徙。鏡頭所聚焦的茶和茶人承載了極為濃厚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系,這些關系構建了一個個情感共同體,家族觀念和宗族觀念得到了展示、確認和強化。
由家族、宗族傳統(tǒng)觀念代表的那種對自身及其所屬群體價值的深刻的歷史性認定,恰恰是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中浮躁短氣、急功近利的人們最為缺乏的一種修養(yǎng)和境界,而這種擔憂也在影片當中隱約流露。四川峨眉山的陳桂芳一直沿用爺爺和爸爸留下來的辦法,用祖?zhèn)鞯牟菟帉Ω断x害,早出晚歸忙碌四天,最多可采八萬顆芽心,僅能制成一斤竹葉青。這種耗費人力物力的種茶和采茶工藝與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的急功近利形成鮮明對比,高成本低產(chǎn)出的背后只為制成一道對人無害的好茶,而這也正是陳桂芳的爺爺和爸爸對茶的期望。
德國的埃及學研究者楊·阿斯曼(Jan Assmann)在《文化記憶》一書中提出了“文化記憶”的概念,并將記憶引入到文化學的領域。楊·阿斯曼認為,每個文化體系都存在一種“凝聚性結構”,在時間層面上,它把過去和現(xiàn)在連接在一起,其方式便是把過去的重要事件和對它們的回憶以某一種形式固定和保存下來,并不斷使其重現(xiàn)以獲得現(xiàn)實意義;在社會層面上,這種凝聚性結構包含了共同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而這些對所有成員都具有約束力的東西又是從對共同的過去的記憶和回憶中剝離出來。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茶文化也經(jīng)歷了不斷的發(fā)展、演變和融合,一個時代的茶文化不僅是這個時代個體的生活寫照,也是更大的社會群體的集體記憶。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將鏡頭深入到茶背后一個個鮮活的種茶人、采茶人、制茶人和飲茶人,展現(xiàn)他們與茶的故事,體現(xiàn)出茶中所凝聚的歷史和文化。
在楊·阿斯曼的理論中,文化記憶的傳承一定是遵循著特定而嚴格的形式的。從媒介上來說,文化記憶需要有固定的附著物,需要一套自己的符號系統(tǒng)或者演示方式,如圖片、文字和儀式等,其中節(jié)日和儀式是文化記憶最重要的傳承和演示方式。節(jié)日日期一般是固定、周而復始的,這種規(guī)律性和重復性是文化記憶得以傳承的形式上的保證。同時,節(jié)日提供了讓所有集體成員聚集在一起并親身參與到儀式當中的契機。儀式的演示是集體成員有機會獲得或溫習集體的文化記憶,并以此來確立和鞏固自己作為集體成員的地位。而對于集體來說,它也正是通過儀式的演示來使自己的文化記憶不斷重現(xiàn)并獲得現(xiàn)實意義,同時也將其文化記憶植入到每個成員身上從而保有自己的主體同一性。紀錄片《茶,一片樹葉的故事》把鏡頭對準不同族群的節(jié)日和儀式,展示了文化記憶最重要的傳承和演示方式?!锻恋睾褪终频臏囟取芬患o觀眾呈現(xiàn)了布朗族人的茶祖節(jié)。布朗族人的茶祖叫帕哎冷,傳說一千八百年前,是他在面對族人大規(guī)模遭受瘟疫的危難時刻,發(fā)現(xiàn)了茶葉可以治病,從而拯救了自己的族人。在云南景邁山芒景村,每四年一次的茶祖節(jié)大祭,整個景邁山的布朗人都匯集到帕哎冷寺,用山泉水泡茶,洗浴神像,以自家最好的新茶供奉茶祖。當?shù)刈彘L蘇國文在影片中告訴我們,他們認為每一塊茶地都有茶魂,茶祖節(jié)當天,他們要把所有的茶魂叫回來歡度這個節(jié)日,以紀念祖先留下的財富,并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祖先保佑所有族民,保佑所有古茶。布朗族人正是通過四年一次的茶祖節(jié)把過去和現(xiàn)在連接在一起,強化了布朗族人共同的價值體系和行為準則。
與此同時,文化記憶在快速發(fā)展的當代容易觸發(fā)人們的 “鄉(xiāng)愁”,這是由于科技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所造成的“鄉(xiāng)”和“家”概念的變遷,文化記憶中的故鄉(xiāng)已經(jīng)由具體的地點變?yōu)椤靶撵`的歸宿”?!锻恋睾褪终茰囟取芬患薪榻B了制作黑茶的最傳統(tǒng)的方法,先將茶葉蒸軟,再裝進麻袋防止被枝椏扎到,最后需要老師傅從四十五度放置的木板上用腳從高處往低處踩。影片告訴我們,這種被稱為溜茶的工藝如今只有雅安長沙村的幾位老師傅還懂得,且被作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下來,只剩下供游人觀賞的價值。不僅是制作黑茶,世界領先的科技成果正不斷被應用到中國各種茶葉生產(chǎn)和深加工領域,然而,正如第一集的題目所言,古老的手工技藝在今天依然有著無可替代的價值,融合著土地和手掌溫度的手工茶,是中國人守護心靈的一種方式。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欄目責編:吉 慶
1.汪安民:《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楊瑞明,張 丹等:《文明傳播的哲學視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3.祁 林:《被消費的懷舊:歷史符號的再生產(chǎn)——上海“新天地”文化解讀》,文化研究,2008(12)。
4.[英]邁克.費瑟斯通:《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現(xiàn)代主義與認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5.[德]阿斯特莉特.埃爾:《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