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雯雯
紫外線燈
1918年冬天,在饑寒交迫中,柏林一半的兒童都患上了佝僂病。這是一種專門襲擊低齡兒童的疾病,讓他們的骨頭發(fā)軟、肌肉松弛,嚴重的還會產(chǎn)生骨骼畸形,影響呼吸消化系統(tǒng)和智力發(fā)育。當時,人們對這種莫名的疾病一籌莫展,都以為是營養(yǎng)不良引發(fā)的。
當時,一位名叫科特·豪欽斯基的兒科醫(yī)生發(fā)現(xiàn),患上佝僂病的小病人臉色都非常蒼白,似乎是長期缺乏日照。于是,豪欽斯基做了一個有創(chuàng)意的實驗,他讓4個小病人每天照發(fā)出紫外線光的石英汞弧燈。慢慢地,他們的骨骼變得越來越強壯。1919年夏天到來時,他便讓病人們?nèi)孔介T廊上曬太陽,結果他們的病情好轉得很快。
豪欽斯基將研究結果發(fā)表在了專業(yè)期刊上,引起強烈反響。在陽光稀少的日子,德國各地的孩子們都開始接受紫外線燈照射。德國德累斯頓市的兒童福利部門甚至把街燈都拆了,換成紫外線燈。
當時,人們并不明白紫外線是怎么在人體內(nèi)發(fā)生作用的。后來研究者才發(fā)現(xiàn),紫外線的照射能促成人體自然合成維生素D,而這是決定鈣能否被吸收和利用的重要因素。對于膚色淺的人來說,照射20分鐘太陽,就足以讓人體內(nèi)的維生素D達到平衡狀態(tài),多余的維生素D則會被降解掉。膚色深的人則要多曬3倍~6倍的時長。
防毒面具
1915年4月,德國軍隊在戰(zhàn)場上首次使用了毒氣彈,這種殺傷力巨大的武器讓敵軍苦不堪言。一開始,士兵們只能靠尿濕的布片或手帕來抵御毒氣,效果可想而知。在這種緊迫的形勢下,來自加拿大的醫(yī)生克拉尼·麥佛森,開始研發(fā)能過濾毒氣的裝備。
麥佛森以德國俘虜戴的頭盔為原型,增加了一片帆布做的頭罩,上面有兩片可視窗和一根呼吸管。整個頭盔事先用化學物質(zhì)處理過,能吸收毒氣彈中的氯氣。再后來,它又得到了改進,用軟管連上了一個裝有毒氣吸收材料的錫罐。這是全世界第一款頭盔式防毒面具,很快便被英軍采用了。
后來,軍方又開發(fā)了給軍犬、軍馬專用的防毒面具。
同期,另一個人也在琢磨如何對抗毒氣,他就是英國化學家哈里森。哈里森很小的時候,就對化學藥劑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從14歲開始先后贏得過不少獎項,后來成為一所實驗所的所長。“一戰(zhàn)”爆發(fā)后,45歲的他懷著一腔熱血去參軍,結果因為年齡問題被打發(fā)回來。1915年,德國開始使用毒氣彈后,由于自己的化學特長,哈里森終于被招募到英軍的隊伍中,尋找對抗毒氣彈的方法。
哈里森構思的是一種盒式呼吸器,同樣由頭盔加帆布面罩構成,有兩個可視鏡片和一根呼吸管。47歲時,哈里森患上肺炎去世。一周后,“一戰(zhàn)”宣布結束。戰(zhàn)后,丘吉爾給哈里森的遺孀寫了一封致謝信:“多虧了哈里森,我們的軍隊才能在德軍的毒氣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他本應憑自己的功勛被升為準將?!?/p>
到了今天,防毒面具早已被應用到各種行業(yè),材質(zhì)也得到了不斷的改進,但其基本原理和外形還是跟它們的老祖宗差不多。
飛行降落傘
降落傘的概念,傳說9世紀的時候就有了,是阿拉伯人最先發(fā)明的。1485年,達·芬奇在米蘭畫出了降落傘的草圖。300多年后,法國發(fā)明家布蘭查使用降落傘從破裂的熱氣球上跳了出來,并成功著陸。然而,直到“一戰(zhàn)”前夕,飛機上都是沒有配備降落傘的,如果遇到事故或被擊落,飛行員只能悲壯地跟飛機共存亡。
斯洛伐克發(fā)明家斯蒂芬·巴尼克改變了飛行員的宿命。他出生于斯洛伐克,移民到美國后,一直在賓夕法尼亞州的煤礦當工人。1912年,他目睹了一架飛機的墜毀,深受震動,決心發(fā)明一種能讓飛行員逃生的降落裝置。
由于飛機的體積狹小,巴尼克設計了一款可以直接穿在飛行員身上的降落傘,就像一個提到腋下?lián)伍_的大傘裙。1913年,他親自穿著降落傘,爬到華盛頓美國專利局對面一座15層樓的頂部跳了下去,竟安然無恙。于是他申請了專利。1914年,他又親自從一架飛機上跳了下來,還是安然無恙!于是,巴尼克將專利捐贈給了美國軍隊,在“一戰(zhàn)”中,降落傘挽救了許多美國空軍飛行員的性命。
冷凍血液庫
“一戰(zhàn)”時期,由于失血過多而死去的傷兵不計其數(shù)。當時,英國的軍醫(yī)在實踐中成功發(fā)現(xiàn)了輸血搶救傷員的方法,挽救了不少生命。但是,輸血僅限于人與人之間直接進行,實施起來比較困難,能搶救的人也很有限。
1915年,紐約的路易森醫(yī)生發(fā)現(xiàn),檸檬酸鈉能夠防止鮮血凝結變質(zhì),這讓間接輸血(先把捐獻者的血抽出來,再輸給需要的人)得以實現(xiàn)。同年,理查德·威爾醫(yī)生又發(fā)現(xiàn)冷藏技術能讓鮮血保存更長的時間。
在前線的美國軍醫(yī)奧斯懷·羅伯森琢磨,要是能在傷兵大量運來前,儲存足夠的鮮血,那就能救更多人了。1918年,在西線戰(zhàn)場上,他用檸檬酸鈉和葡萄糖讓鮮血品質(zhì)穩(wěn)定下來后,成功地用保存了21天的血液,挽救了手術病人的性命。從此,第一所血庫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