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秀蓮
編號:H1(2014)5-02-01
在新課改背景下,各種新的教學模式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新理念,為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不掌握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一味的照搬模式,就會讓我們的課堂像邯鄲學步,適得其反。作為一名一直從事教學實踐的教師,我認為課堂教學無論怎樣變革,總有一些一脈相承的不變的東西,這些東西就是教學的本質(zhì)。守住本質(zhì)談變革,我們的課改之路才能走得更遠。下面就小學語文教學談談自己的感受。
一、好的語文課堂,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
好習慣使人終生受益。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課堂上,孩子們讀書、寫字的姿勢是否正確,是否有注意傾聽的習慣,是否會朗讀、會默讀(注意朗讀的腔調(diào)、默讀的速度),寫字時筆畫是否規(guī)范,間架結構是否妥當,都是教師應該在課堂上注意與強調(diào)的。教師有好的教學習慣,時間長了,也就使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歪歪斜斜的坐姿視而不見,對學生聽起來并不舒服的朗讀腔調(diào)聽而不聞,這堂課就算設計得再精彩,也會大打折扣的。
二、把語文課上成“語文課”
語文課是語言文字訓練課,要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可我們總是會不小心忽略了語文的特質(zhì),把說明文上成常識課,把哲理故事上成思想品德課。一些富有教育意義的課文,要緊扣文字,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的描寫,深入體會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揣摩他(她)的思想感情,這樣不僅達成了思想教育的目標,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樣的課才是語文課。語文教師要忌簡單的說教,不要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
北京市小語專家王文麗說得好:“站在語文的視角看語文?!薄罢Z文有鮮明的思想性,但不要讓思想性獨占課堂。”“教育是感染,是影響,是熏陶,是浸潤,而不是說教。”如何讓我們的教育成為對孩子們的一種感染、影響、熏陶、浸潤,我覺得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一個大課題。
三、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
專家說,文字是有溫度的。此話有理,但文字的溫度需要細細咀嚼、品味才能感受得到,這對孩子們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這就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在文本與學生之間創(chuàng)設一座橋梁,通過這座橋梁把語言文字的溫度傳遞給孩子們。利用文本的留白創(chuàng)設情境就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橋梁。例如在課文《二泉映月》中,阿炳的坎坷經(jīng)歷,課文中并未述及,學生又缺乏生活體驗,很難感同身受。老師在課堂上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
春雨綿綿的早晨,阿炳帶著心愛的二胡,走向他經(jīng)常賣藝的那個角落——
夏日炎炎的中午,阿炳還坐在街頭拉著二胡——
秋葉飄零的傍晚,阿炳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撞到了路邊的一個水果攤——
冬雪飄飄的清晨,阿炳醒來,感覺自己發(fā)著高燒——
然后讓學生展開想象,補充情節(jié),選其中一個情節(jié)寫下來。這樣學生就走進了阿炳的內(nèi)心,體會到了阿炳生活的艱難與落魄,理解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激憤的傾訴,倔強的吶喊……”這段文字的內(nèi)涵。這樣做,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而且鍛煉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小學的課文中,這樣可供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留白不勝枚舉。
四、朗讀的指導要重感悟、重會意,而不是重技巧
朗讀是一項語文基本功,語文課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越來越成為廣大同仁的共識。但是如何指導學生的朗讀,我們在很多時候做得還是欠妥。如《月光曲》有一段盲姑娘的話:“這首曲子多難彈??!我只聽別人彈過幾遍,老是記不住該怎樣彈,要是能聽一聽貝多芬自己是怎樣彈的,哪有多好??!”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體會到盲姑娘對音樂的執(zhí)著的愛,理解盲姑娘內(nèi)心的那份渴望,這段話自然就讀好了。但如果老師在這里只一味強調(diào)某某詞應該重讀,那最后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話再說回來,朗讀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只重技巧,不重對文本的感悟與會意的朗讀,其朗讀的意義又何在呢?
五、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課堂體現(xiàn)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尤其是語文課堂。除了對教學的設計與把握,教師的談吐、見地,教師對課堂上細節(jié)和生成的處理,無一不體現(xiàn)教師的素養(yǎng)與智慧;好的課堂總是使人如沐春風,深受感染。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藝術的造詣往往是有心人長期歷練得來的。
語文課堂的變革讓我想起早年讀過的一篇文章《真之葉》,作者這樣談自己的散文創(chuàng)作:
“語言好比是葉子,點綴在你思想的枝頭。假如沒有這些綠盈盈的可愛的葉子,誰會對你那光禿禿的枝干發(fā)生興趣?”
“我只顧到處找葉子,竟忘記了自己的枝干!屬于我自己的葉子,只能從我自己的枝頭上長出來!用自己枝干中的水分、營養(yǎng)催動那些孕在枝頭的嫩芽,讓它們掙破羽殼,展開在陽光下,不管它們是尖尖的還是圓圓的,不管它們是闊大的還是細小的,它們總是有別于其他樹葉,它們才是屬于你自己的。”
散文創(chuàng)作如此,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摒棄一些華麗附著,還原語文課堂的本真,讓我們的語文課堂也具有生長的力量。愿我們的課堂長出“真之葉”!
(作者單位:山西省沁源縣城北學校04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