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由俄羅斯馬林斯基劇院與中國國家大劇院歷時兩年聯(lián)手制作的新版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于2月在新落成的馬林斯基劇院完成了世界首演。兩場演罷,好評如潮。劇院臨時決定加演一場以饗觀眾。時隔一月有余,已是常客的捷杰耶夫親率主創(chuàng)團隊造訪國家大劇院,攜手兩院明星班底,為中國觀眾原汁原味地呈現(xiàn)了此版新作,并作為開場大戲為2014國家大劇院歌劇節(jié)揭開了帷幕。新版《葉甫蓋尼·奧涅金》洋溢著一股青春之氣,主唱均由清一色的“少壯派”組成。事實上,這部歌劇在1879年的首演便是由莫斯科音樂學院的青年學生擔綱。據(jù)說,這樣的安排是當年柴可夫斯基本人的意愿。而新版導演阿列克謝·斯捷潘紐克顯然忠實遵從了作曲家的理念,以青年人所獨具的鮮活生命力來真實自然地塑造劇中人物。與此同時,新版中的舞美也頗具創(chuàng)意,將蘋果撒滿舞臺的設計為這部古典佳作平添了幾分充滿現(xiàn)代感的詩意。蘋果的數(shù)量隨著劇情的推進而漸次減少,以獨特的手法象征著劇中主人公們愛情與人生的悲劇結局。
這部歌劇的聲樂部分具有自身的完整性及獨立性,旋律走向隨人物心理變化而微妙推進。管弦樂部分在有效地烘托出整體氣氛的同時,為戲劇沖突及人物刻畫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劇中為女主人公所譜寫的多首充滿情感張力的抒情詠嘆調明確無誤地昭示了塔吉雅娜才是整部歌劇的真正主角,也在不經(jīng)意間泄露了作曲家對這一女性形象由衷的愛慕之情。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不僅以現(xiàn)實主義手法反映了19世紀20年代俄國的社會面貌,亦生動展現(xiàn)了時代背景下俄國青年苦悶、彷徨、糾結的真實心理狀態(tài)。無怪乎生活于沙皇專制制度腐朽沒落時期的柴可夫斯基會選擇這樣一部俄國經(jīng)典文學作品作為自己歌劇的創(chuàng)作題材,或許劇中人物那種既看不到出路又無力違逆現(xiàn)實的矛盾心理正是作曲家彼時內心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