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娜 劉芳 金家?guī)r
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檢測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臨床意義探討
張君娜 劉芳 金家?guī)r
目的 探討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TPS)檢測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0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觀察組, 同時選取40例同期住院治療的良性腫瘤患者為常規(guī)組, 并以40例健康體檢人員作為對照組, 對兩組患者血清中的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含量及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陽性率進行對比。結(jié)果 觀察組患者的TPS含量及陽性率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及對照組(P<0.05), 觀察組患者中臨床Ⅲ-Ⅳ期患者的TPS濃度及TPS陽性率均明顯高于臨床Ⅰ~Ⅱ期患者(P<0.05);治療后患者的TPS濃度及TPS陽性率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結(jié)論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的含量較高, 且具有較高的陽性檢出率, 其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診斷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非小細胞肺癌;臨床意義
為探討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檢測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臨床意義, 對選取的40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40例良性腫瘤患者及40例健康體檢人員血清中的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水平進行了檢測, 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現(xiàn)將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0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觀察組, 其中男27例, 女13例, 最小年齡35歲, 最大年齡75歲, 平均年齡55.3歲;其中17例患者年齡≥60歲, 23例患者年齡<60歲;患者經(jīng)病理活檢均確診為原發(fā)性非小細胞肺癌;臨床分期:其中5例患者為Ⅰ期, 12例患為Ⅱ期, 9例患者為Ⅲ期, 14例患者為Ⅳ期;同時選取40例同期住院治療的良性腫瘤患者為常規(guī)組, 其中男25例, 女15例, 最小年齡36歲, 最大年齡76歲, 平均年齡56.8歲;并以40例健康體檢人員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6例, 女14例, 最小年齡34歲, 最大年齡78歲, 平均年齡57.6歲;三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三組患者均在晨起時采集5 ml外周靜脈血,并對采集的血液進行離心分離血清, 分離后將其置于零下80℃的冰箱中保存。然后利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患者血清中的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進行檢測。本次研究所用的試劑盒均由瑞典BEKI Diagnostics AB公司生產(chǎn), 嚴格以試劑盒說明書為依據(jù)進行操作。
1.3 判定標準 以健康體檢人員血清中的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平均含量作為標準, 若患者體內(nèi)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含量大于標準含量的1.96倍則為陽性, 其余則為陰性。
1.4 統(tǒng)計學(xué)方法 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xué)軟件處理。用形式表示計量資料。計數(shù)資料展開χ2檢驗, 計量資料展開t檢驗, 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2.1 三組患者血清中TPS濃度及TPS陽性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血清中TPS濃度為(391.55±78.65)U/L, 常規(guī)組患者血清中TPS濃度為(80.45±22.70)U/L, 對照組血清中TPS濃度為(76.65±18.95)U/L, 觀察組患者血清中TPS濃度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及對照組(P<0.05);常規(guī)組及對照組患者的TPS濃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觀察組40例患者中34例患者TPS為陽性, 其陽性率為85.0%, 常規(guī)組40例患者中3例患者TPS為陽性, 其陽性率為7.5%, 對照組40例患者中1例患者TPS為陽性, 其陽性率為2.5%, 觀察組觀察組的TPS陽性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及對照組(P<0.05), 常規(guī)組及對照組患者的TPS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
2.2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不同臨床分期患者TPS濃度及陽性率對比 觀察組中17例Ⅰ~Ⅱ期患者的TPS濃度為(225.35±74.35)U/L, 其中12例患者TPS呈陽性, 其陽性率為70.6%;23例Ⅲ~Ⅳ期患者的TPS濃度為(542.50±112.25)U/L, 其中21例患者TPS呈陽性, 其陽性率為91.3%;Ⅲ~Ⅳ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TPS濃度及TPS陽性率均明顯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
2.3 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前后TPS濃度及陽性率對比觀察組40例患者中20例患者行手術(shù)治療, 其治療前TPS濃度為(393.25±72.55)U/L, 其中17例患者TPS呈陽性, 其陽性率為85.0%;治療后TPS濃度為(155.60±73.40)U/L, 其中11例患者TPS呈陽性, 其陽性率為55.0%;20例患者行化療治療, 其治療前TPS濃度為(389.25±76.40)U/L, 其中18例患者TPS呈陽性, 其陽性率為90.0%;治療TPS濃度為(138.60±68.55)U/L, 其中14例患者TPS呈陽性, 其陽性率為70.0%;治療后患者的TPS濃度及陽性率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
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 該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 據(jù)調(diào)查, 男性肺炎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已占據(jù)了全部惡性腫瘤的首位, 而女性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則占據(jù)第2位, 嚴重威脅著患者的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1]。而非小細胞肺癌則是常見的一種肺癌, 其約占據(jù)了全部肺癌患者的80%左右;非小細胞肺癌主要伴有肺鱗癌、腺癌及大細胞未分化癌三種, 相對于傳統(tǒng)化療而言其敏感性較差[2]。因此,及早發(fā)現(xiàn)并及時給予患者行之有效的治療對改善患者生存質(zhì)量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因而臨床上必須要及時找到一個理性的非小細胞肺癌相關(guān)的腫瘤標志物團。
組織多膚特異性抗原是常見的一種腫瘤標志物, 其是細胞角蛋白18含有的抗原決定簇M3的可溶性活性片段, 在正常組織中組織多膚特異性抗原的含量較少, 然而該物質(zhì)在上皮來源的腫瘤及轉(zhuǎn)移瘤中的含量則相對較高, 特別是在腫瘤細胞增殖活躍期, 組織多膚特異性抗原呈高表達, 且可大量進入患者血液中, 因而可有效的對腫瘤的生物學(xué)行為進行體現(xiàn), 從而對腫瘤細胞的增殖分裂情況進行反映。且多數(shù)研究表明組織多膚特異性抗原在腫瘤早期診斷、預(yù)測復(fù)發(fā)及轉(zhuǎn)移、預(yù)后評價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卵巢癌等的診斷方面有著重要的價值;且相關(guān)研究表明組織多膚特異性抗原和肺癌有著非常大的關(guān)聯(lián), 且具有較高的敏感性, 其可作為評價治療效果的一項關(guān)鍵指標,因而組織多膚特異性抗原逐漸被外國學(xué)者應(yīng)用于肺癌的診斷及治療效果觀察中。本次研究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TPS含量及陽性率均明顯高于常規(guī)組及對照組(P<0.05), 觀察組患者中臨床Ⅲ~Ⅳ期患者的TPS濃度及TPS陽性率均明顯高于臨床Ⅰ~Ⅱ期患者(P<0.05);治療后患者的TPS濃度及TPS陽性率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這就說明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的含量較高, 且具有較高的陽性檢出率, 其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臨床診斷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 朱有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聯(lián)合DCCIK治療的臨床研究.實用醫(yī)學(xué)雜志, 2013,29(19):3180.
[2] 馬若亭.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血清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測定及意義研究.中國全科醫(yī)學(xué), 2013,16(24):2816.
475000 開封, 河南大學(xué)第一附屬醫(yī)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