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同
經過歲月變遷,佘家營變成佘家村,后又改名為佘家灣,再后來叫佘家館,不變的是一個家族的信義傳承——佘家人世代遵守祖訓,日夜守護著袁大將軍的墳墓。
2014年清明時節(jié),不少人來到北京東花市斜街的袁崇煥祠,祭奠這位明末護國英雄。其中幾位解放軍老將領,得知袁大將軍墓第17代守墓人,75歲的佘幼芝也在現(xiàn)場,就徑直來到她面前,深鞠一躬說:“近400年了吧,您和您的家族不光是在為先烈守墓,也守住了民族氣節(jié)之魂?。 ?/p>
早在一個月前,東莞市長袁寶成利用全國“兩會”閉幕后的休息時間,也專程來見了佘幼芝。在北京的東莞籍鄉(xiāng)親,會在每年清明,組織在京高校的東莞籍大學生一起到袁墓拜謁,并看望佘幼芝。
我家住在墳墓旁
1939年,佘幼芝出生在北京一個叫佘家館的地方,祖上留下不少田產,但自從懂事起,佘幼芝就被一個問題困擾著:佘家并不缺更換新宅院的錢,卻世世代代住在一個內設袁將軍祠堂、墳冢、家廟的大型陵園中,從不肯搬離半步,這是為何?
她不喜歡自家的宅院,因為四周青松林立,白晚啼鴉,一片靜穆肅然。滿懷好奇的佘幼芝,曾三番五次向長輩打探:“我們?yōu)槭裁匆≡趬災惯吷习??不能換個好宅子嗎?”但大人們只是告訴她,佘家人要為長輩守墓,不能搬離此地。
敬仰袁將軍的人很多,佘家雖深居墓園,卻并不冷清。每年到袁墓憑吊訪古的人群來往不絕,就連梅蘭芳、馬連良等京劇名角,以及李濟深、傅作義等政界人物都是佘幼芝父親的好朋友,來訪時還經常給她帶糕點。年齡漸大后,她終于獲悉了墓主人袁崇煥的故事,以及自己家族的秘密。
袁崇煥是東莞人,明天啟八年(1626年),他以3萬軍隊打敗后金13萬大軍,取得“寧遠大捷”,努爾哈赤本人亦為大炮重創(chuàng)身亡。從38歲到43歲,他連升六級,由正七品知縣一路升到正二品“薊遼督師”,成為明末政壇上迅速崛起的一顆明星。
為了除掉袁崇煥,皇太極設下“反間計”,袁被崇禎皇帝凌遲處死。行刑當日,誤信袁崇煥“通敵賣國”的百姓們,竟“分食”其肉,這一年,袁將軍46歲。
袁崇煥帳下一名佘姓謀士跟隨其多年,在袁督師含冤而死的當晚,這名廣東順德藉義士含悲銜憤,冒著滅門之禍偷偷取回懸于旗桿上的袁氏人頭,埋在自家后院內。為掩人耳目,他建了一個廣東“義園”,凡是在京逝世而又回不去的廣東人,都埋葬于此。
佘義士從此辭官不做,為袁崇煥守墓幾十載。臨終前,他囑咐后人將其葬于袁墓旁,還給后世子孫留下了三條遺訓:一不許再回廣東老家,二不許做官,三要世世代代為袁大將軍守墓。從此,佘家后人開始了對袁崇煥墓的秘密守護。
直到1784年,清乾隆帝為袁崇煥平反昭雪,并為他和佘氏修墳以旌氣節(jié)。至此,佘家人的秘密守墓才轉為公開。民國初年由康有為出面,各界人士為袁崇煥和佘義士立了碑,并在墓前修建了袁祠。
經過歲月變遷,佘家營變成佘家村,后又改名為佘家灣,再后來叫佘家館,不變的是一個家族的信義傳承——佘家人世代遵守祖訓,日夜守護著袁大將軍的墳墓。
誰知佘氏心中情
新中國成立后,佘幼芝的伯父把家中的田地、樹林、房子都無償交給了國家,生活就靠北京的廣東保管財產委員會救濟,一大家人每月可領200多斤小米。
1952年2月,北京市規(guī)劃局準備遷移城內所有墓地,進行城市改造。照此規(guī)定,袁崇煥墓園在遷移之列。得知情況,佘家人心急如焚,為保留袁墓而四處奔走求助。最后,葉恭綽、柳亞子、李濟深、章士釗聯(lián)名上書毛澤東,呼吁保護袁墓。
毛澤東回復:“明末愛國領袖人物袁崇煥先生祠廟事,已告彭真市長,如無大礙,應予保存?!弊罱K,北京市政府對袁墓進行了全面修葺,古跡得以保存。至今,袁祠東墻上還有李濟深撰文、葉恭綽手書的人民政府重修袁祠經過。
1955年,北京在佘家館建59中學,征用了佘家僅存的幾間住宅。但為了守墓,佘幼芝并沒有去住政府安排的寬敞樓房,而是搬入了家中從前的羊圈,繼續(xù)留守在墓園生活。1964年,佘幼芝就在這間由羊圈改造成的20平米的房子里,與焦立江結了婚。
在焦立江的記憶中,當時那間低矮的房子破舊不堪。而學校附近的一戶人家正巧在這里做小意,就主動提出,兩家人換一換住房,面積差距用錢貼。焦立江趕緊將這一“喜”訊告訴妻子。佘幼芝卻斬釘截鐵地說:“不行,給座金山都不能換。我家無男丁,作為袁墓的第17代守墓人,我得遵守祖訓,寸步不離佘家館?!闭煞驓鈶嵅灰?,罵她傻。
按祖訓,本應由佘幼芝的堂兄繼承守墓事業(yè),但50年代末,她的伯父突然攜家人遠走他鄉(xiāng),杳無音訊。佘幼芝沒有兄弟姊妹,就責無旁貸地成為了袁大將軍墓第17代守墓人。
令丈夫生氣的是,每到年節(jié)與袁崇煥的遇難日,佘幼芝還會干“傻事”。她和丈夫養(yǎng)育了兩個孩子,加上年邁的婆婆,一家五口人日子過得本就緊巴,但哪怕家中揭不開鍋,她借錢都要操辦莊重的祭拜儀式:家中掛上袁崇煥畫像,香燭供奉,一家人穿白戴孝,再擺上水果、醬方肉、米粉肉、點心……然后領著倆孩子磕頭跪拜,年年如此。
有一次,倆孩子饞得直流口水,偷吃了一點媽媽為袁將軍備的供品,被佘幼芝發(fā)現(xiàn)后,招來一頓打。丈夫忍無可忍:“袁崇煥雖是一代英杰,但與你非親非故,孩子可是我們親生的啊,孰輕孰重你都分不清?真是個瘋子!”鄰居們也勸佘幼芝,說守墓守不出工資,也不守不出吃喝與住房,還是“先過好活人的日子吧”。
“袁崇煥是忠,我們佘家是義。我們守墓不光是延續(xù)家族的信義,也是為了把民族精神和忠義精神傳給后人。”佘幼芝個子小小的,講到守墓的事語氣卻很堅定。丈夫漸漸與她摩擦不斷,一度連離婚協(xié)議書都簽好了。
舉目無援的時候,佘幼芝寫過一首詩自勉:“督師舍死保北京,英雄事跡傳美名,獨守陵園思哀情,代代相傳元素(袁崇煥字)情,苦守陵園三百載,誰知佘氏心中情?!笨吹狡拮雍瑴I而作的這首詩,焦立江將離婚協(xié)議撕個粉碎:“我想通了,既然這份忠義延續(xù)了300多年了,不能在我們這一代斷了,以后我支持你!”
佘家后人,永伴英烈
1966年文革開始后,有人說袁墓里有黃金,因此袁墓被挖開,墓碑被推倒,墓園后被中學辟為操場。面對這一切。1978年起,佘幼芝到處奔走呼吁,以期修復袁崇煥之墓。
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1990年,袁崇煥的墓碑重新立了起來。兩年后的清明節(jié),修葺一新的袁崇煥墓迎來了文革以來第一批祭奠的人們。那天,佘幼芝剪去留了十幾年的發(fā)辮。當初她曾發(fā)誓:一天未修復袁墓,一天不剪頭發(fā)。
在佘家,有一個專用帳本,上面記載了每一筆海內外捐款的來源和支出,除了用于袁墓的維護與祭祀,這些錢款誰也不能動,而在他們家中,除了一臺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外,可以說是家徒四壁。
2002年初,因實施袁墓修繕工程,佘家被迫搬遷,離開了世世代代相守的袁將軍墓,佘幼枝淚灑墳冢。喜的是為之奔走24年的事——袁崇煥祠、墓對外開放,即將夢想成真;悲的是這一去,很可能意味著佘家為袁崇煥守墓長達372年的歷史,就此劃上了句號。
佘幼芝并不甘心家族傳承幾百年的義舉就此中斷,每隔兩天,她就要在老伴的陪同下,回到昔日的佘家館看看袁將軍墓。在佘幼芝的戶口本上,職業(yè)一欄里直接寫著“看墳”,如今無墳可看,她心里空落落的,同時感覺對不起祖先。
2003年,東莞修建袁崇煥紀念館,當?shù)卣堎芗遗扇藶樵鐭ㄊ匾鹿谮!Y苡字?8歲的兒子焦平,將名字改為“佘焦平”,奔赴東莞為袁將軍守墓。
不料,焦平卻在南下途中遭遇車禍,不幸離世,佘家夫婦老年喪子,悲痛欲絕,卻仍堅持將兒子的骨灰千里迢迢送到袁崇煥紀念館,安葬在袁將軍的衣冠冢旁。374年以后,又有一名佘家的后人,永遠地陪伴著將軍。
考慮到有著“活文物”之稱的佘幼芝,作為袁崇煥第17代守墓人,已經與袁墓袁祠密不可分,成了歷史的一部分。后來,管理方聘請她為顧問,并為佘幼芝設立了辦公室。老人喜不自禁:“別說辦公室,只要能為袁將軍守墓,讓我住防空洞都可以!”
383年雨打風吹去,多少人世滄桑、世事更迭無從歷數(shù),而北京佘家人為冤屈忠魂守墓的義舉從未間斷,直至今日,佘幼芝這位左腿微跛、腳步踉蹌,甚至有點弱不禁風的老太太,仍與袁大將軍墓朝夕相伴,每天掃墓擦碑,寸步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