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建星
摘 要:本文針對高中學生普遍感覺物理難學的現(xiàn)狀,分析了物理難學的原因。筆者根據(jù)多年的物理教學經(jīng)驗,總結(jié)出了一些物理概念教學的有效方法。
關(guān)鍵詞:高中物理;概念;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7-072-01
目前,有70%的高中生認為高中階段最難學的學科是物理,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四個方面:有的學生上課基本聽不懂;有的學生上課聽懂了,但課后又不會做題;有的學生原題會做,題目變了以后就不會做;有的學生簡單的題目會做,復雜的題目不會做。根據(jù)調(diào)查研究發(fā)現(xiàn),學生認為物理最難學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對其基本概念、規(guī)律、公式難以理解,或難以理解透徹,以至于聽不懂或不會用,更不要說靈活運用。而物理概念是構(gòu)建物理規(guī)律和公式的理論基礎(chǔ)。因此要使學生學好物理、靈活地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復雜的物理問題,抓好物理概念的教學是關(guān)鍵。
物理概念反映物理現(xiàn)象和過程的本質(zhì)屬性,是物理事實的抽象,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其實是不斷地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礎(chǔ)知識。就更談不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如何才能讓學生有效地掌握、理解并運用好高中物理概念呢?筆者根據(jù)實際教學經(jīng)驗,總結(jié)了如下幾點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注意知識銜接,做到穩(wěn)步推進,循序漸進,以舊引新
高中物理知識同初中物理知識相比,許多物理概念都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礎(chǔ)上引入并深化的。筆者認為:我們在教學中應注意高、初中知識銜接,盡量在復習原有知識的基礎(chǔ)上、在學生對這一概念原有的理解上進行教學,以減小知識跨度,減緩高中初中的“臺階”,使知識合理遷移,在遷移中得到深化。比如學習高一第一章中的力、重力、力的合成等概念時,學生在初中時學過,只是理解上比較膚淺。對于這些概念的教學,可在復習的基礎(chǔ)上進行,使學生既不感到陌生,又感到與初中不同。教師對這些概念的教學重點在于加深學生的理解,使知識擴展、深化。如講力的合成概念時,首先復習二力的平衡,進而研究兩個互成角度力的合成問題,這樣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利于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然后再進行圖形變換,把平行四邊形變?yōu)槿切?。利用三角形的三邊關(guān)系,去討論合力和分力的大小關(guān)系,使學生自己得出合力可以大于、等于、小于其中一個分力的結(jié)論。再比如講解速度的概念時,先要學生回憶速度的定義,再指出速度不僅描述運動的快慢,而且描述運動的方向。這樣做既注意了知識的銜接,符合教育學循序漸進的原則,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減緩了知識梯度,使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更加透徹,更加全面。
二、分散概念教學難點,適當放慢進度,把握好教學尺度
對教材中的難以理解的物理概念,要注意適當放慢進度,分散教學難點,使學生有一個逐步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在第一遍教學中不要操之過急,不搞知識一步到位。只求學一點懂一點。如摩擦力的教學,雖然初中有過接觸,但理解非常膚淺。教學中重點應該放在摩擦力的產(chǎn)生條件,摩擦力的大小及方向、作用點上。而摩擦力的方向及大小是本節(jié)的難點。在教學上除適當增加課時外,還應分散這一難點。只講物體對地靜止的情況,不講兩個物體在運動中的相對靜止問題。重點講清“相對運動趨勢方向”和“靜摩擦力的大小”,它在0-fm之間隨外力的增大而增大,隨外力的減小而減小,且始終等于外力的特點,講清最大靜摩擦力可用公式計算。只要講清上述問題,學生對靜摩擦力的理解就容易掌握了。但不能再去擴展,否則會導致學生認識上的混亂,反而使學生糊涂起來。
三、做好演示實驗充分利用電教手段進行教學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chǔ)的學科,在實施概念教學時,演示實驗法往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一個生動的演示實驗一種良好的物理環(huán)境,提供給學生鮮明具體的感性認識,再通過引導學生對現(xiàn)象特征的概括形成自己的概念。如分子的相互作用力與分子間距離的關(guān)系,布朗運動、電子繞原子核運動等??梢岳秒娔X制成動畫展示給學生觀看。有些實驗現(xiàn)象不明顯的演示實驗,也可借助電腦制成動畫加以輔助教學。如光的雙縫干涉、光的衍射等。電教手段能給學生以生動、形象、鮮明的動畫效果,模擬再現(xiàn)一些物理過程,學生通過觀看、思考,就會自覺地在頭腦中形成建立物理概念的情景。
四、發(fā)揮主體作用,運用啟發(fā)式教學
在物理概念的教學中,要禁用“填鴨式”教學,認為只要自己講清楚了,學生就會懂了。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久而久之,就會扼殺學生主動求知的自覺性,使學生的自主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得不到發(fā)揮,成為只不會尋食的鴨子。在教學中,教師應利用設問、編制思考提綱或者提問、板演等手段,創(chuàng)設物理情境,引導學生去思考問題,并讓其進行口頭表述,然后教師再進行講評和釋疑,對步入錯誤的同學指出錯誤所在。例如在講“加速度”的概念時,有這樣一道題:“物體做加速運動時,加速度逐漸減小,速度怎樣變化?”“物體做減速運動時,速度怎樣變化?”這個問題主要是讓學生區(qū)分速度和加速度這兩個物理概念。這對學生來講是有一定困難的。起初,我提問了一個同學,結(jié)果答錯了。進而我就提問:“在加速運動中,速度怎樣變化?什么是加速運動?”聽了這個提問,一些同學就知道速度一定增加。“那加速度減小是什么意思?”學生又陷入思考。這時我給他們打了一個比方,你母親今天給了你五元零花錢,明天給了你兩元零花錢,后天再給你一元零花錢,你手中的錢數(shù)會怎樣變化?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增多”。“你母親每天給你的零花錢數(shù)怎樣變化?”回答為“減少”。通過這個事例,使學生弄懂了問題。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后來我又提出后一個問題,讓學生先打比方,再回答問題。學生舉了一個花錢的事例,然后回答速度應減小??梢?,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既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能使學生對物理概念理解透徹。
總之,在物理概念教學過程中,我們只有把握不同概念的特點,選用不同的適用于該概念的教學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充分理解概念的內(nèi)涵,把握概念的實質(zhì),為靈活運用概念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