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慕竹
太和五年(公元231年),魏將張郃在與蜀軍的交戰(zhàn)中身亡,魏明帝曹叡得知消息,憂心忡忡地對中書侍郎陳群說:“蜀國沒有平定而張郃卻已死了,這可怎么辦啊!”陳群也滿懷憂慮地附和說:“張郃的確是一員良將,是國家所依靠的根本啊。”衛(wèi)尉辛毗不以為然,對陳群說:“陳公,這是什么話呢!當建安之末,都以為天下不可一日無武帝(曹操),等到他逝世,文帝(曹丕)受命登上了皇位;黃初之世,又說天下不可無文帝,等到他棄世,而陛下(曹叡)亦自龍興。如今國內(nèi)所缺乏的,又豈會是張郃呢?”辛毗說的話婉轉(zhuǎn)了些,說白了就是地球離開誰都轉(zhuǎn)。陳群回答說:“你說的也有道理。”明帝一聽就樂了,“你可真善于左右逢源啊!”
乍聽起來,陳群有點像《西游記》里的沙和尚了,就會說“師父說得對啊”,“大師兄說得對啊”,整一個只知和稀泥的老好人,其實不然。
他曾主管紀檢,有幾次在朝堂上當面批評郭嘉,說他作風散漫,行為不檢點,有違紀律。郭嘉當時是曹操最為倚重的謀士,眼光很高,有點魏晉名士放蕩不羈的性情,聽了陳群的批評,老實承認,心里并不生氣。曹操在場聽著,只是說“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但對陳群敢于秉持公正,沒有私心,非常高興。
公元220年10月,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高興之余,曹丕很在意群臣的反應(yīng)。他發(fā)現(xiàn)大家都臉上堆滿了笑容,唯獨華歆和陳群沒有一點喜色。這讓曹丕心里有點發(fā)堵,久久不能釋懷。有一天,他忍不住問陳群說:“我順應(yīng)天意,受禪讓當了皇帝,群臣都喜形于色,唯獨你和華歆看起來有點不高興,這是為什么呢?”言外之意說,我當皇帝你們有意見嗎?這可是一個嚴重的政治態(tài)度問題,擱一般人得趕緊辯解,表達忠心,否則就得掂量掂量頭上的烏紗帽了。陳群很坦然,平靜地回答說:“我和華相國都曾經(jīng)為漢朝之臣,內(nèi)心雖然為陛下感到喜悅,但在義理上,我們的神色應(yīng)該深懷畏懼,甚至憎恨陛下才對啊?!辈茇б宦?,不僅沒有生氣,反倒心生敬意。
陳群講求正義堪稱“豪放”,但有時處理起事來又相當“婉約”。
青龍三年(公元235年),魏明帝曹叡選大批美女入宮,又動了營建宮殿的念頭,此事立刻引起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大臣楊阜帶頭公開上疏反對,語氣激烈,甚至以商紂作喻,把皇帝氣得牙根疼。這天,明帝正在宮里心煩意亂,中書侍郎陳群求見。拜見后,陳群拿出一份奏折,說的也是大興土木之事。曹叡看過之后,見語氣柔和,并沒有指責之意,態(tài)度也就緩和下來。陳群借機勸說道:“當年漢明帝想蓋德陽殿,鐘離意勸諫,就停止了修建,許多年后才又蓋成,殿成之日,他對群臣說‘假如鐘離尚書在,這座殿是蓋不起來的。其實作為皇上哪是怕一個大臣呢,實在是為天下的百姓啊!”曹叡聽了,有所頓悟,把營建宮殿的規(guī)模大大縮小了。
陳群就是這樣,從不在大庭廣眾之下講領(lǐng)導(dǎo)的錯誤,有問題都是直接“抗疏”,把報告交到領(lǐng)導(dǎo)手里,密陳得失,前后上了幾十個奏疏,每次上奏都不跟任何人提起這件事,并且銷毀文件的草稿,連其子弟都不知他“抗疏”的事。當時人都譏笑他尸位素餐,占著茅坑不拉屎,直到后來才從皇帝那兒看到進諫的奏書,無不感慨,都稱贊他為忠厚的長者。
史書上稱贊陳群“無適無莫”,這句話出自論語:“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币馑颊f君子對于人、事沒有厚薄之分,不會為媚人而違背道義。雖然陳群看起來有點“善變”,見什么人說什么話,但這正是他與眾不同之處。正直無私從來都是一種令人敬仰的品質(zhì),而為別人考慮則是一種讓人溫暖的修養(yǎng)。
(編輯 花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