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梅
通常的作文教學訓練比較重視寫作技能的培養(yǎng),但實際效果并不見佳。問其原因,學生的回答是無話可寫。我國傳統(tǒng)寫作向來重視文以載道,無“道”何以成“文”呢?學生無話可寫也即心中無“道”。所以要解決學生無話可寫的難題,關鍵還在于要讓我們的作文教學關注人文性,讓學生從機械僵化的模式化訓練里解放出來。
應試教育中,教師缺乏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忽視了對人本體性的理性認識,使學生缺少了對人生最基本的感悟。因而,學生的寫作就成了一種被動的、機械的語言訓練,阻礙了學生主體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使得學生對寫作失去了興趣,從而使學生在寫作時無話可說。學生心中無“道”,教師只是單純地進行寫作技能的訓練,自然就成了本末倒置的做法。因而必須加強“道”的培養(yǎng)。
所謂“道”的培養(yǎng),也就是對人文性的關注。這主要是指在閱讀和寫作教學中通過語文教育的多種途徑,加強學生人文精神的教育,豐富學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重視學生感悟社會生活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見識”;重視審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修養(yǎng):開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精神,增強學生明辨是非能力;適當增加一定的社會調查,以增加學生認識社會和適應社會的素質。
一、把寫作訓練置于大語文教育體系中,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
大語文教育融多學科于一體,開闊了語文學習的領域,把語文學習和日常生活相結合,突出的是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更加關注學生的道德、情感、價值觀的培養(yǎng)和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因此,要想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人文素質的“道”,教師就必須把寫作置于大語文教育的體系中,才能使學生的寫作有源頭活水。
二、挖掘閱讀教材中的人文亮點,多練筆以延伸人文性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字里行間蘊涵著豐富的人類文化精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重視課文的熏陶作用,讓學生在積累語言過程中培養(yǎng)人文意識,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如《春天的雨點》一文中,細雨綿綿,滋潤著達麗瑪的心。當老師的背影在雨霧中遠去,達麗瑪的心頭熱浪滾動?!鞍?,老師,我想對你說……”那她又會說些什么呢?這是一處很好的人文空白的填補。對此,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落筆成文,如讀后感、給達麗瑪的一封信,或者引申到生活當中,也對自己的老師說說心里話。這樣不僅讓學生把握了人文意蘊,還可以讓學生的個性品質在練筆中得到了體現。諸如此類,小學語文教材中還有許多值得挖掘的寫作資源,如人文積淀的“物”,如《長城》《趙州橋》等;頗具人文色彩的事,如《麻雀》等;極具人格魅力的人,如《李時珍》等。這些都可作為學生練筆的原動力。只要融入小作者深刻的體驗,會使學生的筆下流淌出一行行充滿靈性和人性的文字。
三、把寫作置于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之中,讓寫作直面現實和人生
首先,寫作是生活的反映,也是生活的需要,因此寫作教學訓練必須貼近生活、關注現實。只有這樣,學生的寫作才會有話可寫、有“道”可言。只有和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相聯(lián)系,學生才會對寫作感興趣。學生文道的養(yǎng)成,感悟是必由之路。這就要求寫作的內容首先要投合學生的生活,通過寫作來感悟生活。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感悟生活。這就要求教師的寫作指導要多和現實生活相聯(lián)系,寫作的內容要契合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要直面現實和人生。處于成長時期的青少年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一定有許多困惑和煩惱。所以,寫作訓練就要緊扣學生最為熟悉的、想解決而又困惑的問題。對于這些熱點問題,學生應該是有話可說、有道可言的。
其次,指導學生多寫。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曾說過:“思想是寫出來的。”人在每天都對生活有新的感悟,如果不能及時記下來,這些感悟的火花就轉會瞬即逝。因此,教師在平時要引導學生寫日記,字數可多可少,即使只有精彩的一句話,也是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提煉。此外,教師應讓學生仔細觀察,引導學生善于抓住生活的“閃光點”,并促使學生及時寫下來。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善于感悟的習慣。因為感悟首先是一種境界、一種習慣,其次才談得上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
再次,作文指導要和學生的實際體驗和調查研究相結合。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边@里的“世事洞明”和“人情練達”指的就是對生活的感悟和社會閱歷。小學生年齡小,社會閱歷單純,再加上“兩耳不聞窗外事,心只讀教科書”的現狀,勢必會使學生的生活閱歷比較貧乏。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多搞一些有針對性的、適合學生能力的調查研究。作文布置完后,教師應給學生留一定的調查研究時間,以便于學生比較感性地、深入地了解所要寫作的對象。如寫“我的爸爸”這樣的作文,學生也可去調查研究與爸爸有關的情況。學生可以調查媽媽眼中的父親、爺爺和奶奶眼中的父親、父親的鄰居、同事等如何看待父親的,把收集到的材料認真整理后,再寫出的爸爸一定會更豐富和深刻。豐富的閱歷也是人的一種財富。有一定閱歷的學生才會對生活有更加深入的感悟,寫作時才會有話可說。
四、加強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注重學生“見識”的培養(yǎng)
所謂“見識”,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和閱歷對客觀事物獨到的看法,能夠對一些問題發(fā)表自己獨到的看法。學生的“見識”,與學生知識的廣博程度、閱歷的豐厚程度有關系。教師可通過平常的閱讀和寫作來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見識”。這主要體現在平時的寫作訓練,教師要教會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以獨立的立場來分析問題。教師既要引導學生對問題做客觀、辯證的分析,也應啟發(fā)學生敢于標新立異,開發(fā)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為了加強創(chuàng)造性思維訓練,教師要創(chuàng)造真正平等、民主的課堂氛圍,尊重學生獨立的精神世界,采用科學的引導、訓練方法,培養(yǎng)學生善于思考、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
誠然,強調在作文教學中關注人文性,重視學生文道的培養(yǎng),并不是說學生的寫作技巧的培養(yǎng)不重要了,畢竟“道”還要靠“文”來載,只有精巧新穎的文章,它所載的“道”才會引人入勝,才能達到“文”和“道”的完美統(tǒng)一。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