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越威
摘要:“五四憲法”雖然只是過渡時期的一部憲法,自身帶有許多局限性,但是它在體例結構、內容規(guī)定等多方面對后來的三部憲法起著奠基性的作用。為當代中國的政權結構和社會主義憲政制度開辟了新的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五四憲法”;積極影響;局限性;社會主義憲政
“五四憲法”作為我國第一部憲法,在我國憲政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存在許多爭議,重溫“五四憲法”,我們應該回到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下對其進行充分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
一、“五四憲法”對后來三部憲法的積極影響
(一)綱領性規(guī)定明確了未來發(fā)展方向與目標
“五四憲法”是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也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其制定是借鑒蘇聯(lián)及其他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制憲經(jīng)驗,再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的結果。因此,它不可避免的帶有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憲法的特點,即綱領性。這種綱領性也為后來的幾部憲法所使用。
“五四憲法”在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時體現(xiàn)了過渡時期的國情,總結了過去革命及建設的勝利果實,指出了國家下一步發(fā)展的方向和目標,是國家過渡時期的綱領性文件。這樣的特點在后來的七五年憲法,七八年憲法和八二年憲法同樣得到體現(xiàn)。從“五四憲法“開始,中國憲法就扮演著國家總綱領的角色,不斷總結新的經(jīng)驗,提出新的目標,為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提供方向。綱領性特征一直被后三部憲法保持下來。
(二)穩(wěn)定的體例結構為以后的憲法奠定基礎
“五四憲法”通過對外國經(jīng)驗的學習和與本國實際的結合,使之成為一部“比較先進”的憲法。為后來幾部憲法的制定在體例結構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序言加四章的結構體系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四部憲法中從未改變過,這是“五四憲法”的一大貢獻。首先,在篇章劃分上,“五四憲法”設置了加序言在內的一共五個篇章,分別通過序言,總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旗、國徽、國歌來闡述國家機關設置、權力歸屬以及日常生活制度等問題。就憲法結構來說,“五四憲法”具有的先進性為七五、七八以及八二年憲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后三部憲法完全套用了“五四憲法”的結構,使憲法在制定時節(jié)約了很多資源和時間。
(三)完善的權利體系為后來的憲法樹立了典范
“五四憲法”對公民的權利與自由做了全面的規(guī)定,從政治權利、人身權利、到勞動就業(yè)的權利、享受國家保障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以及進行研究創(chuàng)作的自由等等方面將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權利與自由一一闡明。“五四憲法”的這些規(guī)定,對于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直到今天,都有著廣泛的影響。這些規(guī)定讓我們看到了過渡時期社會的空前自由和人們思想的開放與進步。再看現(xiàn)行憲法會發(fā)現(xiàn),其中規(guī)定的內容實際上是對“五四憲法”中公民權利與自由內容所做的更加詳細的表述,許多基本權利都來源于“五四憲法”的規(guī)定。
(四)“五四憲法”確定了中國的政權體制
“五四憲法”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比嗣翊泶髸圃趹椃ㄉ媳淮_立下來,成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五四憲法”頒布以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正式以國家根本制度的角色走上歷史舞臺,后來的三部憲法堅持并加強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規(guī)定。修改憲法是全國人大的職權之一,后來的三部憲法都依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而誕生。所以從“五四憲法”開始,中國憲法就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緊密地捆綁在一起,憲法確立了人大制度的法律地位,人大制度決定了憲法的效力。
二、“五四憲法”的局限性
(一)“五四憲法”缺乏國家強制力的保障導致實施困難
雖然“五四憲法”對國體、政體、政權組織形式、國家機構、公民的權利與自由作了詳細規(guī)定,但是它在憲法的監(jiān)督方面有著嚴重的不足。整個憲法條文僅有第二十七條第三款提到了憲法的監(jiān)督問題。
由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次數(shù)少,時間短,憲法的監(jiān)督很難實現(xiàn),更不用說違憲審查。因此,“五四憲法”事實上處于無監(jiān)督的狀態(tài),得不到國家強制力的保障。
(二)“五四憲法”修改隨意,缺乏權威
“五四憲法”在憲法的修改上沒有作出細致的規(guī)定,這是“五四憲法”的又一局限性。
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規(guī)定著國家的根本制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理應保持莊嚴,不應該隨意修改,但“五四憲法”中只有一條提到修改問題,規(guī)定的很簡單,只確定了憲法修正案的多數(shù)通過原則,其他事項并沒有說明。
憲法有隨意修改的可能,使憲法的權威性大大降低?,F(xiàn)行憲法基于“五四憲法”的這一缺陷,對憲法的修改做了進一步規(guī)定。增加了憲法修改的提議權規(guī)定,這提高了憲法修改的標準,使憲法修改受到一定的限制。
“五四憲法”是過渡時期的總綱領,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結束了它的使命。但“五四憲法”對中國社會主義憲政制度的影響卻是長遠的。“五四憲法”帶來的是一個嶄新的國家運行體制,為今天祖國的快速發(fā)展、繁榮穩(wěn)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體現(xiàn)了制憲者的智慧和長遠目光。(作者單位:四川大學)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N].法律出版社,1954.
[2]張鳴.《制憲儀式背后的曲衷——從“共同綱領”到1954年憲法》.
[3]瑾文.《歷史內幕:毛澤東與新中國第一部憲法》.
[4]劉旺洪.《“五四憲法”與當代中國憲政制度現(xiàn)代化——紀念“五四憲法”誕辰五十四周年》.
[5]韓亞光.《中國憲法研究》[M].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3.
[6]《憲法比較研究文集》[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7]《憲法論文選》[M].法律出版社,1996.
[8]《憲法參考資料》[J].北京大學法律系憲法教研室、資料室編,2004.
[9]黃建水.《中國憲法結構研究》[N].法律出版社,2005.
[10]韓大元.《1954年憲法與新中國憲政》[N].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11]張宇飛.《五四憲法貢獻了什么》.
[12]郭紹敏.《歷史的五四憲法:文本與現(xiàn)實之間》.
[13]楊銀霞,周忠瑜.《我國1954年憲法未能堅持實施的原因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