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勝
這個詞,是在早晨散步時想到的。
一早匆匆出門,夏日流火,單衣薄衫,例行到單位大院里快步奔走。不巧在門口因換衣后沒帶出入證被攔,本來就厭煩這個三十年出入次次都得掏的證件,而這次又忘記了。門衛(wèi)還挺較真,非得到傳達室登記,報你的部門,從內(nèi)網(wǎng)上查,搞得嫌疑人似的,一股激情全然消失,了無興致,沒走多會兒就打道而歸。又回到進來時的那個門口,想起剛才的事,就覺得,一個人的自由在一天或者一生中被減損了多少是沒法計算的?。∵@查看證件,于主事者來說,也許不無必要,為了安全計,或者顯示氣派,現(xiàn)如今這樣戒備森嚴的還真不少。可是,哪有那么多的恐怖者,防得了小人嗎?看別人的指令而行,處處設防,讓你感到了人的被動與渺小。于是,就想到這個進進出出幾十年的地方,是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消磨的場所,人為的阻隔一些方便,心里不是滋味。大約是2008年,曾在粵西云浮市看到那個幾套政府班子的辦公樓四無遮擋,人們可以隨意出入,令人敬佩也感佩,那不也是一個相當級別的單位嗎?而眼下,越是大地方大機關越是森嚴壁壘。這些個名為單位的地方,讓每個單位人都有多少糾結(jié)、迷惑以至不悅的事發(fā)生過。單位,在現(xiàn)代人眼里,究竟是什么?于是,就有了這文章的題目。
眼下,你隨便走到哪個城市哪條街道,單位是個矚目的所在。那些掛著白底黑字或紅字牌牌的地方,讓人有種種莫名感覺,是敬畏、好奇、親切,還是厭煩、不屑?人各有感,人心各異。無論如何,眼前你面對的就是,這門牌,這大院深宅,這道桿橫陳,警衛(wèi)守護的地方,就是這個名稱的具體場所。在你的不經(jīng)意過往中,就可能遇見某個或大或小或顯或藏的、稱之為單位的地方。
單位,一個人人耳熟能詳、大多數(shù)國人離不了的詞。一個人人面對,然人人都并不一定能說明白搞清楚的詞。
顧名思義,單,單元,或個人;位,座位或位子。字面上解釋,一個人和一個座位,單位也。(辭典上解釋為:位,原指佛教僧堂中僧人坐禪的座位。后指計算事物數(shù)量的標準,又稱某一工作部門為單位)。可簡單的望文生義怎么能同“單位”這個眾人雜處、眾聲喧鬧、熙熙攘攘、利害相較的地方有關系呢?據(jù)說,這并非古也非中,而是個外來語,究竟是東洋出產(chǎn)還是來自西歐,還是地道的國貨,不太清楚。(佛教書《敕修百丈清規(guī)》曾有:“昏鐘鳴,須先歸單位坐禪”。)可是國外哪有這單位一說?至少,美國只有部門或者某學校某公司的說法。如此,這又是典型的國粹。二十多年前,作家劉震云寫過一篇小說叫《單位》,還拍成電影,說是“新寫實”的一個大收獲。小說把大都市一個外來尋夢者的心理寫得活靈活現(xiàn)。那是體制內(nèi)的誘惑帶給尋夢者的無奈與尷尬。那是單位人或者公家人那一時期最為形象的人生求索和心理軌跡。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人生的選擇相當有限。計劃經(jīng)濟時期,單位就是人的工作和生存的全部依靠。進了好一點的單位,衣食無虞,就安身立命了,如同嫁人一樣,自感幸福,從一而終。即使并非理想的選擇,也多是安于現(xiàn)狀,那樣的狀態(tài)延續(xù)有年。單位于人是一種得到某些利益的場合,說白了與個人是雇傭關系,大多是一種被動的選擇。所以,即使有這樣那樣的困擾,有不快和不滿,有遺憾,為了少許的利益,人們往往愿意置身單位或體制內(nèi)的管束中,擁擠在哪怕是一個利與弊交錯的困局中。單位,這時如同一張有形與無形的網(wǎng),制約和規(guī)范著人的行為身心,如果你進入了或可無以逃遁。
人是單位的細胞。人與單位的關系,說不盡道不明。有時能讓你的潛能實現(xiàn)和你的理想展示。有時候,也只是在對你的欲望和權(quán)益的限制與誘惑中,進行著改造與消磨。是的,過盡千帆皆不是,我們所依憑的一種評價體系和價值標準,是難以從活生生的現(xiàn)實找出答案。這單位,你說它是塊蛋糕,是一個戲臺,或者是一個大雜院,一個世俗的小社會,都不無道理。在單一的體制模式下,單位強勢,人無所選擇,更多的時候,單位成為一個人的恃護,為你準備了所有可以滿足的東西。于是,你虔誠地為它執(zhí)守、聽指令行事,躺在它的肌體上坐享其成。這樣的情形,是幾十年來的基本面貌。人依賴單位,單位也對人進行著改造,有釋放,也有桎梏。那年月,計劃經(jīng)濟的日子簡單,卻也安適。單位除了人數(shù)規(guī)模的不同,級別稍稍區(qū)別外,基本是入了單位就有鐵飯碗,在體制內(nèi)待遇簡單得沒有多少區(qū)別。無論是事業(yè)的還是產(chǎn)業(yè)的,是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的,在人的心中,它如一座神廟,人進入后成了半仙,有了單位可能有了底氣和身份。
我什么時候成為單位的人,自己也說不清。而簡單的一生也只有三兩個單位。早在十七八歲時,特殊年代的特殊情況,就上了班,那并不算吃國家序列的工資飯,但是,有幾個人就是一個集合的組織,比如,有人管做飯,到時候還得開會、匯報,這是最早的單位的約束和單位的享受了。而今,我填工齡,從那時開始算起。最為明顯的,成為單位的受益者,或知曉單位這個龐大老邁的機體上那么多的是是非非,那么多的累贅與沉垢,是后來一直待下去的地方。而且,一待就會老死于斯。其實,單位于我,更多的是從中看到時代與社會變化后的駁雜世象,其利其弊,或清或濁,亦明亦晦,不是在說大話,確實有些心得。
有時候,想象單位是一個人,或者像人一樣有秉性脾氣,有它的成長變化軌跡。想當年,單位一詞是那樣的單純。人們對工作和單位的態(tài)度,是最能體現(xiàn)出時代特色的,那時的單位就是人一生所托付和依賴的。而單位的頭頭腦腦們,一個個豈是了得,或有堅定思想,或過往的令人敬仰的資歷背景、學歷才識??傊?,膽識與才學加人品,使那些個領導者成為單位影響廣遠的引擎。而這時候,你的參加,是多么的幸運。想想,你一個年輕人,既沒成家也沒立業(yè)的毛頭小伙,有幸成為一分子。那單位的名頭讓你有點自得自足,特別是那一個個都是老師輩的人物,無論是年齡還是資歷,或者在業(yè)界的影響,把你當作小孩,稱呼你為小某,即使吩咐你干這干那,你會覺得看得起你,也是抬舉了你,你的全力付出和無私融入都是應當?shù)?。而那細小的關懷,熱情的關照,比如,對你的生活關心,對你的學業(yè)的提攜,還關懷你的家庭,你的身體、愛好,都不是虛委的客套,那是一種標準式的單位的人際關系,在一個大單位里更為難得。這單位的清新好風,單純有如家庭式的,你可能沒有想到一個大機關還有這樣的清正。當然,也許這樣的風氣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表現(xiàn)出來的,或者說,這些你的同事,多是些清正的知識分子,多是在經(jīng)歷了社會人生的大起大落的變化,經(jīng)歷了人文的洗禮。革命情懷的熏陶,善良與正直,熱情與透明,責任與付出等等,是他們最顯著的特征,抑或是單位在那一時期最為典型的精神特征。
單位,就這樣把一個最常見、最為明澈、最為單純的關系擺在你面前,讓一個新來的、涉世不深的年輕后輩,感受到單位的溫暖和單位的細致。記得早些時候常聽到的一句話是革命友誼,家庭溫暖,這個概括是那一時期最為明白的一種價值指向。而從中也體味到一個單位的本色。那單位的深度和厚實,也是從這些具體的人身行為上見出。也許你置身的地方,是一個有點級別和規(guī)格的場所。是的,同事中有延安時期參加革命的,有建國前就從事地下黨的文化工作的,更有曾經(jīng)影響國中文化事件的當事人,單位的名頭是同這些人物的影響相關的。而那樣的名頭下,人際關系卻也是單純平常,和諧活潑。如同偉大領袖當年概括的:團結(jié)緊張嚴肅活潑。沒有后來那些森嚴的級別劃分,庸俗的吹拍之風,低俗的官腔官味,無聊的江湖氣。這簡單而活潑的氣氛,讓一個單位的精神形象成為多年后人們的懷念和記憶,取決于那些有點身份的人們的修為,也與那個時代的風氣正派相關。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見到這些個如今看來是大腕級的文化人物時,一個狹窄長條的辦公室(也就是十五六米大,如今這房子還在)從里到外的三張桌子上前后三人伏案于此,三人的級別和名氣,讓這個小小的逼仄空間,著實是對文化的一個挑戰(zhàn)。那是三十年前的事,那時候的當事人或許認為這樣子很平常。我當時的印象只是覺得,這里的工作條件也太擁擠了,而這個單位的人是太有涵養(yǎng)了。所以,我自己加入后,是在一個六七人的大辦公室,支起一張小桌子,開始了這個新單位的新工作。那時條件簡陋得只有紙和筆,還是自己打掃衛(wèi)生,物質(zhì)條件有限,大家克己奉公,其樂融融。還有,幾位如老大姐阿姨輩的人細心和悉心的照護,你面前的一切,你和這個社會的聯(lián)系就是一種自然的清純的和諧的關系,一種實實在在的同志與同事的人際關系,沒有什么多余的計謀與欲望。你可能的那些私心和算計,都被這些正直的簡單的氣氛消解融化了,實實在在的也是最為珍貴的。所以,在個人的單位詞典里,記憶中,它是讓人長正氣的地方。當年的加入,沒有這個培訓那個教育,你說歷史他講大道理,官話套話的學習!而是用最直觀的身教,卻讓你學會自重,領略風氣,見長本事,敢于擔當,薪火相傳,受用一生。
單位的肌體中,哪個部位最為敏感呢,或許是人際關系,是領導者或者有點身份的人的作派行為的影響。在良好的氛圍下,置身于此,你面對偌大歷史氣場的單位,你會謹慎自己的行為,你會從好的方面規(guī)范人生的目標,你會為有那些善良親和的人際關系而自豪,或許你會潛移默化地讓自己傳承著這種風習和傳統(tǒng)。你會從長長的走道里看到這個地方的深藏和實力,你會從寬大的圖書閱覽室里感受到它的品位和潛能,你會從那些過往的故事中感受單位的歷史分量和文化的厚重,你可能會在廁所或飯?zhí)美镆姷阶罡呱纤竞蛦挝徽贫嫒?,隨意說說幾近為平常事。還有那些好心真率的同事,那樣親和的大頭小頭,以及那清正和善的人際關系。你對在這樣一個環(huán)境,這樣的單位里不覺得是一種幸運和幸福嗎?
也許這樣一種背景深厚,而單純向上的人際關系,讓你覺得,這大與小,專業(yè)與行政,不論何樣的單位,都應當是頭兒們有能力、有儀范,也有人格魅力,而基本群眾蕓蕓眾生者,無論是年長年少,多是潛心工作,熱情友善,學有所成。幾位在業(yè)界的名號也是相當了得,關鍵是,那上面的風氣正派,上者行正,而下者為效,藹然一派文化單位的君子之風。尤其是在有了強烈的對比體驗后,更是覺得那些清正純樸的可貴與難得。或許是早年這個隊伍的基本班底來自解放區(qū)。比如,那時候,單位的房子還是50年代仿照蘇聯(lián)的機關樣式,高大敞亮,走道都很長,但人員多,平均下來也很是狹小的。也好,上下級,諸多部門,都在一個鄰居式的地方辦公,抬頭不見低頭見,這就更是一種自律式的對領導者的要求。那時候,除了樓層的位置高好一些外,領導的辦公地也寬大不了多少,沒有秘書前面擋駕,也沒有什么官職的叫法,像部隊一樣某長某副長稱呼,并不流行。一張報紙出來,當天就在樓下的公告地方,有朱紅大字對其評點,多是說不足,用語直率,不留情面,對事不對人,切磋研討,吸引大家參與,成為辦公樓的一道迷人風景。常也有這樣的鏡頭,主審官也是單位最高領導層,可以一手拿著報樣,一手舉著眼鏡,跑到你的辦公桌前,還哈哈大笑幾句,說你們再看看,我改的也許不對,你們再看看啊。說話時的那個眼神是真誠的,不像有些人說話時那個飄忽而難以捉摸的神情。總覺得那不同之處在于,其出身背景不同,學歷知識儲備不同,而底氣和實力的支撐點也不同。前者一類的問候,可能只是今天天氣哈哈哈,而后者出言不拘,赤忱為懷,或可能說,你小子馬虎不得,得負責啊。也許,門衛(wèi)森嚴的地方,大院深深,而當事人,尤甚是那個沒有受到官場庸俗風氣污染的年代里,單位的名頭也燦然,有如光環(huán),也是廣告,而單位內(nèi)部的也許不以為然。因為,那時人員也單純質(zhì)樸,知識分子是主體,業(yè)務上進是晉升的唯一通道,誰也不會想到這個光環(huán)下去漁利所獲,而也沒有什么可以成為謀利的資本。何況那些干事者們對于所做的事情之外多無考慮,真君子自清正。更何況,那時候人員來源多是清一色的學校背景,單純和單一的人員補充,起點高的文化學歷講究,不是后來的干訓班黨校,或者子弟接班、團隊接收的知識背景所能望其項背的。
即使這樣幾近清高的單位感受,在急變的社會現(xiàn)實中,有些不能自持。如今,對于事業(yè)性的單位,究竟屬哪類性質(zhì)的,是專業(yè)部門還是行政口,不免讓人迷惑,也難分清。經(jīng)常是,機構(gòu)越來越臃腫,衙門式的管理,或者,行政化的味道,單位的性質(zhì)越發(fā)不明確了。即使如此,單位的名頭仍成為人們評價的標準,在近二十年內(nèi)還被逐漸放大。如果到一個地方公干,上級的一個小兵就比下級的一個頭兒受到重視,因為那是實權(quán)部門的大員。所以在有些地方,看重的是你來自哪個單位,為哪方神圣,單位的上下大小就是一盤不同的菜。權(quán)力崇拜,是見慣不怪的。你是有身份的某教授專家,或者曾經(jīng)的榮譽稱號獲得者,沒用,你與那個權(quán)力部門的某位有實權(quán)的人物一起,就可能成為附屬、配菜。無論是主人們的安排和那些習慣接受了這種安排的人們,都可能把這樣的場合當作一個習慣。某次與我所尊敬的一位大學名教授參加一個活動,也有上級某部門的一個年輕處長同往。最后,無論是會上發(fā)言,還是席間座次,都是老教授叨陪末座,盡管那年輕人幾句官腔走板式的敷衍,并沒有影響他成為主人們畢恭畢敬的座上仙。而且,每項活動都被打印出手冊,名頭順序,食住行如此,讓人認可其安排的合理性。從資歷和名氣以至年齡上,是兩輩人、兩個層次的區(qū)別。當然,人家是一個文化推介活動,其重點就是讓上級主管單位的人,為他們的效益得到幫助。這樣的場面經(jīng)歷得太多,也曾多次被經(jīng)歷過,而單位的名頭往往也被同行者說道。我有時候也表現(xiàn)出不快,覺得自己也是老大不小的,在圈中也江湖了多年,至于非得要什么牌子嗎?可是一想,是啊,你這個外在的光環(huán)不就是一種行來走去的名片嗎?也可能是善意的利用,但卻是管用的,你不也從中嘗到些許甜頭嗎?名頭利用,尤其是單位的,甚至地區(qū)的名頭,都可以成為收獲好處的招牌。你不服行嗎?你是抱怨這些人的勢利,還是去較真這時風的不清?或許,這些不傷大雅還略微愜意的流俗,讓哥們兒都有點身陷其中,說好說壞都難以較真。
可是,這積重難返,最后受害的是誰,也許是個很滑稽的問題。長期以來,某些社會評價愛把一個人的單位當作對這個人的形象評價。有時候因為某些利益,對直接管理的領導部門俗稱為上面的人,高看一眼。這種特殊心態(tài)下的單位崇拜,讓那些深宅大院工作過的人,滋生無限的優(yōu)越感和自負心。曾聽到有人說到誰是“海里的人”“院里的人”,起初不明白是什么話,后來解釋說是“某某?!薄澳衬吃骸钡娜耍馑际悄莻€地方離權(quán)力中心最近,那些人可能就不一樣,單位的熏陶和歷練使他或她有所成就,臺階高聳讓他們有優(yōu)勢。另一方面,他們獲取也可能多些??墒牵姷竭^所謂高門檻大臺階某部某局工作背景的人,來勢不凡,趾高氣揚,讓你覺得在扭曲心態(tài)下的虛妄狂放癥。這類人,被單位光環(huán)刺激和體制內(nèi)慣養(yǎng),自以為是,眼高手低,一旦放養(yǎng)基層,就不太適應。直接點說,一旦在往上爬的路上稍有不順,或者,個人欲望沒有立馬滿足,這類人就會怨天尤人,患上多疑癥,廢為人生殘疾。
如今,人們認同體系和價值判斷頗受世俗化浸染。一所大學,人們關心的不是學校的學術(shù)地位,而是副省級還是什么級;本來那些名頭不凡的教授,那術(shù)業(yè)專攻的專業(yè),才是學校的魂,才是學校立足根本。單位也一樣,不是說你的中央級別,你的身份歸屬就高或貴。往往看一個單位的實力,是否藏龍臥虎,名人大家輩出,而評價標準也多為同行和業(yè)界的認可。同在一個城市,有些單位級別也因其所依賴的背景不一而有區(qū)別。就拿文化界來說,市級的出版社、雜志社顯然低于部委級中央級的。雖不太合理,卻也是現(xiàn)實。而這些雜志報紙也并非因級別低就沒有實力,相反也許更為強勁和強勢。從社會角度來說,你的單位性質(zhì)、名頭,各種淵源,都可能被拔高,可能有誤讀,不是曾有“作協(xié)”被當成“做鞋”的笑談嗎?而最為實際的是,一個單位領導者的風度才學以及治下的能力,是人們所關注的。有時候,單位頭頭的名氣,他的學歷背景,他的才學識見,也許他的來歷背景,都可能成為人們評價單位形象的角度和看點。越是為人們矚目的單位,越可能成為敏感問題。因而,現(xiàn)如今人們對那些本當是學養(yǎng)可嘉,人格魅力可稱道的單位領導,葆有敬重和期待,然而,事實并不都如此。
單位的聲名,其實多是歷史的積淀,是幾代人的奮斗所成。從歷史背景看,容易成為評判單位現(xiàn)實的最好參照。我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職員,但對于這個供職的單位,我傾了心力,自認為是有苦勞的。凡幾十年,與國家和時代一道,經(jīng)歷了大大小小的風波。當然也是不平凡的時代和歷史提供了眾多的參照系,以一個旁觀者和當事人的多重視角,或許可以在比較中看得清晰。比如,領導者素質(zhì)和口碑,比方,清正廉明,勤政公平;比如,對于各種利益訴求的落實;比如,事關大眾生活與利益的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等等。這也許是每一個單位人評價和認知自己權(quán)益的基點。如果對單位現(xiàn)狀進行觀察,一個很好的也很實用的角度就是,從過去的相關背景中看取,從歷史的角度去對比。比方,同樣是對于人事關系,會以過去優(yōu)良傳統(tǒng),用人以德才,不搞親疏,舉賢避親,不以派系劃線,不因為常有走動跑官要官而獲利的諸多標準,衡量一些人的作法。比如,可能從當年領導者的膽識,敢于負責,大會上點名批評不良的行為,不護短,更不搞吹吹拍拍,庸俗的表揚與自我表揚,而以為這在時下是多么的可貴。比如,敬佩那些無官腔沒有架子,吃飯與民同樂,上下關系通達,不虛偽有真意的領導,比照時下一些人的特權(quán)作風,覺得有些做法已是倒退。比如,作為文化事業(yè)單位,作為專業(yè)部門,應當具備的德能之外是讀書好學,說內(nèi)行話,承續(xù)文化的血脈,注重文化素養(yǎng)積累,不是搞形式在行,空頭政治盛行……也許,如今社會風氣之下,像以上種種的單位亂象已相當普遍,而作為一個有歷史傳統(tǒng),曾經(jīng)的優(yōu)良風氣為群眾所稱道的單位部門,如果在你所經(jīng)歷的這個時間里,缺失了丟棄了斷脈了,你難道不覺得痛心而不甘嗎?或許因為你的愛,你自己也覺得人人都有不可推諉的責任,或者你可以找出大環(huán)境大氣候等等諸多客觀理由來。有時候,單位的歷史可能就是一個包袱,成為觀察當下社會現(xiàn)實不一定被認同的標尺。而看到那些本不應該失去的恰恰丟掉了,看看那些人文精神最為核心的誠信棄之如敝屣,想想這歷史的包袱其實也誤人啊。
社會的轉(zhuǎn)型期價值觀的變化,大浪淘沙,魚龍混雜。90年代后,單位在商品經(jīng)濟大勢的沖擊下,難有矜持。文化單位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懷在不經(jīng)意中消解變異,在急劇的世事變幻中,經(jīng)常的人員更迭,名利的膨脹,價值觀認同的失范,單位的純潔與清正,已成了難能的持守和期望。這不是危言聳聽,僅從單位里最為平常、最能體現(xiàn)公正的兩件事——職務和職稱上,即可看出其清濁良莠。時下,這是單位最熱鬧的景觀。平心而論,這也有兩可之說,一是客觀環(huán)境的大勢造成,另一方面也與當事者公平正直與否有關。文化事業(yè)單位,這類事體多是上面給政策,而下面執(zhí)行得好壞與否完全在于單位的覺悟。諸如評職、榮譽稱號、特殊津貼等等,有些單位是按部門、其實是按職務來分配的。雖有所謂的評審制度,參與者們可能既是運動員,因為這類稱號和職級是有好處的,少有人主動地讓賢;而又是裁判員,因為有關評委的組成也是在這些職位人士中挑選或認定,而且最終的決定也是由單位最高權(quán)力者的劃定,想想這也算是中國特色的一景吧。評職稱,是單位的基本群眾特別是專業(yè)人士改善待遇條件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單位最為頭痛的事,至少文化事業(yè)單位如此。起初并不是這樣子。開始評職稱,約在三十年前,那時很注重基層的意見,看重其社會知名度以及學識能力,領導者也很謙讓。記得第一批新聞文化的職稱大約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有不少人都是沒有職務的。而輪到我們稍晚一輩為職稱考慮時,也是這不久。那時候,沒有手機,資訊不發(fā)達,人都還是謙謙君子,也沒有多少人焦慮于這個名額有限而好處不多的事。記得在1987年“五一”節(jié),我去湘西張家界開會,回來才聽說你的副高職稱通過,就很平常地成了有高級職稱的人。而如今,職務與職稱,弄得人各有高招,各顯其態(tài),有時候為之生出不少罅隙。事件還沒有開啟,就已風雨滿樓。單位越古老,壓的人越多。五十多歲的人還在為副高而奔波,看到有的人竟那么容易,就心不平衡。單位名頭級別高,容易讓各懷心事的人有所行動。某年,春節(jié)期間接到比平常年份多多的拜年信息,我有點納悶,覺得這些人平時熟悉,同事數(shù)年幾乎天天見,春節(jié)從沒有過這樣的熱絡之舉,而且,發(fā)類似信息的還有人,更有點蹊蹺了。不久,單位在小范圍內(nèi)搞了民主推薦,才明白這些弟兄是未雨綢繆,好像真有在這個機會中升級的。管不管用,得沒得益,不得而知。但愿不是我以小人之心度人。有心人事半功倍,也說明競爭技巧無處不在。其他幾次也類似,諸如評正高職稱,那是“十選一”的難度,也是信息不斷,從未聯(lián)系的人也有。因這所謂的“評二級”為職稱中最高級職,又是海選,有資格投票的達百十多人,那你顧得過來嗎?就想,何苦啊,你關系好,你條件夠,還用得著去發(fā)信息(幸虧有了手機啊),去打招呼嗎?你從來沒有與某位老兄聯(lián)系過,你從大老遠(有人是在外派工作)來信息,你知道他就認了你這一個電話或信息搞定了嗎?還有,你反躬自問:你本來就是對這類東西有一搭沒一搭,不是清高,是因為你看得太清楚了,你平時里又對那些人、那地方冷淡得幾可謂無動于衷,你不去為自己找什么人,按世俗的潛規(guī)則拜碼頭,這時候做這臨時抱佛腳的事,不合你的脾性、你的處世原則??墒?,你會為那些急切的也可能嘗過此類甜頭的人著想。是啊,僧多粥少,競爭激烈,生存不易,也得有這種本事,他抱一下佛腳不犯規(guī)越法,不一定合情卻合理吧,何況大家都這樣,人清高了就可能在起步線上矮人一級。而從單位本身來說,沒有嚴密可行的措施,讓公平公正不易落實,讓守法者不放心,讓庸俗成為平常。外單位的一位朋友也說過,他們單位最頭痛的是職稱。人在單位,職務職稱兩件事最不好說。倒不是非要那個身外之物,可是,人一到那個年齡,大家排排坐,你不去使勁,你的臉面何以掛得住??!職務多是上面的事,內(nèi)部的事,說是暗箱操作不一定準確,但不會像職稱那樣的張揚,那時候沒有什么公示。職稱評定名額有限,標準不一,公平難得,就有了托請和私下說項的內(nèi)幕。也有朋友說,單位評職稱是一場無聲的戰(zhàn)爭,也是一個關系深淺的較量,或者一個利益分配的均衡,這都是公開的秘密。如果單位名頭大、級別高,可以自己主評,那事就更多。于是,大院里,信息電話,托請之事,煩不堪言。而這也成為一些單位常有景象?,F(xiàn)如今,這種不端之風,最受影響的是那些老大不小的人。因評職評級,為了那一票,他或她就到你的辦公室送材料,其實也是公文式的,無非是認了門,給個印象,想當然可能會有你這一票,這多半也是在一個大院而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人,可事后也許沒有當屆評上,或者評上了就是過了河,即使在電梯間再見了,好像不認識似的。這樣說并不要去找答謝,只是看出人在單位的生存法則(潛規(guī)則)多么的殘酷。身在其中的他或她,其心理需要有多大承受力。特別是那些年輕當然也不太年輕的人們,時間不允許他們有絲毫的馬虎,那樣著急上火也許是其本能,但實屬正常,要理解他和她。有時候,想想,經(jīng)可能是一本好經(jīng),出于對廣大民生的考慮,可是被念歪了的經(jīng),其影響和作用就打了折扣,誤了人,也為人詬病。在利益的一潭渾水面前,單位是一個總閥門,它的公正與公正,有多么的重要!
是的,我們應當是樂觀主義者,我們應當看到單位發(fā)展變化的主流,歷史不會因某個人的缺失,某個時段的晦暗,而倒退。單位如同一個人,其生存是有規(guī)則規(guī)范的。隨著制度的完善,公正民主的落實,這類關乎個人利益的事,逐漸會在正常的軌道下開展。比如考核晉級,比如榮譽名稱,比如民意考察,比如人事公示,讓人覺得公正公平進步??墒?,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讓單位的大眾滿意得到認同,恐怕不是一日之功。但人人心中有桿秤,群眾才是單位成色最有資格的評判者。單位,就個人來說,是社會福利的分配與共享的場所,作為一級組織,又是行政意志和社會權(quán)益的實現(xiàn)者。然而,單位最為活躍的因子是人,而引領者是單位的頭兒,是主政者。所以,社會對于吏治的嚴酷,已有了相當?shù)囊?guī)則。
盡管有愛或怨,出發(fā)點不一,有的單位成了社會的名利場,利益的競技場,是不爭的事實。在一個訴求多元、利益博弈的社會,人生發(fā)展,群體進步,單位還要存在。單位變得如此復雜、繁雜,不好言說,是因為進步陣痛的必然。如今單位屬性不一,事業(yè)的、企業(yè)的、個體的、體制內(nèi)外的,林林總總,難有一個合適的定義規(guī)范。它可以有宏大的理想主義目標,完成行政的意志,也可以有個人私密性計劃的實現(xiàn),表現(xiàn)為對個體生命的尊重。對于個體的渺小,它是強勢;對于社會的龐大,它又是弱者。單位,就是這樣,讓你走進與走近,而它可以有承諾,但不會總是承諾,也許會讓你在曾經(jīng)滄海,千帆看盡后,有一個生命和身心的新體驗,或許僅僅是一個不太滿足的認知。在時下這個轉(zhuǎn)型期,在許多規(guī)則被潛規(guī)則化,如果你葆有一身清醒純正的話,無論面對的是什么樣的現(xiàn)狀,清者自清,自得其樂,自適其閑。
單位,是社會的縮影,對它也許不能有多大的要求和苛求;它也是人生之驛站,一個生命勞作的停駐點而已;或者,是觀察人生和世道的一個窗口,從這里找尋世道人心的斑駁景象。如此,對于它,也許是平常心態(tài)看待,若有若無,或近或遠,草色遙看近卻無?;蛘?,面對單位的種種,面對如此紛繁的單位世象,你何不學一回李白的豪放: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責任編輯 張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