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峰
(克拉瑪依日報社,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充分準備是成功采訪的前提和基礎
———七年新聞采訪工作的心得體會
□劉亞峰
(克拉瑪依日報社,新疆 克拉瑪依 834000)
新聞工作者共同認可的一句話是:一篇新聞稿件的成就,30%靠寫作,70%靠采訪。作為一名從事新聞采訪工作7年的記者,筆者還有另外一個體會:一次成功的采訪,30%靠現場采訪行為,70%靠采訪前的準備。
面對一個內容龐雜的宏觀的采訪主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是找到“哪些內容值得采寫”。
2012年2月,克拉瑪依日報社總編輯給了筆者一個采訪任務:探訪長慶油田公司勘探開發(fā)致密油氣藏的成功經驗。這次采訪的背景是:2012年,新疆油田公司開始勘探開發(fā)致密油氣藏。這對克拉瑪依石油人來說,是五十多年來的第一次。
于是,筆者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采訪準備工作。第一步是從專業(yè)資料的學習開始。這次學習分兩部分——一是自然科學部分:學習致密油氣藏的成藏機理、鄂爾多斯盆地的成因、世界范圍內非常規(guī)油氣藏的勘探開發(fā)方式和目前的成果、科研理論形成的思路等內容。這些內容,主要從相關學術期刊和學術論文中獲得;二是社會科學部分:長慶油田的發(fā)展史、長慶人勘探開發(fā)致密油氣藏的坎坷經歷等等。這些內容,主要從當地政協(xié)編纂的一些書籍中獲得。第二步是根據海量的新聞報道,梳理長慶油田勘探開發(fā)致密油氣藏的成功經驗。這是一項熬人心力的工作。經過兩三個月的苦戰(zhàn),筆者將零碎的信息基本匯集成了系統(tǒng)的背景資料,梳理出了長慶油田勘探開發(fā)致密油氣藏的成功經驗——腳踏實地的“解放思想”。后來的事實證明,筆者的這些準備工作為高質量、高效率完成采寫工作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在長慶油田總部,筆者只用了三天的時間,分別采訪了長慶油田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采油工藝研究院等8名專門從事致密油氣藏科研工作的高級工程師,一篇綜述、三篇通訊的核心內容就基本完備了。一個多星期在油田現場采訪,所起到的作用只是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和厚重感。
面對被采訪對象,筆者問出的第一個大問題分別是——
鄂爾多斯盆地“北氣南油”這種成藏格局是什么時候被發(fā)現的?
體積壓裂技術本是為北美頁巖氣開采而研發(fā)的。那么,長慶油田在油藏上使用體積壓裂技術和在氣藏上使用,有什么不同和需要針對性解決的問題?
超前注水技術是“萬金油”嗎?筆者個人認為,這不是長慶油田運用得好,而是鄂爾多斯盆地賦予了長慶人這樣的先決條件——地層雖然致密,但卻整體連片。您怎么看?等等。
面對這些問題,這些專家全都眼前一亮,認為遇到了遠方來的知音,說起來滔滔不絕,直到下一個被采訪者到來,才不得不中斷了談話。
筆者負責執(zhí)筆的四篇兩萬多字的稿件,在2012年6月10日離開長慶油田之前就已經寫完了。7月12日,這個特刊就推出了。
人物通訊、事后進行的現場特寫等特別強調細節(jié)的新聞品種,如果沒有故事,就基本談不上作品的質量了。
而這些故事和細節(jié)一般只能從被采訪者的口中得到。被采訪者的表達能力參差不齊,如何保證自己的每一篇作品都有較強的可讀性和故事性呢?
在采寫特刊《那些人,那些事》的時候,這是筆者著重考慮的一個問題。筆者給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一部用文學的手法采寫新聞的美文集。筆者要讓每一篇人物通訊的風格與通訊主人公的性格相匹配,要達到“文如其人”的效果。
筆者要讓采訪對象——作家、詩人、攝影家、書法家、畫家們知道:新聞有新聞獨特的美感。筆者先后采訪32名文學藝術工作者,大部彼此不熟悉。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從他們的作品入手。采訪之前,筆者開始惡補詩歌、美術、攝影、書法、音樂、舞蹈、戲劇等各項文學藝術門類的專業(yè)知識;用各種方式大量閱讀采訪對象的文藝作品和心路歷程自述,充分掌握他們作品的內涵和創(chuàng)作經歷。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有些采訪機會是不期而遇的。
在一次飯局上,筆者遇到了從未見過面的女攝影家江樺。筆者出口的第一句就是:“你是江樺?我經常上你的博客——清風梳雨,你的每一幅攝影作品其實都是一首小詩?!?/p>
江樺的眼眶當時就紅了。第二天,她主動來到筆者的辦公室聊了三個多小時,把筆者辦公室的紙巾都用完了。
中華鐵人文學獎獲得者尹德朝的采訪,筆者反復研讀他的文章,終于打動對方。
從以上采訪經歷中,筆者感覺到:每一個人都渴望自己的努力能被別人注意,都渴望自己的成就能夠被別人認可。這是人性所決定的,是人類高層次的精神需求。這種認可,不是有口無心的奉承話和客套話,而是認真品讀、思考、琢磨被采訪者的情懷和奮斗。這種采訪前的努力,在作用和價值上要遠勝于采訪本身。
很多記者都對專業(yè)性較強的理工類采訪任務感到很怵頭——因為自己根本弄不懂被采訪者干的事情到底是什么。而且,這些被采訪對象在本行業(yè)中都是專家,對小兒科的問題會感到不耐煩。
筆者覺得,這樣的采訪,的確要下苦功夫——要讓被采訪者感到你有能力和他對話。一般來說,專家對非專業(yè)人士的要求并不高,有一兩句話說到點子上,他就有了和你深入交流的興致。
在采寫特刊《油田家族》的過程中,筆者需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在有過深刻教訓的火燒山油田二十多年的開發(fā)歷程中,究竟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這個問題比較敏感。
筆者選擇火燒山開發(fā)初期的一線科技人員、2009年擔任著準東采油廠副廠長的徐學成為采訪對象。
坐定之后,筆者問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今天的采訪不是給火燒山唱贊歌的,克拉瑪依在同一個地方摔倒了兩次。第二次摔倒的事情,我們不敢寫。第一次摔倒,有‘缺乏經驗’的借口嘛。所以就找您來了?!?/p>
徐學成哈哈一笑說:“你說的‘第二次摔倒’是小拐吧?”
陪同筆者采訪的準東采油廠通訊員徐麾飛在旁邊聽得莫名其妙,不知道我們倆在說什么,但相信徐學成已經把筆者當成了行家。因為筆者的問題已經表明:自己很清楚火燒山油田初期開發(fā)的失敗和小拐油田開發(fā)的失敗,都是因為對油田特性認識不夠、盲目上馬而導致的。
2013年年底,由筆者率隊,由高宇飛、劉奎、閔勇等同志共同參與的“三大產業(yè)的現狀與展望”調查性報道起始,并做了一個硬性規(guī)定:開始采訪之前,每人必須寫一篇《某某產業(yè)發(fā)展之我見》,要結合自己所采寫的產業(yè)在世界、中國、新疆范圍內的發(fā)展情況,寫出表明自己的觀點:“克拉瑪依該不該搞、怎么搞這個產業(yè)”的論文。不完成這篇論文,不得著手采訪。
一個月之后,三位有著強烈事業(yè)心的年輕記者,交給了三篇萬字左右的論文。他們在查閱海量資料的過程中,對自己所要采寫的領域不但熟悉了,而且形成了自己的觀點。這對后來的采訪產生了很大的幫助。
這篇文章完全是筆者個人的實踐經驗,一定會有偏頗之處,但有一點筆者想強調:新聞工作的成就,主要取決于新聞人的主觀能動性。如果只是被動地把一次采訪當作領導安排的任務來完成,以交稿為目的,那么很難有深入采訪的動力;如果把自己的崗位工作當成事業(yè)來拼搏和享受,那你在采訪過程中就會充滿創(chuàng)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