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 20140522
引用格式: 南炳文.王竑救災(zāi)活動與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優(yōu)秀成分[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4):465-479.お
關(guān)鍵詞: 王竑;賑災(zāi);愛民;仁政
摘 要: 景泰年間,王竑在第一次擔任江淮地區(qū)巡撫期間,面對嚴重的天災(zāi)形勢,進行了出色的救災(zāi)活動。他多方設(shè)策,以全面革新朝政為解決天災(zāi)禍患之關(guān)鍵,對非本轄區(qū)災(zāi)民一視同仁,與不利于救災(zāi)的現(xiàn)象不懈斗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王竑救災(zāi)成功的根源在于受到中國古代提倡“愛民”“行仁政”這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熏陶。
中圖分類號: K248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12435(2014)04046505
Wang Hong's Disaster Relief Activities and Good Elements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Thought
NAN Bingwen (School of History,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Key words: Wang Hong; disaster relief; love people; policy of benevolence
Abstract: In the period of Jingtai, during the first term of governor in Jianghuai, facing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Wang Hong implemented good relief activities. He put forward various policies, focusing on entire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 as the key to relive disasters. He treated victims outside Jianghuai equally, fought tirelessly against phenomenon unfavorable to disaster relief, which made a striking effect. Wang Hong's success in disaster relief lies in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thought: “l(fā)oving people” and “policy of benevolence.”
王竑(1413-1488)是正統(tǒng)后期至成化初年很有作為的政治家。
賑災(zāi)是王竑居官期間“擊奸黨、活饑民”[1]兩大卓越表現(xiàn)之一,而其救災(zāi)活動主要發(fā)生在景泰年間第一次擔任江淮地區(qū)巡撫期間。本文專就這一時期其所進行的救災(zāi)活動略作論述,以揭示王竑與我國傳統(tǒng)的“愛民”“行仁政”政治思想的關(guān)系。オ
一、王竑任職江淮面臨嚴重的天災(zāi)オ
景泰二年十月,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官銜身任總督漕運一職的王竑,被命“仍依前敕總督漕運”,此外新加“兼巡撫淮安、揚州、廬州三府,并徐、和二州”[2]卷209,景泰三年九月,又被命另加“兼巡撫直隸鳳陽府并滁州、仍兼理兩淮鹽課” [2]卷220的職務(wù)。至此,王竑以都察院右僉都御史的官銜,身任總督漕運、巡撫江淮、管理兩淮鹽課三種職務(wù)。其中巡撫之職,擔負的任務(wù)包括“撫安軍民,禁防盜賊”等多種,甚為廣泛,“督令有司,凡遇人民饑荒,設(shè)法賑濟”則為各項具體任務(wù)中極為重要的一種。而王竑幾乎是自擔任江淮巡撫之職后不久,即不得不面對這一任務(wù)的解決。
自景泰三年開始,連續(xù)二年江淮地區(qū)天災(zāi)不斷,《明英宗實錄》(以下簡稱《實錄》)對此有諸多記載:オ
山東、海(當作河)南東昌、開封抵江北徐、淮等處,去年(景泰三年)正月大雪異常,樹介數(shù)次,夏、秋雨水,人民廬舍飄蕩,麥稻渰沒,老稚顛連流徙。邇者新春,風雨連月(當作日),寒沍倍冬?!保ň疤┧哪暾露『ナ呷眨?]卷225
今年(景泰三年)夏初,淮安雨水,二麥無收。至五月,復被山東水漲,沖塌房屋,漂流人畜,失業(yè)缺食者眾?!?景泰三年七月丙午十五日) [2]卷218
淮安(府)海、邳二州,安東等縣,大水沖塌軍民廬舍,漂流畜產(chǎn)農(nóng)具,麥田淹沒,人民缺食。(景泰三年六月己丑二十八日)[2]卷217
“淮安、鳳陽府所屬州縣,今年六月以來雨水泛濫,田禾淹沒,沖塌房屋,漂流牲畜?!保ň疤┤觊c九月壬戌三日)[2]卷221オ
以上四條記載說明,河南、山東至江北淮安、徐州地區(qū),景泰三年正月發(fā)生雪災(zāi),夏秋雨大,四年正月風雨致寒。オ
直隸徐州奏,本州今年自二月來陰雨連綿,麥苗俱已淹死,春田至今不能耕種,恐無收成之望。(景泰四年三月辛巳二十四日)[2]卷227
南直隸江北府縣并山東、河南地方,去歲水災(zāi),今春久雨,軍民艱食。(景泰四年五月丁巳一日)[2]卷229
直隸徐州大雨水,渰沒禾嫁,民饑愈甚。(景泰四年五月甲戌十八日)[2]卷229
直隸鳳陽淮安府、徐州,河南開封、衛(wèi)輝、南陽,山東兗、青、萊諸府,各奏自五月以來,淫雨連綿,河水泛溢。(景泰四年七月丙辰一日)[2]卷231オ
以上四條記載說明,河南、山東及南直隸江北地區(qū)在景泰四年春天至秋天雨大成災(zāi)。オ
山東、河南并直隸淮、徐等處,連年被災(zāi),人民困窘。去歲十一月十六日至今正月,大雪彌漫,平地數(shù)尺。朔風峻急,飄瓦摧垣?;春?、東海冰結(jié)四十余里。人民、頭畜凍死不下萬計。鬻賣子女,莫能盡贖。劫奪為非,捕獲甚眾。(景泰五年二月丁未二十六日)[2]卷238
少保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奏:‘近聞鳳陽、淮安、揚州、徐州并河南所屬,自去冬至今積雪成冰,夏麥已種者皆不復生,雖欲再種,民多乏種。(景泰五年二月戊申二十七日)[2]卷238
江南蘇、常等府積雪,民凍餓死者甚多,常熟一縣至一千八百余人。江北淮、徐等府亦然,有一家七八口全死者,有父死子不能葬、夫死妻不能葬者,其生者無食,四散逃竄,所在倉糧又各空虛,無以賑濟。(景泰五年三月辛酉十日)[2]卷239
直隸蘇、松、鳳陽、廬州、淮安、揚州,俱大水。(景泰五年七月癸酉二十四日)[2]卷243
オ
以上四條記載說明,河南、山東及南直隸江北地區(qū),自景泰四年十一月至五年春天,大雪成災(zāi),五年七月南直隸江南北地區(qū),又有大水。
由此可知從擔任江淮巡撫之職后兩個月起,即從景泰三年正月起,王竑立即面臨著轄地接二連三以大雨大雪為主的天災(zāi)。這些天災(zāi)的特點有三,一為范圍廣,幾乎遍及了江淮地區(qū)各府州,并且相鄰的河南、山東、江南地區(qū)也時有發(fā)生;二為頻率繁,自景泰三年正月至五年七月凡32個月份,有天災(zāi)發(fā)生的高達19個月份,占總月份數(shù)的60%,即超過了半數(shù);三為后果嚴重,或淹沒禾嫁,甚至收成無望、軍民艱食;或漂蕩廬舍,甚至使災(zāi)民四散逃荒、鬻賣子女;或致死人民頭畜,甚至一家七八口全死、劫奪為非之事在在發(fā)生。這種情形對于王竑
無疑是嚴峻的考驗,而他經(jīng)受住了這一考驗,成功地進行了相應(yīng)的救災(zāi)活動。オ
二、王竑救災(zāi)活動出色,亮點多オ
王竑的救災(zāi)活動之所以可稱出色,乃在于其有如下幾個亮點。
1.多方設(shè)策
《實錄》卷229景泰四年五月丁丑(二十一日)載:王竑等“奏請于淮安常盈倉支糧十五萬石,并支官銀一千五百兩,雇船赴鳳陽賑濟”。這是采用發(fā)官倉糧食、銀兩以賑濟災(zāi)民的措施。
《實錄》卷217景泰三年六月己丑(二十八日)載:王竑奏,“已督有司給糧賑濟(淮安海邳二州、安東等縣災(zāi)民),并將其科買物料、逋負稅糧,暫從寬緩。”這是除以官糧賑濟外,更采用緩征災(zāi)民賦稅的措施。
《實錄》卷218景泰三年七月丙午(十五日)載:王竑奏請“免征(淮安災(zāi)民)夏稅,以蘇民困”。這是采用免征災(zāi)民賦稅的措施。
《實錄》卷243景泰五年七月癸酉(二十四日)載:王竑奏,“共支官倉并勸借糧五十八萬九千余石”。這表明,除發(fā)官倉糧食外,還勸說富民出借糧食,以增加賑濟力度。
《實錄》卷232景泰四年八月乙未(十一日)記載:王竑“委官于河上,每遇經(jīng)過舟船,量令出米”,煮粥賑災(zāi),“又多方勸諭殷實之家”,出米麥谷粟、銀兩銅錢及綿布,“給予被災(zāi)者”。這是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共同解囊救困的措施。
《實錄》卷226景泰四年二月壬寅(十五日)載:王竑先奏,“徐州廣運倉糧,除給官軍俸廩外,今欲發(fā)賑河南、山東并徐州等處被災(zāi)饑民,計不及三月而盡。乞敕戶部會議,將內(nèi)外問刑衙門犯笞、杖、徒、流、雜犯死罪,如例納米贖罪,山東定與濟寧倉,河南定與被災(zāi)地方倉,南京并江南、江北直隸定與徐州倉。至是,戶部議,宜從竑請?!被实邸皬闹?。這是令囚犯納米贖罪之籌措救災(zāi)物資一法。
而在救災(zāi)物資籌措到手之后如何用于災(zāi)民身上,王竑亦采用了多種辦法。徐開任《明名臣言行錄?尚書王莊毅公竑》載:王竑對災(zāi)民,“近者飼以粥,遠者給以米,流徙者給以糧,病者醫(yī),死者葬,鬻者贖還。”《實錄》卷232景泰四年八月乙未(十一日)載:王竑對災(zāi)民,“其缺農(nóng)具種子者”,“以官物給之”;“流入外境”者,則“招撫”之而使“復業(yè)”。僅計這兩種記載所提及的辦法,已達八種之多。總之,王竑的救災(zāi)措施,不下于十幾種,稱其絞盡腦汁、多方設(shè)策,實不為過。
2.以全面革新朝政為解決天災(zāi)禍患之關(guān)鍵
王竑救災(zāi)所思考的對象,不僅僅局限于具體的救災(zāi)活動,而是同時主張對朝政進行全面的革新。景泰四年正月,面對著山東河南及江北徐、淮等處,在前一年正月大雪、夏秋多雨,以及本年新春又是“風雨連日、寒沍倍冬”的災(zāi)情,王竑憂心重重,認為這是由于食祿者君子少、而小人多、從而敗壞了朝政,引起了上天的不滿,因而上疏皇帝,要求其“念祖宗社稷之重、上天咎征之戒,責有位之臣,痛自修省改圖”。要求“進君子而退小人,俾忠良者任政、奸邪者屏處”。要求“省刑罰而止聚斂,節(jié)財用而抑貢獻,罷無益蓋造之工,嚴無功爵賞之濫,散財以收民心,愛民以植邦本”。更要求“皇上日親講臣”,用古臣賢王之言行啟沃其心,“以清出治之原” [2]卷225。景泰五年二月,面對前一年十一月至于本年正月大雪彌漫、平地數(shù)尺,徐淮等地“人民頭畜凍死不下萬計”“劫奪為非捕獲甚眾”的局面,王竑再次感到局勢之危險,又一次上疏皇帝,強烈呼吁“皇上共責有位之臣,修厥德,新厥治”,指出:“修德也,必欽天命,法祖宗,正倫理,篤恩義,戒逸樂,絕異端,廣仁愛,厚誠信,釋猜疑,務(wù)果斷,則修德有其誠矣。圖治也,必進忠良,遠邪佞,專賞罰,伸冤獄,寬賦役,溥賑恤,節(jié)財用,禁聚斂,卻貢獻,罷工役,則圖治有其實矣?!睆娬{(diào):德修、治新則“將見源潔流清,功深效速。萬事皆得其理,億兆生靈咸獲其福,而天意不回,天災(zāi)不息,未之信也?!保?]卷238王竑之上述二個奏疏,提出了包括正確處理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矛盾、任用賢良、廉潔行政、省刑薄斂、愛民重本等廣泛內(nèi)容的朝政革新,并且將之與抗拒天災(zāi)聯(lián)在一起,認為全面革新朝政是根本解決天災(zāi)禍患的關(guān)鍵所在。
3.對非本轄區(qū)災(zāi)民一視同仁
明代發(fā)生天災(zāi)的地區(qū)之官吏,有的對外來入境的災(zāi)民,不僅不歡迎、不能對其有所憐恤,反而排斥,甚至加以驅(qū)逐迫害?!秾嶄洝肪?24景泰三年十二月壬辰(四日)載:“兵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商輅奏:近聞河南開封等府并南直隸鳳陽府等處,今歲水澇,田禾無收,積年在彼逃民,俱各轉(zhuǎn)徙,赴濟寧、臨清各處趁食,動以萬計。有司聞其入境,一切驅(qū)逐,不容潛住,緣此等流民轉(zhuǎn)徙已久,無家可歸,迫而不恤,恐生他變。”王竑卻將非本轄區(qū)的災(zāi)民與本轄區(qū)者一視同仁,多所照應(yīng)。民國《銅山縣志》卷4《紀事表》載:景泰四年三月,“河南、山東饑民就食徐州”,時任該地巡撫的王竑“盡發(fā)(徐州)廣運倉米賑之”。《實錄》卷232載,景泰四年八月乙未(十一日),王竑向朝廷奏報,其“外境流來而安輯之者一萬六百余家”。
4.與不利于救災(zāi)的現(xiàn)象不懈斗爭
救災(zāi)刻不容緩,而有些官吏為了個人的私利,往往推諉阻撓,每逢見到這種現(xiàn)象,王竑即堅決予以排除?!稘撯窒壬犯濉肪?3列傳20《王竑傳》載:“是時徐淮道殣相望,竑不待報即開倉發(fā)賑。已而山東、河南流民就食者聞風猝至,諸廩悉竭,惟廣運倉尚有余積而留備京儲,主以中官。竑欲發(fā)之,主者不可,竑往告之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今民窮至此,旦夕且為盜,將上憂朝廷,遑惜京儲耶?公不吾從,脫有變,當先斬公以謝眾,然后自請死耳。竑辭色俱厲,而中官亦素聞其殺馬順名,懼而從之?!?/p>
對于救災(zāi),王竑認為應(yīng)當全力以赴,不可吝嗇物資而留后患。景泰四年,為救濟寧、徐州等處水災(zāi),國家共發(fā)銀三萬兩,初用五千余兩,剩余二萬四千余兩,存放于東昌、兗州二府。南京戶部尚書沈翼以“誠恐有司官吏乘機竊取,濫給妄費”為借口,奏請“委官管送京庫”。王竑當即上奏:“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而信者,又人君之大寶也。今各府州人民尚未安業(yè),而(沈)翼惟知聚斂,略無遠圖,欲將前銀取回京庫,殊負皇上保民大信,乞儲此銀于原收官庫,或糴糧米分給賑濟饑民,或收買牛只給付貧窘不能耕作之民?!保?]卷234此奏得到了皇帝的批準。
貪污濫用救災(zāi)物資是古代救災(zāi)活動中常見的現(xiàn)象,危害極大,王竑對此更是堅決斗爭。景泰五年,太子少師兼吏部左侍郎翰林院學士江淵奉敕到淮安等處“撫安軍民”,聽信知府丘陵的建議,將淮安府所屬運京在途糧船追回,存留當?shù)匾詡滟c濟。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因管理不嚴,“致管糧官員人等花費錢糧”,王竑又是當即上奏,使皇帝“委御史劉泰等追查”,劉泰等“劾淵宜黜為民” [2]卷246。此事雖終因江淵本人未涉貪腐之中,得到寬免,但王竑此舉,不僅表現(xiàn)了其對此類妨礙救災(zāi)現(xiàn)象的嚴加抵制、深惡痛絕,而且在客觀上有利于遏制這類事情的發(fā)生。
5.效果顯著
王竑的救災(zāi)活動取得很好的效果。其一,極大減輕了災(zāi)民的負擔。雍正《安東縣志》卷16載:“景泰三年,準巡撫王竑奏,淮安雨水,二麥無收,乞免征夏稅,以甦民困。詔免淮安屬縣無征夏麥九萬七千有奇?!薄秾嶄洝肪?32景泰四年八月乙未(十一日)載,王竑自報其救災(zāi)的效果為:“臣委官于河上,每遇經(jīng)過舟船,量令出米,煮粥給之,賴以存活者一百八十五萬八千五百余人。又多方勸諭殷實之家,出米麥谷粟二十五萬七千三百四十八石有奇,銀三千六百七十余兩,銅錢綿布半之,給與被災(zāi)者五十五萬七千四百七十九家。其缺農(nóng)具種子者七萬四千三百九十七家,臣亦以官物給之。流入外境而招撫復業(yè)者五千五百九十三家。”《實錄》卷243景泰五年七月癸酉(二十四日)載:王竑報告“賑過淮安等府州并各衛(wèi)軍民一百八十余萬?!?/p>
其二,在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在天災(zāi)嚴重的情況下,無以為生的災(zāi)民易于發(fā)生不利于社會秩序穩(wěn)定的作為,從而加劇災(zāi)難的危害,形成惡性循環(huán)。而王竑的積極救災(zāi),對于減少這種作為,發(fā)揮了明顯的正面影響。景泰四年八月乙未(十一日),王竑在
上奏中,特別報告:“即今人頗安業(yè),盜賊稀少,較之去冬不侔”。如所周知,在景泰年間,由于剛剛過去的“土木之役”的發(fā)生,國力受到很大影響;瓦剌在北邊仍舊嚴重威脅著明帝國的安全;皇帝的更迭以及老皇帝之回歸而不可重登皇位,使得朝中上下產(chǎn)生和存在著派系矛盾。如此等等,都使得盡量減小天災(zāi)帶來的不穩(wěn)定因素,十分必要。王竑救災(zāi)活動的這一作用,極為可貴。
其三,受到了普遍歡迎。對于王竑的救災(zāi)表現(xiàn),從皇帝到大臣,以及普通民眾,無不贊揚備至。《德育古鑒?救濟類》上載:“景泰中,徐淮大饑,王竑為巡撫,不待奏報,大發(fā)廣運官儲賑之。先是,大饑疏至,上大驚,曰:‘奈何,百姓其饑死矣!及得竑奏,大喜曰:‘好都御史!不然,饑死吾百姓矣!”景泰四年十月甲午十一日,王竑由右僉都御史(正四品)升為左副都御史(正三品),跳過從三品,連升二級,其原因是其時太子太保兼戶部尚書金濂及少保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陳循兩位朝中大臣,都說了王竑的好話。前者稱:“昨者徐淮等處水災(zāi),人民艱食,竑身任其責,往來設(shè)法賑濟,活人數(shù)多”,“軍民愛慕”;后者稱:“竑盡心救濟,宜量升擢,以勵勞勤” [2]卷234?!秶I徵錄》卷38《兵部尚書王公竑傳》載:由于王竑救荒給人民帶來了極大利益,江淮人民流傳著“生我者父母,活我者巡撫,兇年不荒,軍民安堵”的歌謠,并“立生祠”對之加以祭祀,有的還記其行事,“集為錄,曰‘救災(zāi)以傳”。天順年間王竑再次出任江淮巡撫,或稱:“淮徐之人如赤子復得慈母焉”[3]卷6《名宦》或稱:“淮人聞竑再至,歡呼迎拜,數(shù)百里不絕”[4]。王竑于成化元年九月獲準還家養(yǎng)?。?] 卷21,一年后即有人舉薦召用,又過三個月,又有人舉薦召用[5]卷21、39。自成化三年二月王竑獲準致仕,至弘治元年在家鄉(xiāng)去世,前后凡21年[5]卷39 、[6]卷21,在此期間,據(jù)《明憲宗實錄》和《明孝宗實錄》的記載,王竑被舉薦召用至少又有10次,
其因救災(zāi)而形成的威望,無疑是引發(fā)各次舉薦的深層次原因之一。正德年間,王竑被批準賜謚、立祠[2]卷127、[7]卷6,此同樣是其救災(zāi)活動效果顯著的重要反映。オ
三、救災(zāi)成功的根源在于愛民、行仁政オ
王竑為什么能進行古代社會中少能倫比的非常成功的救災(zāi)活動呢?根本原因?qū)嵲谟谄渖钋械責釔壑鴱V大人民群眾。
由于其深切地熱愛廣大人民群眾,所以心與之相通,以其喜為喜,以其憂為憂。正德《淮安縣志》卷12記載:“饑民既蘇,二麥秀實,公喜賦詩曰:‘不憐頭已白,且喜麥先黃。已而大雨連日,公仰天號泣。雨止,民間歌之曰:‘兩行憂國淚,一片活人心。”民國《泗陽縣志》卷3引舊志稱:“(景泰四年)淮北大饑,巡撫王竑竭力振之。既而二麥將熟,霪雨為災(zāi),竑冒雨露禱,繼之涕泣,雨旋霽?!蓖醺f有一首《徐州孟春久雨有感》之詩,稱:“兩月連陰雨,羈懷倍慘然。有身當報國,無力可回天。積水荒農(nóng)業(yè),寒聲打客船。為憐黎庶苦,夜夜不成眠。”[8]
以民之苦樂為苦樂、因憐黎庶苦而“夜夜不成眠”之王竑,自然會心懷為民解困之志。其另一首《徐州孟春久雨有感》詩稱:“方春正二月,久雨苦霖霪。隴畝寒偏重,瘡痍痛不禁。添成憂國淚,滴碎為民心。愿借西風力,凌空掃積陰?!保?]
王竑在強烈的為民紓難愿望的驅(qū)使下,主動采取行動。其一為忘我不懈以赴其事。他有一首《除夕至淮安有感》之詩,其中稱:“巡行無暇日,除夕到淮安。漫說經(jīng)邦易,深嗟濟世難。困窮愁歲歉,老病怯春寒。無限傷心事,臨炊不忍餐。”[8]為了抗災(zāi),王竑竟然全年無假日地投入到巡視之中,直到除夕才回到其治所淮安,并且仍舊掛念著困窮老病的民眾。其二為竭精殫慮,認真對待。丘濬稱其在從事救災(zāi)活動中,“窮晝夜,竭精殫慮,事事躬理,有所委任,必委曲戒諭”(《王竑神道碑銘》)[9]卷24。考察至此,對于熱愛民眾乃為王竑救災(zāi)活動得以非常出色進行的根本原因這一判斷,當可確信無疑。
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政治思想中,具有一個重要的特色,即提倡愛人,主張行仁政。代代相傳的所謂“仁者愛人”(《孟子?離婁》)“為政以德”(《論語?為政》)等名言,正是這種特色的典型表達。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當權(quán)者在天災(zāi)到來之時要投入到救助災(zāi)民的活動之中,即成為必有之義。孟子所說保證民眾“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正是體現(xiàn)了這種意念。由此看來,遭逢災(zāi)荒而救濟災(zāi)民,實是中國古代所提倡的諸種仁政中的一種。王竑之基于熱愛民眾而出色地開展了救災(zāi)活動。在上文論述王竑于救災(zāi)中主張同時進行全面的朝政改革時,曾引述其兩篇奏疏,從中可以看出“散財以收民心、愛民以植邦本”“廣仁愛”“溥賑恤”之類詞句屢屢出現(xiàn),這正是其深受中國古代提倡愛人、行仁政這一優(yōu)秀政治思想陶冶的明證。據(jù)丘濬所撰王竑之神道碑銘,王竑于正統(tǒng)戊午(三年)“以禮經(jīng)魁陜右鄉(xiāng)薦”[9]卷24。查《禮經(jīng)正義》中多有關(guān)于愛民和行仁政的論述,如其卷21《禮運》中稱:“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本?0《大學》中稱:“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nèi)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庇缮贤茰y,王竑在接受中國古代提倡愛人、行仁政這一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政治思想熏陶上,似以禮經(jīng)為重要的來源。
參考文獻:
[1] 張廷玉.明史:卷177列傳第六十五[M].北京:現(xiàn)代教育出版社, 2011.
[2] 明英宗實錄[M].影印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
[3] 柳瑛.成化中都志10卷[M].濟南:齊魯書社,1996.
[4] 黃瑜. 雙槐歲鈔[M].魏連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9.
[5] 明憲宗實錄[M]. 影印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
[6] 明孝宗實錄[M]. 影印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7.
[7] 王庭楨. 江夏縣志 全三冊[M].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8] 張和.鄉(xiāng)賢逸詩[C]∥千古人豪百世衡鑒——王竑文化六百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 丘浚.重編瓊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汪效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