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愛蘭
【摘 要】在偏遠的民族地區(qū),較大比例的“學困生”,成為橫亙在“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前難以逾越的一堵墻。如何跨越這一障礙成為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問題。在轉化中找準成因,抓住心理是基礎,對癥施治是關鍵。
【關鍵詞】學困生;轉化;因素;對癥施治
目前,我國已全面實施和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要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健康地發(fā)展。然而,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有相當比例的學生讓教育工作者頭痛和心酸。下面結合就本人近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談談偏遠民族地區(qū)“學困生”的成因及轉化策略。
一、找準學困生成因,抓住心理,是轉化的基礎
學困生即學生困難學生的簡稱,是指“在思想品德發(fā)展上距離教育目標的要求較遠、在思想行為上存在較多的缺點、落后于一般同學的學生”。學困生行為上好動、好斗、好勝,學習上懶惰,學習成績低下;思維上再認能力差,遷移能力差,歸納概括能力差等。經過本人多年的摸索研究發(fā)現(xiàn)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復雜又多方面的。
1.社會因素
(1)由于社會的發(fā)展,商品經濟的活躍,金錢的誘惑,形形色色的非青少年娛樂活動(如迷戀網絡)吸引等,以及部分學生自控能力差,意志不堅強,從而導致他們無心學習,學習目的不明確,缺乏上進心。
(2)“學習好不如有個好爸爸”(所謂“好爸爸”是指當官的或有相當背景或有錢的等,總之有能力解決自己將來工作的父母親)的不良觀念導致學生思想上的認識錯誤,認為讀書是礙于家長的要求不得以而為之,因此使他們在學習上不刻苦努力,上進心不強。
(3)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一些學生間不知不覺的形成了一種相互比吃、比穿等的攀比行為,唯獨不比學習,使得個別學生注意力轉移到其它方面,心不在學習上。
(4)當今社會人才濟濟,各行各業(yè)崗位、編制飽和,大中專學生畢業(yè)后就業(yè)分配困難,只得自找出路,有干個體的,有去當清潔工的等等不一而為,正是這種原因極大的影響了一些思想不堅定的學生,他們認為“讀書無用”,從而也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無心學習,上課不愿聽講甚至違反紀律或曠課去玩,作業(yè)照抄,應付老師,從沒想到提高自己。久而久之,便成為了班上的“學困生”。
2.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不當?,F(xiàn)今的中學生中獨生子女占有較大比例,家長一方面望子成龍心切,另一方面又過分的溺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當,也不與子女溝通,造成了學生復雜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蠻橫的不良惡習;一些家長認為對學生的教育是老師的事,不主動與教師配合,助長了這些學生的不良行為,困難未及時得到解決,隨著問題的積累,學習成績下降,淪為“學困生”。
(2)突發(fā)事件的影響。如父母離異、生病、去世等,致使學生學習中斷及心靈遭受重創(chuàng),出現(xiàn)心理偏差,造成學生的突然學習困難,若不能及時從思想上解決,隨著時間地推移,問題的積累,將會導致這部分學生喪失學習信心,學習成績一落千丈。
3.自身因素
(1)心理嚴重失衡,缺乏自信心。有些學生因為家庭較貧困,或由于其它原因,而在產生了強烈的自卑心理,進而導致他們缺乏自信心,很少主動提問和回答問題,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導致厭學。
(2)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率低。有些學困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仍滿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學習方法。這部分學困生依賴心理很強,上課時不積極思考問題,而等待其他回答或等老師的答案,課后作業(yè)也依賴同學,把學習的希望寄托在老師和同學的講解上。依賴心理的存在,對知識的理解不會深刻,解題時習慣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學習時表現(xiàn)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創(chuàng)新和變通能力,大大地影響了學習效果。
4.學校教育教學及其他因素
(1)小學與初中的銜接處理不當。由于部分學生小學階段的基礎差,升到初中后,學科增多,教材內容也增多,知識難度增大,學生學習負擔加重,整天忙于應付作業(yè)及各類教輔資料及配套練習等,沒有時間消化,從而影響學習,造成學習困難。
(2)部分學校對教育教學的管理不科學、不規(guī)范,對教師的激勵機制不建全,盲目要求對學生的作業(yè)及教輔材料、配套練習全收全改,而教師又忙于備寫教案,批改作業(yè),這樣勢必造成老師“逼”,學生抄的現(xiàn)象發(fā)生,久而久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逐漸淪為學困生。
(3)教師因素。教師是知識的主要傳播者和學生邁向正確人生道路的矯正者。他們的師德和業(yè)務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成長。教師職業(yè)的辛苦、清貧和“社會上一切向錢看‘熱”的風氣,致使許多教師不能安心本職工作,沒有加強自身業(yè)務能力和水平的再提高,沒有充分照顧學困生這一弱勢群體;不注意學法指導和興趣培養(yǎng),對學生的了解,滲透著個人的意識傾向致使教師產生心理偏差,出現(xiàn)體罰、諷刺、挖苦學生的現(xiàn)象,嚴重地挫傷了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使得這些學生產生了對老師的抵觸情緒,成為了學困生。
二、對癥施治是轉化的關鍵
一所學?;蛞粋€班級要想完全消除學困生是不可能的,但分析學困生形成的因素,采取正確的方法,有效地措施,最大限度地縮短差距,做到成功地轉化和預防是還有可能的,也會給“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打下良好的基礎。
1.教師要與學生交朋友,特別是“學困生”
在交往中教師特別要尊重、理解和信任,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捕捉學困生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和表揚,使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體驗到平等、尊重、理解、信任與關愛,這是轉化“學困生”最重要也是最艱難的一步,這一步邁對了 “學困生”轉化才有希望。
2.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并且要持之以恒
“學困生”的不良行為是自由身的錯誤觀念和外部的各種誘因所引起的,在轉化階段往往要經歷多次反復,教師在教育“學困生”的整個過程中,要具有耐心,避免教育方式簡單粗暴,逐步使“學困生”打通思想。
3.落實“以人為本”新理念,積極評價,培養(yǎng)學習的主動性
教師加強自身學習,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正確認識學生,提高教學設計水平。教學中,注意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改變傳統(tǒng)的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模式,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自主探索模式;教法上適用學生分層、目標分層、課堂分層、練習和作業(yè)分層、測評分層、激勵分層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慮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分類推進,因材施教。這樣會使學生采取積極進取態(tài)度,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改變厭學態(tài)度,使學困生積極學習,形成良性循環(huán)。
4.加強學法指導
方法比知識更重要,學習方法是否科學、正確,直接影響學習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創(chuàng)造機會,指導學生如何學習,使他們不但能“學會”而且能“會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識知識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通過探究性活動進行思維訓練,盡可能地讓學困生掌握較多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培養(yǎng)善于調控自己學習過程和靈活應用各種知識的能力。
教學實踐表明,只有把好學困生的脈,才能對癥下藥,有效地調動學困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主動性,增強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們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詞典》(1)[Z].上海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
[3]李躍進.《學習困難生的成因及其轉化對策》.湖南教育.1999.22
[4]錢在森.《學習困難學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上??萍冀逃霭嫔?995.6
[5]張愛蘋.《對學困生的心理分析及理療》.甘肅教育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