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乃婷
摘要:亨利·詹姆斯是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之一。小說《黛西·米勒》一經發(fā)表,便引起了深刻的社會反響,他稱其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最幸運的作品。通過閱讀對亨利·詹姆斯的批評和研究發(fā)現(xiàn),對這部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母性缺失只有少數(shù)提及。因此本文以此為論點,以期對這部作品以及亨利·詹姆斯有一個更深入的了解。
關鍵詞: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母性缺失
亨利·詹姆斯是十九世紀英美文學界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文學巨匠。蘭·烏斯比這樣評論亨利·詹姆斯:“他在商業(yè)化和庸俗化的風氣甚至影響到十九世紀最優(yōu)秀作品的情況下,使小說完全擺脫了此種影響,而重新得到人們的尊重”(蘭·烏斯比,1985:129),美國文學評論家斯皮勒(Robert E.Spiller)也曾這樣評價:“亨利·詹姆斯造就了作家的自覺自我,通過自己的感情發(fā)現(xiàn)了測定經驗的最終尺度;他把現(xiàn)實主義藝術的土壤從外部世界移向內心世界”(R.E.Spiller,1995:129)。
一、《黛西·米勒》中黛西母親形象的缺失
亨利·詹姆斯擅長描寫人物之間的微妙關系。美國的邁克爾·萊文森認為,小說家不該把沖突的舞臺構置在外在的事件上,而應構置在人物的內心生活中,通過人物的心理真實,再現(xiàn)社會人生的真相?!恩煳鳌っ桌铡冯m然是詹姆斯早期的作品,但這部作品一經發(fā)表,便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豪維爾斯說,詹姆斯的創(chuàng)作從一開始就表明,他在小說上與霍桑和喬治·艾略特一脈相承,“它是一種以追求心理真相為目標的文學”(傅景川,1995:21)。
在《黛西·米勒》中,黛西是一個美國商人的女兒。她不懂上層社會的禮節(jié),無視歐洲社會的傳統(tǒng)更不用說能遵從執(zhí)行。溫特伯恩接受過歐洲教育,深受歐洲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黛西代表年輕的、充滿活力的美國文化、美國精神,而溫特伯恩則象征保守的歐洲文化。黛西與伯恩之間的愛情體現(xiàn)了歐美文化之碰撞。
黛西米勒的母親是一個“矮小、閑散、弱小的人,她有一雙游離的眼睛,一個細小的鼻子,額頭很大,一撮細卷的頭發(fā)蓋在上面?!保―aisy,32-33)。當她發(fā)現(xiàn)她的女兒和溫特伯恩在花園里的時候,她只是停住腳步并與他們保持一定的距離。當黛西走近她的母親,并向她介紹伯恩時,她母親并未給予回應。從米勒太太的行為舉止和言情表達來看,她是一個非常膽怯的人,她甚至不敢靠近女兒的朋友更別提阻止女兒和他的交往。米勒太太不僅在她女兒面前很膽怯,在她朋友面前也顯得那么不自然。有一次在羅馬,她應邀去參加沃克太太聚會,但因為是她單獨一人去赴約,所以表現(xiàn)的局促不安,甚至有點害怕,她說道:“我真的很害怕,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我在這個國家可從來沒有單獨去參加過一個聚會?!保―aisy,65)。米勒太太甚至都不知道女兒和那個意大利人喬凡尼利的關系。當溫特伯恩向她打電話尋求黛西的消息時,她覺得黛西和那個意大利人訂婚了。她是覺得女兒和別人訂婚,而非那種肯定的語氣,作為母親,似乎是可有可無的。直到女兒去世之前,她才得知真相。
在這個故事中,由于那個弱小的母親,黛西缺少那份母性。她并沒有像凱瑟琳那樣,有一個姑姑在永遠支持她,愛護她,也沒有像伊麗莎白一樣和姑母一起探索外面的世界。黛西始終孤身一人,她得不到所愛之人的理解,身旁那些保守、傳統(tǒng)的人又對她持不滿意的態(tài)度,同時她的母親對她一點影響都沒有。所有的這些因素使得黛西與周圍人群慢慢疏離,然而米勒太太對于所發(fā)生的一切無能為力。她既不能雖黛西有所影響,也不能護她周全。黛西的黛西的母親作為一個毫無興趣的觀察者,在聽、在看,不干涉。在黛西的命運里并沒有充當積極的角色。
二、《黛西·米勒》中黛西母親形象缺失的緣由
一部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總是離不開作者所處時代的社會背景而帶有歷史的烙印。亨利·詹姆斯的作品也不例外。他的創(chuàng)作都是基于對所處時代的細心觀察和所受影響而進行的,對于詹姆斯所處時代的社會、歷史背景分析可以為他作品《黛西·米勒》中母性形象缺失提供依據(jù)。
與歐洲社會相比,美國雖然擁有快速積累的物質財富,但缺少文化沉淀,文學藝術被邊緣化,所以美國人對自己的文化不自信。與歐洲文明相比,美國文明缺少母性。這種缺少母國文化滋養(yǎng)的美國文明也影響了亨利·詹姆斯的創(chuàng)作。在詹姆斯的家庭教育中,較于母親,父親參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而且亨利·詹姆斯終身未婚。這些經歷淡化了在他作品中母親這一形象。因此,筆者試圖根據(jù)亨利·詹姆斯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本人的生活經歷兩方面來解釋為什么在《黛西·米勒》中會有母性的缺失。
亨利·詹姆斯的生活經歷大大促進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他著力于描寫真實的生活,以追求真實為目標。他在《小說的藝術》一書中也提到,小說創(chuàng)作必須努力去表現(xiàn)生活,這才是小說存在的價值。所以通過探討他的生活經歷,可以為解釋小說《黛西·米勒》中母性的缺失提供線索。
詹姆斯父親是位神學家,他不喜歡傳統(tǒng)學校缺少自由的教育。所以,自亨利·詹姆斯童年時期,他的父親便帶著全家僑居瑞士、法國、英國等地四處游歷,以便讓孩子們能直接接受歐洲文化的熏陶。亨利·詹姆斯哈佛大學等名牌學校上過學,在歐洲的文化環(huán)境中度過了他的少年時代。他所受到的正規(guī)教育在美國文學家中是罕見的。
亨利·詹姆斯《一個兒子和兄弟的筆記》中在提及到對他的父母的描述時,他對于母親僅僅有幾個段落。當他的侄子(威廉姆的大兒子)向他詢問其中緣由時,他說那種記憶讓他有種神圣的感覺。這或許可以部分說明為何他在創(chuàng)作中很少提及母親這一形象。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活環(huán)境很復雜,而且經常會出現(xiàn)許多罪惡的人。很明顯這種罪惡的場合是不適應母親這一神圣形象的出現(xiàn)。在《黛西·米勒》中,姑姑這一形象具有更多體現(xiàn)。溫特伯恩發(fā)現(xiàn)黛西是一個如此獨特的姑娘,對她也心生好感,但是他的姑姑考斯泰羅太太卻對黛西持反對態(tài)度,這也讓溫特伯恩對黛西的愛表示懷疑。亨利·詹姆斯的愛情之路非常的崎嶇坎坷。他雖然對表妹米尼·坦普爾充滿愛意,但從未表露出來。表妹去世后,他痛苦至極,并此后一直保持單身。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詹姆斯對于女性經驗的不足,以及對兩性之間愛情的不確定。從溫特伯恩對于黛西的感情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態(tài)度。
三、結束語
亨利·詹姆斯作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巨匠,在其小說《黛西·米勒》中關于“國際主題”的描寫揚名中外文學界。但其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母性缺失也是值得關注的一面。本文通過探討詹姆斯所處時代背景以及他的個人經歷這兩方面來分析這一現(xiàn)象,對詹姆斯以及其作品《黛西·米勒》都有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Henry James,Daisy Miller,Createspace,2014。
[2]Notes of a Son and Brother ,(《一個兒子和兄弟的筆記》),Kessinger Publishing,2005。
[3]R.E.Spiller,The Cycle of American Literature,Macmillan Company:1995,129。
[4]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5]陳敬蓮,亨利·詹姆斯早期作品中女性自我意識之分析[MA].東北師范大學,2006。
[6]傅景川,《二十世紀美國小說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21。
[7](美)蘭·烏斯比:《美國小說五十講》,肖安溥、李郊譯,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