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萍
到了初三,尤其是進入一輪復習的時候,語文的復習是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功課多,時間短,應該如何復習才能使學生在考試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教學實踐中,我淺談幾點自己的復習見解:
一、系統(tǒng)性,有的放矢
眾所周知,語文知識零散,覆蓋面廣。往往給老師在復習中帶來一定難度,從什么地方下手復習?復習什么?怎樣復習?我們不妨從中考的題型來找一突破口。
縱觀近幾年中考題型,一般由基礎知識、閱讀、古詩文積累與閱讀,寫作四大塊組成?;A知識由字的音、形、詞的運用、語言的使用(如病句、句子選擇)、閱讀包括文言文、議論文、記敘文的閱讀;語言積累運用關系到古詩文默寫、文言文的閱讀則是文言實詞,虛詞句意的理解、寫作則以話題作為作文為主色,有鑒于此,在復習時,我們應該瞄準考點,以類型題復習為主,分門別類,擬好復習要點,作系統(tǒng)的布局,按部就班,就不會顧此失彼了,這樣,也好讓學生知道要復習什么,在復習當中做到心中有數(shù),就不會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先“散”后“聚”?堅持“兩條腿”走路
在明確大綱及命題方向的基礎上,立足教材,適當向課外延伸,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先“散”后“聚”,點面結合,讓分散的知識呈現(xiàn)出系統(tǒng)性。
(1)先“散”,就是先分冊復習,以課本為準,梳理各冊知識點。語文學科,內容多,知識廣。在復習階段,第一步還是應該立足于教材,讓學生再次熟悉學過的教材,熟悉課文內容,把握生字詞,背誦、默寫要求背誦、默寫的課文。對于講讀課文,更應該多花一些時間,結合不同年級的側重點,不同文體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復習。從文學常識、生字詞、重點段落、文章主題、課文內容的拓展等方面,指導學生全面復習。對于自讀課文,也不能忽視??v觀近年來的考試命題,自讀課文也不是不考,在一些知識點上也有所涉及。所以,在分冊復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復習講讀課文而忽視自讀課文,不能在復習的過程中猜題、押題,不能抱有這一課可能不會考的僥幸心理,只是在側重點上對二者有所選擇而已。
(2)后“聚”,就是在第一階段分冊復習的基礎上,在第二階段打破課本冊數(shù)的界限,對梳理出的知識系統(tǒng)歸類,形成一張知識網(wǎng)。
三、系統(tǒng)復習關注寫作
寫作在中考中占據(jù)了極大的分量,所以在此我特別指出寫作的最佳應試方法:緊跟時代步伐,力求寫出新意。
所謂“緊跟時代步伐”,就是要關注社會人生,關注現(xiàn)實生活中尤其是自己身邊的人、物和事;所謂“寫出新意”,就是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真知灼見,不要人云亦云,老生常談。雖然中考作文題材,同學們一般都不會陌生,但要寫出新意,決非易事。如2004年江蘇省無錫市中考作文,要求以“珍惜”為話題,自擬題目,自選文體,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如果我們總是以《珍惜時間》、《珍惜生命》或《珍惜友誼》為題就很難寫出新意。而一位考生以《懂得珍惜》為題就令人耳目一新,這篇佳作的開頭是這樣的:“我珍惜陽光,因為它給我溫暖;珍惜晚風,因為它給我涼爽;珍惜綠葉,因為它給我生機;珍惜星空,因為它給我遐想?!苯酉聛砺斆鞯男∽髡咔擅畹剡\用排比段展開。第二段:“我更珍惜時間,因為它寶貴……”第三段:“我更珍惜親情,因為它是陽光下的真愛……”第四段:“珍惜友誼,因為它難得……”最后歸結照應:“常常感動,因為懂得珍惜。懂得珍惜,陽光將灑遍心靈;懂得珍惜,晚風將拂過心靈,讓我們的心靈那么溫暖,那么安寧。珍惜吧,珍惜所擁有的以及還沒有擁有的,心靈的土壤不斷被珍惜,被呵護,即使心靈的土壤長不出參天大樹,但我們可以擁有對藍天的向往。”就體裁來說,這篇考場佳作當是一篇充滿真情的散文,它避開了一般考生僅僅局限于珍惜某一內容的寫法,放得開,收得攏,令閱卷老師眼睛為之一亮。
四、復習時應注意的問題
1.注重知識的機械重復,忽視知識的運用技能。
有些老師的復習,僅僅是將初中1至6冊的基本課文重講一篇,包括字詞音形義、中心思想寫作特色;也有的老師將基本課文按體裁分類,然后逐篇細致講解分析。這兩種復習方法大同小異,都是將學生已學過的知識進行簡單的重復講授。殊不知,學生花兩三年的時間都沒有完全掌握的知識,能在短短的一兩個月的復習中完全掌握?通過這樣的一輪甚至兩輪的復習,學生只能獲得一些機械的死知識,還是沒有把所掌握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運用能力。復習時間越長,學生思維越僵化,哪會有什么復習效果?
2.熱衷于知識的專題講座,忽略了語言的整體感受。
我們有的老師將語法知識、文體知識的復習,以專題講座的方式復習,如分為語音、語義、字形、詞語、句子、修辭,表達方式等若干個小的課題。教者每節(jié)課精讀一個專題,以期達到加深學生理解的效果。從打牢基礎看,這樣做也許十分必要;但從初三總復習的要求來看,這樣做只能是給知識劃清界限,不能給學生以整體感知語言的基本能力。初三總復習應是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側重于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運用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的能力,是由掌握理解階段向運用階段的飛躍。教師的任務不是繼續(xù)打基礎,而是為學生搭設一架通向運用階段的梯子,讓學生順利完成知識的遷移和能力的轉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