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文
這是公元1427年里最普通的一天,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灑進了紫禁城。這一年是宣德皇帝朱瞻基登基的第三年,兩年前,他平定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解除了趙王朱高燧的威脅,文有“三楊”,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有于謙、周忱等人,朝內(nèi)人才濟濟,百姓安居,后世稱頌的“仁宣之治”漸次在他的治下展開。
熏風吹散累積了一個冬天的寒氣,也吹散了紛亂如麻的國事帶來的壞心情,朱瞻基決定給自己放一天假,到駘蕩的春風中去散散心。于是,他戴上笠子帽,穿上便服,帶了8名近侍,來到了御園中。沿途嫩柳拂岸,流水潺潺,朱瞻基不覺心情大好,便叫過近侍,在觀景亭旁擺下投壺,便要玩一玩這久違的游戲。
這個游戲不尋常
朱瞻基準備玩的這個投壺游戲著實不尋常,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那個時候,諸侯宴請賓客專門有項禮儀是射箭。當時,成年男子若不會射箭,就像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會用手機一樣,會遭人鄙視。不過到了戰(zhàn)國時代,文武逐漸分途,不會射箭的人也多了,主人再這樣搞就顯得不合時宜了。加上一般的貴族人家的庭院也不一定大到能設置靶場,于是有人便發(fā)明了用箭投酒壺的方式來代替射箭,這樣文武咸宜,而且沒有場地限制,于是便在社會上流行開來。
據(jù)《禮記·投壺》所言,投壺是當時主客之間宴飲、講論才藝之禮。既然是“禮”,就有著一套嚴格而繁瑣的規(guī)矩。投壺開始之前,主人捧箭,主持人捧著盛放算籌的“中”,下人捧著壺。主人邀客人投壺,客人要故作姿態(tài)推辭兩回,然后才上陣。賓主雙方一人4支箭,交替投射,射中一支,主持人就將一支算籌放入對應的“中”里,射中多的人為勝,然后勝者給輸者斟酒,輸者跪受罰酒。不過這才是第一輪,第一輪完畢,勝者面前放一個木頭做的馬。之后再戰(zhàn)兩輪,如果一方最后只得了一馬,那么就要將這一馬給得兩馬的人,然后大家為得勝者慶賀。這種用籌和馬計算的方法,后來演化出“籌碼”一詞。
這個游戲最開始直接使用酒壺,但酒壺比較淺,后來就制作了專用的壺,壺口略開、頸長、腹寬,總高將近30厘米,同時為了便于插箭,防止彈出,還在壺里灌上小豆子。箭用柘木制成,也分3種,室內(nèi)使用的大概46厘米,大廳里使用的65厘米,戶外使用的有85厘米。到了漢代,投壺“禮”的意味減淡了,作為一項娛樂活動,技術性要求漸漸提高。此時壺里不灌小豆子了,箭也從柘木改成了竹木,就是利用其很好的彈性,彈出來接住,然后再繼續(xù)投,這個技法稱為“驍”。據(jù)說西漢時有位郭舍人,可以這樣反復投射百十回,每次在漢武帝面前表演,都會得到金帛賞賜。
由于和射箭相比,投壺從容安息、養(yǎng)志游神、講究禮節(jié),所以也得到了儒士的青睞。東漢大將祭遵篤好儒學,選用的人才也都是儒士,飲酒娛樂之時,也必定是雅歌投壺,一派文人風范。三國著名學者王弼也善音律和投壺,而文士邯鄲淳曾作千余字的《投壺》賦一篇,魏文帝覺得非常工整,便賞賜了他帛千匹。文士風雅,也讓王公貴族心動,這些“土豪”宴客之時,琴瑟悠揚中,客人一邊扎堆投壺,一邊彈琴、博弈,好不熱鬧。
投壺之風不僅在“土豪”和文士之間流行,民間也出現(xiàn)了不少高手。這個游戲繼而進一步改革,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投壺所用的壺加了兩個耳,投射的范圍增加了;同時,計算輸贏的方法也隨之增多,投入耳中還是壺中、正入還是倒入抑或半入都有不同的計算方法;還起了倚竿、帶劍、狼壺、豹尾、龍首等好聽的名字。著名“土豪”石崇家有位歌妓,可以隔著屏風將箭投入壺中;王胡之更厲害,可以閉著眼睛投。這股流行風也得到了帝王的喜愛。南梁的著名詩人柳惲第二天要見梁武帝,前一天晚上卻還在通宵達旦地投壺,結(jié)果遲到了。武帝問起原因,柳惲據(jù)實以對,結(jié)果不但沒有被怪罪,反而讓他當場表演,最后還賜絹20匹。
道德味卷土重來
恪守儒家道德的宋代大儒司馬光認為,投壺發(fā)展到現(xiàn)在,大家拼命追求的只是技藝,而忘記了其本源是一種禮儀。在他看來,投壺和射禮一樣,都是圣人設置的“機關”,是讓人修養(yǎng)道德的—每人只能投4箭,體現(xiàn)節(jié)制;參賽雙方既是賓主也是朋友,既增進了賓主之歡,也盡享朋友和合之情。
司馬光覺得有必要將投壺拉回“中正”的道路上,重點就是改革花樣繁多的得分方法,于是他寫成了《投壺新格》。書中,他將壺中的箭,包括斜插的、橫亙的、倒插的,原屬高級技能、可以多得分的技巧統(tǒng)統(tǒng)剔除,只有投過之后箭身直立著的才能得分—絢麗多彩的連環(huán)畫忽而變身為一本正經(jīng)的教科書,這不啻為投壺澆下了一盆涼水。
朱瞻基對于魏晉人“瘋玩”的態(tài)度是心向往之的,對于《投壺新格》卻并不贊同,這從他的平日生活中便可看出端倪。雖然在官方的記載中他是一個擅長文藝和獻身仁政的儒家君主,無論是治國理政還是選賢任能方面,在明代的君王中是做得比較不錯的一位,但是在他的骨子里其實隱藏著一顆愛玩的心。
射箭、蹴鞠、馬球朱瞻基都喜歡觀看,甚至還在捶丸(類似現(xiàn)代高爾夫)比賽中親自上場。如此玩性,你讓他亦步亦趨地按照《投壺新格》的路數(shù)走,他肯定會覺得索然無味。好在此時的投壺運動逐漸擺脫了司馬光改定的規(guī)則,大家重新在技巧上做文章。
朱瞻基是一國之尊,自然是引領潮流的。只見近侍們在觀景亭的臺階下放好凳子,九尺之外擺好投壺,朱瞻基便坐到凳子上。既然是競技,就需要對手,朱瞻基隨手點了一位侍者;既然是游戲,就需要遵守規(guī)則,端酒的、端籌和馬的、替皇上拿箭的,大家分別站定,對戰(zhàn)的侍者自己抱了箭站到對面去,其余的侍者則在周圍站好,準備觀戰(zhàn)。
隨著主持人一聲令下,朱瞻基首先取了一支箭,只見他手持箭桿,對著壺口比劃了一下便投了出去,隨著“當啷”一聲響,箭不偏不倚,穩(wěn)穩(wěn)當當直插入瓶中。近侍們齊聲叫好,朱瞻基首先得分。此時,對手也拿起了一支箭,開始認真地瞄準,箭飛了出去,“當”的一聲碰了一下壺壁,便倒在了地上,未能得分。
朱瞻基的第二支箭箭尖別到了壺耳之上,形成了“耳倚竿”之狀。這本是在司馬光那里剔除的得分方法,在這里卻得了高分,而對手的箭卻連壺壁都沒碰到。輸贏已無懸念,所以后面的箭朱天子投得更加瀟灑隨意。投第三支箭時他對著壺口瞄了瞄,投出去后袍袖把胡子也帶得飄了起來,“當”的一聲,箭直插進了另一邊的壺耳之中。
在旁邊觀戰(zhàn)的畫家商喜靈機一動,將此時此刻的情境默默地記在心中,回去后便將這一幕描畫了下來,成為《明宣宗行樂圖》的一部分。
在朱瞻基的引領之下,民間投壺的花樣也開始翻新,春睡、聽琴、倒插、卷簾、雁銜蘆、翻蝴蝶等花樣層出不窮,明末侯珦在他的《投壺奏矢》中記載的投法就有140種之多。投壺高手也大批涌現(xiàn),當時有個叫蘇樂壺的人,江湖人稱“投壺絕”,據(jù)說不僅可以背著身投壺,還能夠?qū)?支箭同時投入3個壺中,而且從未失過手。
投壺也曾漂洋過海,對日韓產(chǎn)生過影響。日本的圣武天皇嗜愛投壺,如今在正倉院御物院中還保留著投壺之壺、箭等物?!度毡镜挠螒颉酚涊d,僅壺的種類就有38種以上,而且他們還將投壺游戲發(fā)揚光大,發(fā)展出了以扇子代替箭的投扇游戲。
投壺游戲一直流傳到清末,當時宮中的人還以此為樂。至今,北京中山公園還有“投壺亭”,園內(nèi)保存著6只銅質(zhì)投壺,是清帝們的遺物。民國初年,尊孔復禮之風盛行,孫傳芳在南京組織婚喪祭禮之會,還提倡過投壺,拉攏了一些知名的學者參加。不過,投壺雖然仍在流傳,但是它始終沒有割斷和禮儀的聯(lián)系,這種陳腐之味也使它逐漸只限于士大夫階層,隨著現(xiàn)代體育的傳入,投壺終成絕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