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路平
【摘 要】在社會史、思想史、文化史、傳播史等新聞史的寫作范式中,基于社會史范式的社會生活史范式,逐漸受到研究學者的青睞。所謂“社會生活史”范式,就是不僅關注新聞業(yè)著名報紙報人,更關注新聞史上的普通群體,描述與新聞業(yè)互動的各個階層的社會狀況和生活情態(tài),展現出一條全景式動態(tài)式的新聞發(fā)展軌跡。從而更有助于我們理解新聞業(yè)發(fā)展的前因后果及其反映的時代變遷。然而,這種范式依然有缺乏思想性、容易片面化、主線不清晰等不足。
【關鍵詞】新聞史 社會史范式 社會生活史范式
一、社會史范式基礎上的社會生活史范式
社會生活史范式作為一種社會科學研究的范式,在文化史、藝術史等研究領域中并不陌生,然而在新聞史領域采用的還不多。談到社會生活史范式,不得不說它的基礎社會史范式,以及這兩者之間的異同之處。清華大學李彬教授曾提出“新新聞史”的史學研究方法,即采用社會史的范式和敘事學的方法,他理解為:“所謂社會史的范式,就是將新聞傳播作為社會運動的一個有機環(huán)節(jié),既關注新聞本體的內在關系,更探究新聞與社會的外在關聯,如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社會生活、風俗習慣、時代心理等等,而不是就新聞談新聞,就媒體談媒體,就人物談人物?!雹偕鐣贩妒骄褪前研侣劮旁谏鐣v史的大環(huán)境中,把握新聞傳播與社會變遷的互動關系,以窺探新聞史發(fā)展的全貌。社會生活史范式是在社會史范式的基礎上演化出來的,二者在基本方法和基本目的上是一致的。
然而,二者又有所區(qū)別。一是在研究視角上,以李彬“新新聞史”的實踐著作《中國新聞社會史》為例②,從中可以看出,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史范式是一種“大社會”視角,它從國家建設、國家認同的角度,以社會歷史的大關節(jié)、大問題、大發(fā)展為研究重點,以政治環(huán)境主導下的時代變遷為研究方向,從宏觀角度把握新聞與社會的關聯,透視中國新聞業(yè)發(fā)展的社會背景與歷史動因。它把新聞放在歷史的整體框架里,研究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而社會生活史范式從微觀角度出發(fā),不僅關注新聞發(fā)展歷史中的社會環(huán)境,更關注社會普通群體,觀察社會各階層之間的互動和變動,具體到心理變化和個體變化。它試圖描繪出某一階段社會群體的集合映像,以此來展示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變遷。同樣是把新聞放在歷史整體框架里,但重點關注部分與其他部分的關系。二是在對普通群體的關注上,《中國新聞社會史》以新聞史中的關鍵人物和關鍵事件為主線,對普通人物的歷史作為和生活情態(tài)僅作提綱挈領式的貫穿,未能展現一幅完整的社會歷史圖景。而社會生活史方式,把政治環(huán)境和社會變革作為背景,重點放在普通大眾的社會生活變化上,將報人讀者群、報販經營者的社會地位、生活環(huán)境、日常生活以及報紙反映的社會各階層的動態(tài)、城市文化的建構、社會風氣的變遷等等一一展現出來。它將嚴肅的政治背景弱化,從我們熟知的日常生活出發(fā),讓我們對新聞發(fā)展有了直觀了解。三是目標指向上,“新新聞史”旨在立足當下,面向歷史,“關注現實,關注中國,關注新聞傳播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為”③,注重史學的“當代性”,在歷史中找到借鑒意義,從而使新聞史成為當代新聞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和專業(yè)認同的命脈。社會生活史范式的史學方式是想通過新聞與社會的共生關系,把新聞史當做社會史的一部分,把新聞人當做社會中的人,通過歷史中普通群體的社會生活,真實完整地再現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軌跡。
從上所述,社會生活史范式可以看做是社會史范式的細化。馬敏先生在談論社會史范式即“總體史”時,曾這樣敘述:作為“新史學”根本研究范式的“總體史”,更多的是就方法論意義而言的,是一種“新的研究方法、新的研究態(tài)度和新的研究視角”。其中視角的轉換和視野的開闊又是最具關鍵性的,它主張對歷史進行“全景式”和“全幅式”的把握??傮w史固然強調宏觀的、綜合的、長時段的研究,具有“大歷史”的特征,但它卻并不排斥微觀的、具體的歷史研究,而常以微觀、具體的歷史研究作為其載體,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小中有大、以小見大,把握和審視是宏觀的,切入和描述是微觀的,將宏觀歷史研究與微觀歷史研究、長時段研究與短時段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史學風格。”④
社會生活史范式從人們熟悉的日常生活著手,是一種純粹的社會研究視角,可以以小見大,見微知著,開拓社會史范式的外延,為新聞史研究開辟廣闊的空間。
二、文獻梳理
社會生活史范式以微觀敘事關注普通群體的社會生活,在斷代新聞史和區(qū)域新聞史的研究上首先得到了嘗試。
《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⑤從社會史的角度,系統梳理了1897年至1937年間,上海小報的歷史由來、生存環(huán)境、小報特殊的產權經營發(fā)行銷售狀態(tài),從事該報業(yè)的文人群體特征,小報的各類品位及其反映的社會文化內涵。研究主要圍繞報紙、受眾、市民文化三個方面及其之間的互動關系展開。如整理史料發(fā)現,上海小報報人多來自江浙,家境殷實,受過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傳統文化功底,文人群體之間通過私人交往和社交組織構建網絡關系,形成共同的社會意識和個人身份認同。近代上海商業(yè)氣息濃厚,給予他們經濟獨立和精神自由解放的空間,讓他們逐漸脫離了傳統文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自愿擺脫國家體制內的種種約束。
報人作為上海豐富多彩的城市生活中的一道獨特風景線,受到學者較多的關注?!渡虾笕松鐣睿?872-1949)》⑥把研究對象即上海報人從一般意義上的職業(yè)報人群體(主筆、編輯、記者)拓展到其他相關報業(yè)從業(yè)者(訪員、校對、翻譯、報販等)。研究范圍從1872年《申報》創(chuàng)立到1949年《申報》??陂g的上海報人的社會生活和生存狀態(tài),包括工作、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等幾個方面。以往報人研究重點放在著名報人的辦報思想和辦報活動,但該書改變這種研究范式,將焦點鎖定普通報人的工作、日常生活甚至婚姻情感,不但有助于我們了解一份報紙的誕生過程,更有助于我們理解那個時代和中國社會的變遷。同樣,將研究焦點對準上海報人群體的,還有熊月之主編的《上海通史·晚清文化》⑦第八章“新型知識分子群”,即上海報業(yè)編輯和記者等職業(yè)工作者。作者認為在晚清的上海,隨著出版等新式文化機構的出現,崛起了一個“新型知識分子群”,這些人不同于傳統士大夫,他們不再把讀書做官當做唯一的出路,而是憑借自己的新知識服務于出版、新聞機構,其中在《申報》、《新聞報》工作的錢昕伯、黃協塤、袁祖志等就是這個新型知識分子群中的代表人物。
瓦格納主編的論文集《加入世界公共領域:早期中國報紙中的文字、圖像和城市(1870-1910)》》⑧則從近代中國是否存在所謂的公共領域這一問題出發(fā),站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下,將中國1870至1910間的新聞史納入世界新聞史中,看中國報業(yè)如何建構公共領域的,以及中國近代報紙是如何反映中國社會的。它以各個階層的人為落腳點,以典型報紙如《申報》、《點石齋畫報》的誕生、發(fā)展及與社會的互動為主線,采用社會生活史的史學范式,把晚清中國近代報紙的誕生過程當做一種文化產業(yè)的生產過程,探討在報紙生產中,報人、讀者群、報紙、城市文化和公共領域之間的復雜關系。
上述研究無一例外都集中于上海,尤其是近代上海的新聞史,除了上海新聞史研究資料豐富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與上海是一個特殊的城市有關。作為近代通商口岸之一的上海,“異質文化共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求同存異,共處共生,在相互摩擦、相互影響中發(fā)展。這種異質文化的匯聚、交流、融合,在上海城市社會生活中表現得最為具體?!雹徇@種獨特的多元異質文化,為上海提供了報業(yè)活躍的基礎,也為研究者挖掘上海新聞史這一富礦提供了多種視角。
三、社會生活史范式的不足
社會生活史范式雖然為我們提供了直觀的、鮮活的歷史圖景,但由于其關鍵詞是“微觀”、“生活”、“人”,使其容易墜入逸聞趣事的敘事之中,從而缺乏思想性。在史學研究中,敘事與史料結合較易,因為歷史首先具有故事性,通過敘事手法有利于喚醒史學活力。然而,思想與史料的結合較難,社會生活史從細微處著手的研究方式容易使學者就史料談史料,而不能提出統領全篇的思想見解。
其次,由于關于普通報人和普通群體的歷史資料較少,使社會生活史范式這種全景式的歷史再現,容易受已有研究結果的影響,走向片面化。因此,它更適合斷代新聞史或區(qū)域新聞史的研究,比如上海新聞史、北京新聞史或當代新聞史、黨報新聞史等等。
第三,社會生活史范式致力于細致入微的描述,容易在敘事中模糊脈絡主線。它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個人等眾多方面,要在新聞與社會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中理出一條新聞傳播的脈絡,需要在敘事性、思想性的基礎上增加邏輯性。
因此,運用社會生活史范式研究新聞史,需要更加注意它的思想性、全面性和邏輯性。立足時代背景,打破歷史事件之間的界限,以人為本,注重集合群體的生活現實,把新聞業(yè)當做社會行業(yè)之一,以社會動態(tài)發(fā)展的視角觀察新聞業(yè)的發(fā)生發(fā)展和變化。同時,研究學者不妨打破一貫的“西方中心論”的研究思維,順應近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和世界一體化的趨勢,為近代中國新聞業(yè)的發(fā)展祛魅求實,也不失為正視中國近現代新聞事業(yè)發(fā)展和提升中國話語權的一種嘗試?!?/p>
參考文獻
①李彬,《“新新聞史”:關于新聞史研究的一點設想》[J].《新聞大學》,2007(1)
②李彬,《中國新聞社會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③曾維康,《編寫“新新聞史”的一次嘗試——與李彬教授漫談〈中國新聞社會史〉》[J].《今傳媒》,2010(4)
④楊念群等主編:《新史學:多學科對話的圖景》[C].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503-504
⑤洪煜:《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研究(1897-1937)》[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⑥王敏:《上海報人社會生活》(1872-1949)[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⑦熊月之、張敏:《上海通史·晚清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⑧瓦格納(Rudolf G.Wagner)主編:《加入世界公共領域:早期中國報紙中的文字、圖像和城市(1870-1910)》,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2007
⑨熊月之,《稀世富礦——上海城市社會生活史研究價值》[J].《史林》,2002(4)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新聞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