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炳陽
三國時期,魏國謀士劉劭寫過一本遴選人才的書《人物志》,是我國古代人才學(xué)的重要專著,為清代名臣曾國藩所看重。書中開篇就寫道:“凡人之質(zhì)量,中和最貴。中和之質(zhì),必平淡無味,故能調(diào)成五材,變化應(yīng)節(jié)。是故現(xiàn)人察質(zhì),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聰明?!?/p>
所謂中和,《中庸》上有解釋:“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p>
“平淡”兩字看似無奇,實則內(nèi)涵深刻。以顏色和味道為例:無色是白、青、黃、赤、黑五色的基礎(chǔ),沒有無色則無法接納其他五色;無味是甘、酸、苦、辛、咸五味的基礎(chǔ),沒有無味就無法參透其他五味。中和質(zhì)性的人具備平淡的本性,故而可采仁義禮智信五暉之光,溫和謙恭,大智若愚,舉止有度,進退自如。他不偏倚,不固執(zhí),不自大,對名、利、色、權(quán)都能正確看待,一旦得到發(fā)揮則是上等的棟梁之材。
一個人須歷經(jīng)挫折,智慧圓熟以后,才能體會出平淡的意味。而人的質(zhì)性未達中和,就會流于抗拘??拐哌^之,拘者不逮,過與不及都是人材質(zhì)上的不足。
平淡之人往往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他只是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吃著粗劣的食物,拉著最重的牛車,默默地在崎嶇的道路上奔走。清代著名散文家方苞在《轅馬說》中有生動的描述:“上坡時,它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奮力拉車而上;下坡時,它股蹙蹄攢,小心翼翼地控制車的下滑,駕車人對它鞭打捶刺,一旦車翻則筋骨盡斷無以回避;停車渴飲時,等它卸下車轅來到馬槽時又總在眾馬之后?!?/p>
而能堪當(dāng)轅馬重任者,身衰力弱的馬不行,狡猾暴躁的馬也不行,非要那種心平氣和又有膽有識的馬不可。選馬尚如此,看人又何嘗不同此理呢!
諸葛亮在那篇膾炙人口的《誡子書》中曾寫道:“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敝T葛一家祖孫三代皆盡忠沙場,贏得后人無限敬仰,不可以不說是淡泊的力量。舉凡國之棟梁莫不如此。
真正的偉大是單純,真正的智慧是坦誠,真正的力量是謙和。所以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蓖高^古今風(fēng)流人物看默默無聞的平淡之人,就好像在一群五彩繽紛的孔雀中看云中之鶴,他日真正能騰空飛舞的必然是他們,也只能是他們。
(編輯 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