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者得也,德得相通。在人們的經(jīng)驗中,德總是與高尚、善良、坦誠、利他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其精神含義不言而喻。而一旦談到得,人們總是不約而同地把它與物質利益的獲得相提并論。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大意無非是說,哪怕謙謙君子,也會為生存的需要而俯下身,去考慮五斗米和油鹽醬醋等物質資料的索取與獲得,只是取的方法要符合道的要求。
人的生命維系依靠物質。由此來看,德得相通的位置和次序應該是得德相通才對。先得到物質財富,保證人的肉體存在,進而產(chǎn)生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即德的需要的滿足。
但是,人作為理性的動物,畢竟不同于其他低等動物,利益面前,大是大非面前,一個有德性的人,面對著物欲與真理的二律背反,大抵是要從后者出發(fā)的。所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詩人裴多斐的這首小詩與其說是在歌頌大寫的人對愛情和自由的向往,不如說是人們對道德與真理的期盼。
然而,時至今日,國人的精神追求實在是出了大問題,在諸多道德信條面前,如果非要打破砂鍋刨根問底,我們不得不說德育實在是得了淤癥了。偉大的中國醫(yī)學是人類的物質財富,更是精神財富。它的望聞問切,它的膏丹散丸,它的針灸理療實在是不可多得的瑰寶。中醫(yī)對淤癥的調(diào)理和治療實在精辟:淤,滯也(見《續(xù)名醫(yī)類案》)。道德本意是利他、利人、利社會,然后是利己。強調(diào)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人我之間,道德恰是一道彩虹,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如若按照道德做事,吾持彩練當空舞,人類又何來淤堵塞滯?然而,當現(xiàn)代人為物欲所困,利益所惑,金錢所誘,財富所迷之時,德育的肌體被扭曲,德育的向度已偏移,德育的每一個毛孔都流著物欲的血和淚——德育,得淤了。它為金錢的氣血所滯、所塞的時候,德育便中焦堵塞,呼吸不暢,頭暈目眩,四肢麻木。懸眼中華,舉目四望,國人所到之處,幾近垃圾成堆,花草凋零,痰漬滿目,涂鴉滿墻。然而,國人卻知羞者寥寥,反而恣意妄為,以恥為榮。淤癥之嚴重,精神之麻痹,語言之粗俗,行為之可憎,讓人不寒而栗。
今幸有金匱良方問世,前有八榮八恥,后有核心價值,二十四字箴言,再加法治道德,施良方驅邪祛病,下猛藥排淤通滯。竊以為,民以吏為師,生以師為師,重要的問題是教育家長,教育者要先接受教育,吾育德之人,首先要做有德之人,高風亮節(jié);行有德之事,防微杜漸;利他、利人、利天下。唯此,才可以為民眾作出表率,國人也應多讀經(jīng)典,多學禮儀,提高素質,真正來一番脫胎換骨,以徹底擺脫精神病夫的帽子,做回醒獅的富強之夢。如此,學子有望,公民有望,中華有望矣。
(趙志毅,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杭州,310036)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