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楓凌
2013年長期債券利率的攀升近期出現了逆轉,4月以來,伴隨著銀行表外融資收縮明顯,之前在歷史高位徘徊的長期國債利率下行近60個基點。
對于這一現象,存在中國債務周期見頂導致主動去杠桿,以及表外監(jiān)管收緊導致被動去杠桿兩種解釋。但對未來,不少專家認為,表外融資將繼續(xù)收縮,并帶來長期利率水平的下降,債券市場將有望因此享受繁榮。
表外債務融資推升長期利率
在央行統(tǒng)計的社會融資規(guī)模中,我們選取信托貸款、委托貸款以及非金融企業(yè)債券發(fā)行三個指標加總,組成私人部門通過銀行表外渠道進行債務融資的口徑;以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作為長期利率,衡量了整個經濟投融資的資金供求。通過季節(jié)調整可以發(fā)現,自金融危機以來,表外債務融資的同比增速變化領先于長期利率水平變化8-12個月。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在2009年啟動了經濟刺激。刺激手段雖然主要依賴于寬松貨幣政策,但在銀行資產負債表內獲得融資相當困難的情況下,整個經濟繼續(xù)加杠桿就需要繞道而行。
因此,貨幣政策的變化總會引起銀行表外債務融資規(guī)模的巨變。2010年一季度、2011年三季度、2013年二季度都出現了貨幣政策轉向,銀行表外債務融資在相對應的時期產生拐點。尤其是在2012年兩次降息之后,其增速直線上揚。
兩個指標之間之所以會出現時滯,很可能是由于貨幣政策傳導和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調整需要時間。一個證明的例子是,在“錢荒”之后利率曲線很快倒掛,長端利率并沒有立即上升,而是有數月的時滯。曲線形態(tài)回歸正是伴隨著下半年經濟刺激、投資回升、表外融資繼續(xù)擴張完成的。
在銀行表內信貸管制的背景下,理財產品成為了連接銀行表內表外的渠道,從2010年開始獲得爆發(fā)式增長,截至2013年末,達到9.5萬億元。
隨著銀行監(jiān)管與融資需求的矛盾進一步加劇,表內的信貸資源愈發(fā)緊張,而中央政府鼓勵直接融資,促使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加入到了類信貸活動當中。2011年以來,信托公司增長迅猛, 券商資管也在2013年橫空出世,二者在2014年一季度末的資產規(guī)模已經分別達到驚人的11.7萬億元和6.1萬億元。直到最近,基金公司通過設立專門子公司也加入了類信貸的盛宴,資產規(guī)模在一季度末突破1萬億元。
2013年二季度“錢荒”直到2014年初,可以被認為是這一輪長達三年之久的銀行表外加杠桿的末期。期間,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收益率底部都在提升,社會融資規(guī)模增長不斷創(chuàng)出歷史新高。
周期正在逆轉
不過,近期銀行表外債務融資增速下降十分劇烈,自2014年3月份開始進入負增長區(qū)間。對于這一現象,目前有兩種不同解釋,有觀點認為,中國目前已經進入了資產負債表萎縮的周期,另一種觀點認為,監(jiān)管政策收緊起到了主要作用。
日本經濟學家辜朝明將債務過高且不可持續(xù)的最終狀態(tài)形容為“債務厭惡”,即私人部門開始縮減投資,將大部分收入用于償還債務,資產負債表萎縮會主動進行。
平安證券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石磊認為,這樣的周期正在來臨。他對《證券市場周刊》記者表示,2014年以來,貨幣市場無風險利率下降,而實體部門感受到的利率在上升,這種局面意味著金融體系提供的信用增速在主動收縮,且主要發(fā)生在銀行表外。
石磊認為,即便央行謹慎地開始新一輪貨幣政策放松,也很難刺激銀行表外債務融資再次飆升?!笆紫?,目前估算工業(yè)領域投資回報率在6%以內,已經低于融資成本。其次,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處于長期的下行趨勢當中,融資需求本身在萎縮。”
渣打銀行中國經濟學家申嵐則表示,攀升至新高的中國總體債務負擔已經接近可承受的極限。渣打研究顯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中國整體債務規(guī)模達到142萬億元,與同期GDP之比為245%。審計署公布的2012年末政府性債務占GDP比重為39%,因此,目前私人部門的債務比GDP應當已經超過200%。
在主動融資需求不足的情況下,利息支出仍將帶來存量債務負擔繼續(xù)上升。2014年一季度,GDP實際增速放緩至7.4%;而同期非金融企業(yè)名義加權貸款利率為7.2%,考慮到工業(yè)領域通縮導致實際利率更高,其作為存量債務的增長率已經高于GDP增速。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之前,美國整體債務比GDP達到300%,在大蕭條中逐步降到了150%。2014年,層出不窮的違約個案顯示風險明顯高于以往,主動去杠桿似乎近在眼前。
另一方面,以來自銀行方面人士的觀點為代表,認為目前經濟的整體債務負擔尚可持續(xù),表外監(jiān)管政策收緊才是本次去杠桿的主要推動力量。
一位股份制銀行戰(zhàn)略發(fā)展部分析師表示,金融監(jiān)管部門收緊銀行表外業(yè)務監(jiān)管是引發(fā)這一輪去杠桿的主要原因,而且,“幾乎是立竿見影的效果。表外業(yè)務中,借新還舊的民營企業(yè)融資需求萎縮確實很明顯,但更主要的國有平臺企業(yè)需求還比較旺盛,如果不是現在監(jiān)管收緊,銀行仍會盡量滿足。”
不過他同時預料,監(jiān)管趨嚴會持續(xù)下去,因此表外債務融資未來恐怕難見反彈?!艾F階段銀行如果像以往那樣創(chuàng)新表外融資工具規(guī)避監(jiān)管,風險確實更高了,而且明顯感受到監(jiān)管層對表外業(yè)務創(chuàng)新的反應比以往更敏銳?!?/p>
另一位國有大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同樣認為,去杠桿主要歸因于監(jiān)管而非債務周期見頂。
他指出,包括政府發(fā)行的地方債替換城投債、基礎設施建設專項金融債取代其他融資平臺債務等措施,政府公共債務替換企業(yè)部門債務是趨勢。“未來債券市場規(guī)模將擴張以及品種結構改變?!?/p>
長期利率底部何在?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3.8%-4.0%會是十年期國債的年內底部?!耙环矫媸墙洕h(huán)比來看在改善,另一方面是2013年債券熊市在此位置入市的大量套牢交易盤的拋壓?!币晃蝗坦潭ㄊ找媸紫治鰩煂Α蹲C券市場周刊》記者表示。
但是無論是債務周期見頂,還是監(jiān)管政策持續(xù)收緊,都會推動銀行表外債務融資活動繼續(xù)收縮。那么最直接的一個影響是,中國長期利率終究將會到達一個更低的底部區(qū)域?!傲硗?,從同比看,中國經濟增速下行趨勢比較確定,這是推動長期利率趨勢性下行的主要力量?!痹撊谭治鰩熤赋?。
前述國有銀行人士認為,利率下行的路徑將會是央行維持較低的貨幣市場利率,借此影響長期利率下行,十年期國債在兩到三年左右降至3.5%-3.8%是合適的,且是可以持續(xù)的?!澳壳吧虡I(yè)銀行的綜合資金成本在2%左右,我們認為未來央行會保持這樣的利差,并且提供較低的貨幣市場利率指引,以此鼓勵商業(yè)銀行購買長期國債,進而影響政策性金融債和其他債券。但如果國債利率再低,恐怕銀行出于收益的考量,配置動力會變弱。”
相比而言,券商固定收益分析師的看法普遍更為樂觀。石磊認為,利率市場化短期對銀行負債成本沖擊較大,但動態(tài)地看,負債成本長期內還會變低?!斑@是因為政府為了有序地度過去杠桿周期,同時顧及經濟增長,貨幣政策放松會比較謹慎,而這一過程中貨幣政策傳導效率又較低,需要比較長的寬松政策時間。”金融危機后,各國不斷加碼的量化寬松的效果反而越來越弱,暴露了貨幣政策在應對債務周期作用中的局限性。石磊認為,以十年期國債衡量的長期利率下行會比較緩慢,但方向明確,未來三至五年內到達3%甚至更低。
美國經驗或可提供樂觀理由。根據金融穩(wěn)定委員會(FSB)的估算,美國的“影子銀行”規(guī)模在2007年增速放緩,在2008-2012年間從峰值25萬億美元縮水至23萬億美元。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國債經歷了長達五年的牛市,收益率下行約350個基點,超出市場普遍預期。直到從2013年美國“影子銀行”復蘇,美國國債收益率才從底部抬升。
前述股份制銀行人士認為,過去正是存貸比直接推動“影子銀行”體系的興起,拉長了融資鏈條,并積累大量隱藏的金融風險,推動全社會范圍內利率水平的廣泛上升。
他認為,隨著存貸比等金融抑制得到修正,利率下行趨勢將會進一步確立。目前,銀監(jiān)會已經松動存貸比考核機制,其核心理念是從激勵機制上入手,將銀行表外的杠桿轉移至表內,推動銀行在表內增配信貸和債券資產。
當然,資產負債表調整應當屬于中期行為,對利率的影響也在中期。高善文認為,在金融危機以后,中國的儲蓄開始下降,經常賬戶盈余出現了系統(tǒng)性的收縮,在所有其他因素都不變的條件下,實體經濟內部所能夠產生和創(chuàng)造的儲蓄越來越少,整個利率水平中樞在更長的周期中將面臨抬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