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溫室氣體歷史排放責任的技術分析

2014-06-28 21:20劉昌義等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4年4期
關鍵詞:氣候變化

劉昌義等

摘要:歷史排放責任是《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的基石,也是氣候談判中南北雙方爭議的一個焦點。該文對歷史排放責任的科學基礎進行分析。首先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證實發(fā)達國家的歷史排放是導致當前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人類排放活動”中的主要來源,探討了兩種不同的衡量歷史排放責任的方法:氣候模式方法和統(tǒng)計方法,并分析二者的優(yōu)缺點及其不確定性;其次,在碳預算方法下對歷史排放責任及其資金含義進行了分析,并探討如何對歷史排放的技術進步效應進行貼現(xiàn);總結了對歷史排放進行貼現(xiàn)的四點理由:物理科學基礎、法律和倫理要求、技術進步的溢出效應以及現(xiàn)實政治談判考慮。本文所取的物理、法律和技術三方面的年均貼現(xiàn)率值分別為0.7%、0.05%和0.75%,年均總貼現(xiàn)率取三者之和,為1.5%。然后分析這一貼現(xiàn)方法對各國尤其是發(fā)達國家減排責任和資金責任的影響。結果表明,貼現(xiàn)方法顯著地減輕了發(fā)達國家的歷史排放責任和資金責任:選取年均貼現(xiàn)率等于1.5%對歷史實際排放進行貼現(xiàn)后,附件Ⅰ國家的歷史排放責任是原來的62%,歷史排放對應的資金責任僅是原來的19%;貼現(xiàn)后發(fā)達國家所需承擔的資金責任2011-2050年平均每年為1 010億美元,非常接近于《哥本哈根協(xié)議》要求的發(fā)達國家每年出資1 000億美元的水平。最后,本文分析了各種不同的統(tǒng)計口徑對中國的影響,并建議在碳預算方案和公平獲取可持續(xù)發(fā)展提案下利用技術貼現(xiàn)方法解決歷史排放責任問題,以化被動為主動,獲取更有利的談判地位。

關鍵詞:氣候變化;歷史排放責任;碳預算;公平獲取可持續(xù)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F062;F0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04(2014)04-0011-08

自氣候變化問題提出以來,歷史排放問題便成為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由于歷史排放責任是《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中“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原則的基石,因此它也是歷次國際氣候談判南北雙方交鋒的焦點。歷史排放責任如何解決,不僅關系到各國減排責任和資金責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未來國際氣候制度安排的走向。2012年多哈世界氣候大會制定了德班增強行動平臺談判日程表。發(fā)達國家一再提出“并軌”問題,在減排問題上將發(fā)達國家的減排承諾與發(fā)展中國家的自主減排行動相提并論,其企圖很明顯,意在否定公約確立的“共區(qū)原則”,逃避自身歷史排放責任和未來減排責任。多哈會議雖然在形式上延續(xù)了《京都議定書》,但未來的德班平臺是否延續(xù)和堅持公約中的公平和共區(qū)原則,由于以美國為代表的發(fā)達國家的堅決反對,目前還沒有明確的答案,現(xiàn)有的以“共區(qū)原則”為核心的氣候制度框架正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正因為如此,加強對歷史排放責任的分析和研究就顯得重要而又緊迫。歷史排放責任問題涉及多個維度,既有科學問題,又涉及公平和倫理問題[1],還涉及經(jīng)濟利益和政治談判。本文主要關注歷史排放責任如何衡量的問題,首先討論了歷史排放的科學基礎、衡量方法及不確定性,然后對歷史排放責任中的技術進步效應進行貼現(xiàn)分析,并探討了這一方法對未來各國減排責任和資金的影響,以期對歷史排放責任涉及的技術問題形成正確的認識。

1歷史排放的科學基礎、衡量方法及其不確定性1.1歷史排放的科學基礎

氣候變化已是不爭的事實,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人類活動對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的影響。聯(lián)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新發(fā)布的第五次評估報告之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13:自然科學基礎》[2]指出,氣候系統(tǒng)暖化是毋庸置疑的事實,自1950年以來,氣候系統(tǒng)觀測到的許多變化是過去幾十年甚至近千年以來史無前例的,相對于1961-1990年,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約上升了0.85℃。這份報告對氣候變化事實和趨勢的最新評估結論顯示,人類活動極可能(95%以上可能性)導致了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大部分(50%以上)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升高,其中溫室氣體在1951-2010年間可能貢獻了0.5℃-1.3℃。

溫室氣體是典型的存量污染物,各種溫室氣體的壽命長短不一。其中最主要的、討論最多的CO2,是一種典型的“長尾”(long-tail)壽命氣體,即雖然大部分CO2會在幾十年內被吸收,但仍有部分CO2將會在大氣中存續(xù)數(shù)百年甚至千年之久。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3]指出,CO2由于可以在大氣、海洋和陸地之間通過化學或生物反應相互交換,具有可變的壽命,因此很難精確確定它在大氣中的壽命。因此CO2的壽命由其長尾決定,而傳統(tǒng)的估計都忽視了這一點,從而低估了CO2的壽命[4-5]。自工業(yè)革命以來,化石能源燃燒產(chǎn)生的溫室氣體猛增,CO2無法迅速為碳匯所吸收而大量積累起來,產(chǎn)生溫室效應,進而導致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

CO2的長尾性質構成了歷史排放責任的物理基礎,決定了當前的溫升很大程度上是由歷史上(尤其是工業(yè)革命以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這一科學事實。而歷史上的溫室氣體排放,正如《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所指出的,“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發(fā)達國家……”。這些事實構成了氣候變化歷史排放重要的科學基礎。

1.2歷史排放的衡量方法及其不確定性

當前主要有兩種方法來衡量各國的歷史排放責任。第一種方法是利用氣候模式來研究各國對當前溫升的貢獻——最典型的例如著名的《巴西方案》[6],利用全球地表平均溫升作為氣候變化的代理指標來研究各國對溫升的貢獻。類似的研究例如胡國權等[7]和Wei 等[8]。胡國權等[7]在《巴西方案》的基礎上,利用氣候模式分析了1850-2004年間各國歷史累積排放總量和人均歷史累積排放對全球增溫的貢獻率,結果發(fā)現(xiàn)發(fā)展中國家在這兩個指標上都遠低于發(fā)達國家,但結果受初始年份選擇的影響較大。Wei等[8]利用不同的地球系統(tǒng)模式來研究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歷史排放責任,研究發(fā)現(xiàn)發(fā)達國家對當前(至2005年)全球溫升、海洋表層溫升和海冰減少的貢獻為60-80%,而發(fā)展中國家的貢獻為20-40%。這些研究都得出了類似的結論,而且結論大致與采用統(tǒng)計方法得到的結果相近,即發(fā)達國家的歷史排放是造成當前氣候變化或溫升的人類排放的主要來源。

第二種方法是采用統(tǒng)計的實際排放數(shù)據(jù)來衡量各國的歷史累計排放額。目前最主要的幾個數(shù)據(jù)來源有:美國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溫室氣體排放數(shù)據(jù)庫(WRI CAIT 2.0),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的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數(shù)據(jù)庫,以及國際能源組織(IEA)的《世界能源展望》等報告統(tǒng)計的排放數(shù)據(jù)。國內外許多研究都采用這些數(shù)據(jù)庫中的排放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來計算各國的歷史排放量。本文的計算也是基于這一方法。

這兩種方法各有利弊。氣候模式方法優(yōu)點是可以在未來溫升限制(如2℃)或溫室氣體濃度限制下來分析各國排放對溫升的貢獻;缺點是模式比較復雜,計算過程不夠直觀,結果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統(tǒng)計方法計算簡單,結果更直觀,因此優(yōu)點更為明顯,但也存在一些不確定性,計算結果容易受各種指標選擇的影響。

1.3統(tǒng)計方法及其不確定性

在統(tǒng)計方法下,不確定性來自多個方面,既有自然科學方面的,也有經(jīng)濟政治方面的。

(1)溫室氣體的種類。是否包含除CO2以外的其他溫室氣體?議定書附件A列出了6種最主要的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除了CO2,目前最關注的主要是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

當前幾個主要的統(tǒng)計溫室氣體的數(shù)據(jù)庫,對化石能源燃燒排放的CO2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時間序列比較長,一些發(fā)達國家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追溯至工業(yè)革命前后。但是,其他非CO2溫室氣體數(shù)據(jù)比較難以獲取,時間序列很短(一般只有1990-2010年間數(shù)據(jù)),而且這部分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方法和結果都存在很大的爭議,不確定性很大。

(2)排放的來源。按碳源來分,目前統(tǒng)計的與人類活動有關的排放來源主要有化石能源、工業(yè)過程、農(nóng)業(yè)、廢棄物、土地利用和森林、國際航空和航海。在統(tǒng)計各國歷史排放時,如何確定統(tǒng)計口徑當前爭議較多的是是否應包括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及林業(yè)(LULUCF)排放。

為何一些發(fā)達國家極力希望把農(nóng)業(yè)和林業(yè)涉及的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國家的排放體系之中?主要還是因為這些發(fā)達國家希望通過這一途徑獲得額外的能沖抵議定書中規(guī)定的工業(yè)和能源領域的溫室氣體減排指標,從而無需做太多努力就能完成議定書規(guī)定的減排任務。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發(fā)達國家希望能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排放基準年份(而不是議定書中規(guī)定的1990年),從而最小程度地承擔絕對量減排任務。而發(fā)展中國家則反對這類對量化減排責任“注水”的行為,并圍繞這一議題與發(fā)達國家展開了激烈的國際談判[9]。

(3)歷史排放的起始年份、截止年份和基準年份。截止年份一般選取2050年或2100年。對起始年份和基準年份的爭議很大。

選擇不同的起始年份和基準年份,所得到的各國的歷史排責任大相徑庭。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幾個有代表性的研究,選擇的起始年份各不相同。例如在不同的碳預算方案中,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10]和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胡國權等[7]的研究認為應從工業(yè)革命起(1850年)考慮歷史排放責任;而潘家華和陳迎[11]、丁仲禮等[12]經(jīng)過比較后選擇以1900年作為起始年份,因為全球在1900年以前的排放量很小,而且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也不全。印度碳預算方案[13]則認為應該以1970年作為起始年份,理由是在1972年斯德哥爾摩人類環(huán)境會議和美國科學促進協(xié)會首次提出CO2引起全球變暖問題。德國碳預算方案[14]則更為激進,選擇1990年和2010年作為起始年份,理由是1990年IPCC才出版第一次科學評估報告;而且德國方案傾向于使用2010年作為起始年份。

基準年份在不同的語境下有不同的含義。例如議定書規(guī)定以1990年作為各附件Ⅰ國家減排的基準年,第一承諾期相對于這一基準年份的排放進行減排。而在碳預算方案中,基準年份最重要的作用是用來確定這一年各國人口的大小及其占世界總人口的比重,這也決定了各國所分得的碳預算份額。因此,在碳預算方案中,基準年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參數(shù)。

筆者認為,如果選擇1990年或2010年作為起始年,就幾乎完全抹殺了發(fā)達國家的歷史排放責任,違背了共區(qū)原則。至于未來對歷史排放起始年份和基準年份的選擇,最終將由各締約方的談判和政治博弈來確定。

此外,統(tǒng)計方法下還有其他一些問題,例如排放的單位(是CO2還是CO2當量),統(tǒng)計的政治單元(是否以國家為單元),在統(tǒng)計歷史排放時還可能涉及各國歷史上人口和疆域的變動等等。同樣這些技術細節(jié)問題也可以通過進一步研究和談判加以解決。

根據(jù)世界資源研究所的排放數(shù)據(jù),1900-2010年間,附件Ⅰ國家的歷史排放占全球總排放的71.2%,而其人口只占世界總人口的18.7%,其年人均歷史累積排放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非附件Ⅰ國家的11倍(見表1)!Agarwal等[15]將這形容為發(fā)達國家的“環(huán)境殖民主義”。發(fā)達國家歷史累積排放大大高于發(fā)展中國家,嚴重擠占了發(fā)展中國家歷史和未來應有的排放空間。因此,發(fā)達國家的歷史排放是造成當前的全球變暖最主要的原因,發(fā)達國家就應對全球變暖承擔最主要的責任。

2歷史排放責任的技術進步效應與貼現(xiàn)歷史責任的認定可以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減排義務分擔,二是資金義務分擔,這兩方面都會深刻地影響一國的經(jīng)濟利益。本文在碳預算方案下對發(fā)達國家的歷史排放責任兩方面的經(jīng)濟含義進行研究。

2.1碳預算方案下歷史排放責任的經(jīng)濟含義

碳預算方案的具體思路和方法可見潘家華和陳迎[11]的研究,不再贅述。選擇起始年份為1900年,截止年份為2050年,人口采用2010年(基準年)數(shù)據(jù),1900-2010年采用實際排放數(shù)據(jù)。本文排放數(shù)據(jù)均以當年化石能源排放的CO2為準(下同),只有2010年由于數(shù)據(jù)限制采用WRI CAIT2.0數(shù)據(jù)庫里的“不包含土地變化的總排放(Total CO2 excluding LUCF)”口徑。未來排放空間則采取Meinshausen等[16]的研究,即如果要實現(xiàn)本世紀中葉溫升不超過2℃或溫室氣體濃度不超過450 ppm的目標,那么2000-2050年間允許排放1 440 GtCO2(對應的是50%的可能性溫升不超過2℃)。

同時選取了其他起始年份1850年、1970年和1990年作為對比,計算結果見表2。顯然起始年份越是靠后,那么發(fā)達國家的歷史排放赤字就越小。下文計算均以1900年為準。

至此就可以匡算各國歷史排放責任及其資金含義了。為研究方便,這里仍沿用《京都議定書》最初規(guī)定的附件Ⅰ國家集團。

2.2對歷史排放責任進行貼現(xiàn)對歷史排放進行貼現(xiàn)的理由,總結起來有四個方面:科學上的、法律和倫理上的、技術上的以及經(jīng)濟政治考慮。第一,物理科學屬性。溫室氣體作為存量污染,其壽命具有類似“長尾”衰減的物理特征。第二,法律和倫理的內在要求。發(fā)達國家的人們在過去排放溫室氣體時,可能并不知道這樣做會造成環(huán)境危害,對這樣一種“無知”,也可以構成對歷史排放進行貼現(xiàn)的一個原因。第三,技術進步的溢出效應。由于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技術和知識的溢出效應,使得歷史上單位產(chǎn)出所需的排放要高于當前,發(fā)達國家認為發(fā)展中國家具有后發(fā)優(yōu)勢,并以此作為逃避自身減排責任的借口,因此這也可以作為貼現(xiàn)的理由之一。最后是現(xiàn)實政治和經(jīng)濟方面的考慮?;谏鲜鋈齻€理由,如果嚴格和完全地追究發(fā)達國家的歷史責任,發(fā)達國家將很難接受;因此可以考慮對其歷史責任進行貼現(xiàn),既可以解決歷史排放的科學、法律和倫理以及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可以增加發(fā)達國家的接受度,既合法又合情合理。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就如何對歷史排放責任進行貼現(xiàn)展開初步研究。

2.2.1歷史排放的自然衰減

這里借用“衰減”的含義,而不是真正物理意義上的衰減——因為CO2是通過各種陸-空或海-空化學反應被吸收而不是通過分子的衰變而減少的。為簡單起見,本文采用兩種辦法來計算自然衰減率。第一種方法,假定CO2的平均存續(xù)期為142年,即142年前排放的1 tCO2,到今天完全消耗殆盡。據(jù)此可以推算出CO2的平均年衰減率為1/142=0.7%。第二種方法,簡單地假定CO2在大氣中被吸收掉一半的時間為100年(類似于半衰期的概念),根據(jù)半衰期公式:Nt=N0e-λt,其中λ為衰變率。令N0=1,Nt=1/2,t=100,那么可得年均衰變率0.69%。那么CO2的自然衰減率為年均0.69%。兩種方法得到的結果非常接近。因此,本文中取0.7%作為CO2的自然貼現(xiàn)率,加入到總的貼現(xiàn)率之中。

2.2.2法律和倫理的內在要求

在法律和倫理上,一個人并不能因為不知道行為后果或無知而犯罪就能得到赦免。但如果一個人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實施的過失行為,即構成“無知過失”,那么在量刑時往往會予以減免。發(fā)達國家的歷史排放可能也滿足這樣一種“不知情”,因此也可以構成對其歷史排放責任進行貼現(xiàn)的一個原因。

那么從何時開始人類才意識到溫室氣體效應及其危害?這一問題爭議很大。最早發(fā)出全球變暖警告的聲音可追溯到19世紀,而印度碳預算方案[13]認為應該以1970年前后為準,而德國碳預算方案[14]認為應從1990年算起??傊?,對起點年份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

除了追溯歷史責任的初始年份存在爭議外,在具體計算貼現(xiàn)率時,還面臨著實施上的困難:對于這種由于“無知”而導致的歷史排放,應該給予多大的貼現(xiàn)?這涉及倫理和規(guī)范問題,迄今還沒有文獻專門對此展開研究。

在中國社科院的碳預算方案[11]中,選取的歷史責任起始年份為1900年,正好契合首次發(fā)現(xiàn)溫室效應的瑞典科學家Arrhenius的研究結論:即可將1900年作為是否需要對歷史排放責任進行法律和倫理貼現(xiàn)的分界點。在本文的報告中,由于沿用1900年起始年份,因此并不構成對法律和倫理角度進行貼現(xiàn)的理由。但如果從1970年或1990年的視角來看,那么需要對自1900年以來的歷史排放進行某種法律或倫理貼現(xiàn)。作為一種折衷,本文對法律和倫理貼現(xiàn)取值0.05%。

2.2.3技術進步與溢出效應

隨著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都在向低碳經(jīng)濟轉型,低碳技術預計將以比過去更快的速度發(fā)展。同時由于創(chuàng)新和技術研發(fā),使得能效不斷得以提升。舉例來說,50年前熱電廠發(fā)一度電需要500 g煤,而今天的超超臨界發(fā)電設備只需不到300 g的煤。這意味著以后碳生產(chǎn)率將越來越高,而發(fā)展中國家具有后發(fā)優(yōu)勢,能采用更先進的技術,生產(chǎn)同樣的產(chǎn)品比數(shù)十年前產(chǎn)生的排放要少許多。因此,從技術角度出發(fā),在計算排放時需要考慮技術進步和技術溢出效應,需要對歷史排放進行貼現(xiàn)。

模型中常用自發(fā)能效改進率(Autonomous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s,AEEI)和備用技術(backstop technology)來刻畫外生技術變化。在一般均衡模型(CGE)中,對外生AEEI參數(shù)一般設為0.75%-1%之間[17] 。本文對AEEI賦值0.75%,以反映隨時間推移排放水平的技術差異。

綜上所述,本文所取的總的年均貼現(xiàn)率等于自然、法律和技術三方面的年均貼現(xiàn)率之和,三者分別取值0.7%、0.05%、0.75%,三者之和為1.5%。國際能源組織[18]估計的1973-1990年間的AEEI為2.0%,1990-2005年間為0.8%。本文貼現(xiàn)率取值1.5%/年正好落入這一估值區(qū)間內。

2.3如何對歷史排放責任進行貼現(xiàn)?

如果利用上述貼現(xiàn)率來對發(fā)達國家的歷史排放責任進行貼現(xiàn),那么發(fā)達國家為越早的歷史排放,所承擔的資金責任就越小,因為在復式貼現(xiàn)方法下,貼現(xiàn)的比率將隨時間而迅速下降。

在對歷史資金責任進行貼現(xiàn)時,可以直接對實際CO2的歷史排放水平進行貼現(xiàn),還可以保持實際歷史排放水平不變而直接對碳價進行貼現(xiàn),這兩種計算方法是等價的。作為示意性的研究,本文允許發(fā)達國家在預算期間內對不同年份的碳預算進行自我跨期分配,但是仍需出資購買彌補歷史赤字和滿足未來基本排放需求的兩部分預算。這里不考慮發(fā)達國家未來排放依然超過基本排放標準后的那部分“奢侈”排放需求。

附件Ⅰ國家集團在總預算期間內(1900-2050)的總預算是467 GtCO2(見表3),如果把這部分預算平均分到每一年,那么第一個預算期(1900-2010)的預算為343 GtCO2,第二個預算期(2011-2050)的預算為124 GtCO2。需要指出的是,在允許發(fā)達國家在預算期間內對不同年份的碳預算進行自我跨期分配的前提下,發(fā)達國家集團目前已經(jīng)將第二預算期(2011-2050)的碳預算用完,為了保障第二預算期內發(fā)達國家居民的最低碳排放需求(即人均2.4 tCO2/年水平,見表2),發(fā)達國家必須從發(fā)展中國家購買相應的碳預算(即124 GtCO2),且這部分需求是未來發(fā)生的,因此無需進行貼現(xiàn)。如果仍以20美元/tCO2碳價計,那么這部分碳預算對應的資金額為2.48萬億美元。因此,在考慮發(fā)達國家的資金責任時,必須加上這部分碳預算對應的資金量。

經(jīng)對歷史實際排放進行貼現(xiàn)后,附件Ⅰ國家的歷史排放責任將是原來的62%,歷史排放對應的資金責任僅是原來的19%。即便加上未來排放需求對應的資金量后,附件Ⅰ國家的總的資金責任也僅是貼現(xiàn)前的37.6%。以每噸CO2碳價20美元為例,未貼現(xiàn)前附件Ⅰ國家總的資金責任為10.73萬億美元,平均到2011-2050年每年需支付2 680億美元;而貼現(xiàn)后(以1.5%的年復利進行貼現(xiàn)),總的資金責任減少為4.04萬億美元,平均到2011-2050年每年為1 010億美元(見表4)。

可以看出,貼現(xiàn)方法也大大減輕了附件Ⅰ國家歷史排放對應的資金責任。根據(jù)《哥本哈根協(xié)議》和《坎昆協(xié)議》成立的綠色氣候基金,規(guī)定發(fā)達國家要在2010-2012年間出資300億美元作為快速啟動資金,在2013-2020年期間每年提供1 000億美元的氣候變化基金,以幫助發(fā)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如果采用貼現(xiàn)后的排放責任(包括歷史排放赤字和未來基本排放需求),發(fā)達國家所需承擔的資金責任是2011-2050年平均每年為1 010億美元,非常接近于上述協(xié)議的要求,因此這一方案是比較現(xiàn)實的。

目前各國學者提出了多種資金機制,這些方案或與GDP總量掛鉤,或與排放總量掛鉤,但都只盯住單一因素,因而是片面的,沒有充分的理論依據(jù)。與目前的各種資金機制相比,碳預算方法為這一資金機制建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以及科學的資金來源分配辦法。通過對發(fā)達國家歷史排放責任的貼現(xiàn),使得這一方法更加具有政治可行性。通過這樣的處理,對歷史赤字和盈余所進行的調整將能反映技術進步。結果是使附件Ⅰ國家的歷史排放責任和資金責任都有所減小,而低碳技術則會進一步開發(fā)應用,同時碳預算賬戶方案下的資金機制可以作為未來氣候變化資金一個主要的、穩(wěn)定可靠的來源。3對中國的影響以及中國的戰(zhàn)略

3.1歷史排放不同統(tǒng)計口徑對中國的影響

對世界各國1990-2010年間各種溫室氣體排放情況進行統(tǒng)計的結果表明,中國近20年排放的溫室氣體中,來自化石能源的CO2排放增速較快,而甲烷、氧化亞氮和含氟氣體排放的增速則較慢。因此,如果要在歷史排放責任中考慮非CO2溫室氣體,對中國來說影響并不大。

至于溫室氣體來源是否應該包括來自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森林(LULUCF),從世界資源研究所數(shù)據(jù)庫中LULUCF排放數(shù)據(jù)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來自土地利用變化和森林的溫室氣體排放僅對少數(shù)森林大國有比較大的影響,例如巴西、印尼和一些非洲、南美、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影響并不大,因此也不足以為慮。

此外,中國政府和學術界應積極組織和參與基礎四國專家組活動,加強民間學術交流,參與國際討論,爭取更多國際支持。在學術層面,未來應進一步加強相關研究,提供技術支撐,包括闡釋公平獲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豐富內涵,更新完善數(shù)據(jù)庫和定量分析模型等。總之,中國應聯(lián)合廣大發(fā)展中國家,據(jù)理力爭,提前布局,用好歷史排放責任這一個戰(zhàn)略棋子,維護自身合理利益。

4小結

歷史排放責任是一個涉及倫理、法律、政治、經(jīng)濟多個方面的綜合性問題。本文主要關注的是歷史排放責任如何衡量的問題。首先,分析了歷史排放的科學基礎,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證實發(fā)達國家的歷史排放是導致當前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人類排放活動”中的主要來源。然后分析了衡量歷史排放的兩種不同的核算方法(氣候模式方法和統(tǒng)計核算方法)及其不確定性。

其次,在碳預算方法下研究了歷史排放責任,對各國的減排責任及資金責任進行了分析;并對歷史排放的技術進步“溢出效應”進行貼現(xiàn),分析這一貼現(xiàn)方法對各國尤其是發(fā)達國家減排責任和資金責任的影響。在對歷史排放責任進行貼現(xiàn)時,綜合考慮了科學、法律、技術進步和經(jīng)濟政治因素,最后選取的總的年均貼現(xiàn)率等于1.5%。結果表明,貼現(xiàn)方法顯著地減輕了發(fā)達國家的歷史排放責任和資金責任:經(jīng)對歷史實際排放進行貼現(xiàn)后,附件Ⅰ國家的歷史排放責任將是原來的62%,歷史排放對應的資金責任僅是原來的19%;貼現(xiàn)后發(fā)達國家所需承擔的資金責任是2011-2050年平均每年為1 010億美元,非常接近于綠色氣候基金對發(fā)達國家所要求的出資水平,因此這一方案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最后,本文分析了各種不同的統(tǒng)計口徑對中國的影響,并就如何在碳預算方案和公平獲取可持續(xù)發(fā)展提案下利用技術貼現(xiàn)方法解決歷史排放責任問題,以化被動為主動,獲取更有利的談判地位,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編輯:劉照勝)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Neumayer E. In Defence of Historical Accountability fo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33(2): 185-192.

[2]IPCC. Climate Change 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Working Group I Contribution to the Ipcc 5Th Assessment Report[M]. In Press. 2013.

[3]IPCC. IPCC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07 (AR4)[M].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4]Archer D. Fate of Fossil Fuel of CO2 in Geologic Time[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05, 110: 1-6.

[5]Archer D, Eby M, Brovkin V, et al. Atmospheric Lifetime of Fossil Fuel Carbon Dioxide[J].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2009, 37: 117-134.

[6]UNFCCC. Paper No. 1: Proposed Elements of a Protocol to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f Climate Change[EB/OL]. Bonn: 1997[FCCC/AGBM/1997/Misc.1/Add.3 GE.97]. 1997.

[7]Hu G, Luo Y, Liu H. Contributions of Accumulative Per Capita Emissions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J]. Advance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9,(5): 30-33.

[8]Wei T, Yang S, Moore J C, et al.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World Responsibilities for Historical Climate Change and CO2 Mitig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 109(32): 12911-12915.

[9]呂學都. 德班世界氣候大會成果解讀與中國未來面臨的挑戰(zhàn)[J]. 閱江學刊,2012,(2):38-44. [Lv Xue du.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Outcomes of Durban World Climate Conference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a in the Future[J]. 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2012,(2) : 38-44. ]

[10]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 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理論框架和解決方案[J]. 經(jīng)濟研究,2009,(3):4-13. [Project Team of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ductio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Global Solution[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9,(3): 4-13.]

[11]潘家華,陳迎. 碳預算方案:一個公平、可持續(xù)的國際氣候制度框架[J]. 中國社會科學,2009,(5):83-98. [Pan Jiahua, Chen Ying. The Carbon Budget Scheme: An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for a Fair and Sustainable World Climate Regime[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9, (5): 83-98,206. ]

[12]丁仲禮,段曉男,葛全勝,等. 2050年大氣CO2濃度控制:各國排放權計算[J].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9,39(8):1009-1027. [Ding Zhongli, Duan Xiaonan, Ge Quansheng, et al. Control of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by 2050: An Allocation on the Emission Rights of Different Countries[J]. Sci China Ser D-Earth Sci, 2009, 39(8): 1009-1027.]

[13]Kanitkar T,Jayaraman T,DSouza M,等. 全球碳預算、排放軌跡和減緩行動中的責任共擔[M]//潘家華,張瑩. 碳預算:公平、可持續(xù)的國際氣候制度構架,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248-277. [Kanitkar T, Jayaraman T, DSouza M, et al. Meeting Equity in a Finite Carbon World: Global Carbon Budgets and Burden Sharing in Mitigation Actions in Global Carbon Budgets and Equity in Climate Change[M]//Pan Jiahua, Zhang Ying. Budgeting Carbon for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1: 248-277.]

[14]WBGU. 解決氣候困境:碳預算方法[M]//潘家華,張瑩. 碳預算:公平、可持續(xù)的國際氣候制度構架,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178-247. [WBGU. Solving the Climate Dilemma: The Budget Approach[M]// Pan Jiahua, Zhang Ying. Budgeting Carbon for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1: 178-247.]

[15]Agarwal A, Narain S. Global Warming in an Unequal World: A Case of Environmental Colonialism[R]. New Delhi: Centre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1991.

[16]Meinshausen M, Meinshausen N, Hare W, et 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Targets for Limiting Global Warming to 2 °C[J]. Nature, 2009, 458: 1158-1162.

[17]王克,王燦,陳吉寧. 技術變化模擬及其在氣候政策模型中的應用[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8,18(3):31-37. [Wang Ke, Wang Can, Chen Jining. The Simulation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Climate Policy Model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3): 31-37.]

[18]IEA. Worldwide Trends in Energy Use and Efficiency[R]. Paris: OECD, 2008.

[19]Den Elzen M,F(xiàn)uglestvedt J,Hhne N,et al.Analysing Countries Contribution to Climate Change:Scientific and Policyrelated Choic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5,8(6):614-636.

[20]Den Elzen M G J,Olivier J G J,Hhne N,et al.Countries Contribution to Climate Change:Effect of Accounting for All Greenhouse Gases,Recent Trends,Basic Need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Climate Change,2013,121(2):397-412.

[21]Friman M,Linner B. Technology Obscuring Equity: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in UNFCCC Negotiations[J].Climate Policy,2008,(8):339-354.

[14]WBGU. 解決氣候困境:碳預算方法[M]//潘家華,張瑩. 碳預算:公平、可持續(xù)的國際氣候制度構架,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178-247. [WBGU. Solving the Climate Dilemma: The Budget Approach[M]// Pan Jiahua, Zhang Ying. Budgeting Carbon for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1: 178-247.]

[15]Agarwal A, Narain S. Global Warming in an Unequal World: A Case of Environmental Colonialism[R]. New Delhi: Centre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1991.

[16]Meinshausen M, Meinshausen N, Hare W, et 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Targets for Limiting Global Warming to 2 °C[J]. Nature, 2009, 458: 1158-1162.

[17]王克,王燦,陳吉寧. 技術變化模擬及其在氣候政策模型中的應用[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8,18(3):31-37. [Wang Ke, Wang Can, Chen Jining. The Simulation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Climate Policy Model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3): 31-37.]

[18]IEA. Worldwide Trends in Energy Use and Efficiency[R]. Paris: OECD, 2008.

[19]Den Elzen M,F(xiàn)uglestvedt J,Hhne N,et al.Analysing Countries Contribution to Climate Change:Scientific and Policyrelated Choic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5,8(6):614-636.

[20]Den Elzen M G J,Olivier J G J,Hhne N,et al.Countries Contribution to Climate Change:Effect of Accounting for All Greenhouse Gases,Recent Trends,Basic Need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Climate Change,2013,121(2):397-412.

[21]Friman M,Linner B. Technology Obscuring Equity: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in UNFCCC Negotiations[J].Climate Policy,2008,(8):339-354.

[14]WBGU. 解決氣候困境:碳預算方法[M]//潘家華,張瑩. 碳預算:公平、可持續(xù)的國際氣候制度構架,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178-247. [WBGU. Solving the Climate Dilemma: The Budget Approach[M]// Pan Jiahua, Zhang Ying. Budgeting Carbon for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2011: 178-247.]

[15]Agarwal A, Narain S. Global Warming in an Unequal World: A Case of Environmental Colonialism[R]. New Delhi: Centre for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1991.

[16]Meinshausen M, Meinshausen N, Hare W, et 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Targets for Limiting Global Warming to 2 °C[J]. Nature, 2009, 458: 1158-1162.

[17]王克,王燦,陳吉寧. 技術變化模擬及其在氣候政策模型中的應用[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8,18(3):31-37. [Wang Ke, Wang Can, Chen Jining. The Simulation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Climate Policy Model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8,18(3): 31-37.]

[18]IEA. Worldwide Trends in Energy Use and Efficiency[R]. Paris: OECD, 2008.

[19]Den Elzen M,F(xiàn)uglestvedt J,Hhne N,et al.Analysing Countries Contribution to Climate Change:Scientific and Policyrelated Choic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05,8(6):614-636.

[20]Den Elzen M G J,Olivier J G J,Hhne N,et al.Countries Contribution to Climate Change:Effect of Accounting for All Greenhouse Gases,Recent Trends,Basic Needs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J].Climate Change,2013,121(2):397-412.

[21]Friman M,Linner B. Technology Obscuring Equity:Historical Responsibility in UNFCCC Negotiations[J].Climate Policy,2008,(8):339-354.

猜你喜歡
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的披露要求與趨同分析
潮細胞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educ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教育和氣候變化之間有何聯(lián)系
年輕人最擔憂氣候變化
“停戰(zhàn)”
氣候變化成為澳年輕人最重視問題
2007:綠色企業(yè)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氣污染
谷歌數(shù)據(jù)顯示:美國人不懂氣候變化
泰安市| 博客| 贵定县| 尖扎县| 都江堰市| 石景山区| 利川市| 花莲县| 枣阳市| 库车县| 淳安县| 吉首市| 保康县| 万州区| 广西| 黄浦区| 滕州市| 东源县| 赞皇县| 鞍山市| 汽车| 营山县| 华宁县| 简阳市| 双峰县| 望都县| 洛浦县| 武鸣县| 安庆市| 都兰县| 扶沟县| 谷城县| 河北区| 博爱县| 波密县| 休宁县| 黄冈市| 故城县| 清河县| 游戏| 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