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旭平
硅具有相對工作電壓低、儲量豐富、理論比容量高等優(yōu)點,而納米結(jié)構(gòu)硅是高性能鋰離子電池的理想陽極材料。然而納米硅材料的規(guī)?;铣珊驮诟哐b載量極板上保持良好的循環(huán)穩(wěn)定性方面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近日,美國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聯(lián)合加州大學的科研人員開發(fā)出了一種中孔硅海綿(MSS),可用作鋰離子電池的陽極,比容量達750 mAh/g,所制成的鋰離子電池樣品經(jīng)1 000次充放電循環(huán)后,容量仍保持了初始總?cè)萘康?0%。用這種MSS制作的鋰離子電池所存儲的能量至少是傳統(tǒng)智能電話或筆記本電腦電池所存儲能量的2倍。雖然制作納米硅材料的技術(shù)很多,但是這些技術(shù)在規(guī)?;a(chǎn)方面都前途未卜,而PNNL的這種技術(shù)突破可很快變成現(xiàn)實。
目前,鋰離子電池(LIB)基本上都是由石墨烯電極、電解質(zhì)(通常是鋰鹽)和金屬氧化物電極(通常是含有鋰的氧化物)組成。當給LIB充電時,石墨烯電極(陽極)會吸收鋰離子;放電時,化學反應會使離子離開石墨烯,并進入金屬氧化物(陰極),產(chǎn)生電流。限制電池容量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是有多少離子能進入陽極,而對于石墨烯來說,進入到陽極的離子并不是很多,所以限制了用其制作的鋰離子電池的容量。
由于鋰離子電池的化學體系限制了它所能儲存的能量。那么,為了提高電池的能量儲存能力,科研人員一直在尋找新的材料,如硅材料。采用了硅電極的鋰離子電池能量存儲能力比石墨烯電極提高了30%。使用石墨烯作陽極時,6個碳原子可與一個鋰離子結(jié)合;而使用硅材料后,一個硅原子就能與4個鋰離子結(jié)合。精確的數(shù)學公式是比較復雜的(硅原子比碳原子大很多),但是最終,硅陽極在理論上存儲的能量超過石墨烯的10倍。實際上,由于還要考慮化學體系電池存在的其他問題,硅陽極鋰離子電池實際存儲的能量是石墨烯陽極鋰離子電池的2倍或3倍。
科研人員很早就知曉硅有優(yōu)良的儲能能力,但問題是硅雖然能吸收很多的離子,它的體積也會膨脹到原來的3倍,會在材料內(nèi)部產(chǎn)生壓力,導致硅材料碎裂。由于鋰離子電池本身存在發(fā)生爆炸的危險,所以它并不能采用一種體積會發(fā)生劇烈變化的材料。許多科學家曾嘗試開發(fā)納米尺寸的電池材料,因為更小尺寸的硅材料會給其膨脹提供更大的空間,但是這些努力都不能進行規(guī)?;a(chǎn)。
現(xiàn)在,美國PNNL的科研人員開發(fā)出的MSS為硅的體積膨脹預留出了空間,所以在膨脹后硅就不會碎裂。PNNL的秘訣在于開發(fā)了MSS。PNNL的科研人員所開發(fā)的硅電極,體積僅膨脹30%,而不是300%,這對于商業(yè)LIB來說是非常可行的。以前,曾有科學家在硅電極表面腐蝕微孔,但未能在整個材料上腐蝕成功。因此,PNNL的科研人員向加州大學的化學家Michael Sailor尋求幫助,Michael Sailor的研究領(lǐng)域包括使用多孔硅檢測污染物和給藥。PNNL的科學家使用Michael Sailor的方法制作了多孔硅:通過化學浴在硅薄片上蝕刻微孔,然后包裹上一層薄的導電碳層制作電極。
圖1 MSS模型結(jié)構(gòu)和嵌鋰之后,其結(jié)構(gòu)改變的理論預估
圖2 MSS的結(jié)構(gòu)
接著,科研小組和能源部PNNL的環(huán)境分子科學實驗室材料化學家Chongmin Wang合作。Chongmin Wang專注于使用原位透射式電子顯微鏡的研究。他使用顯微鏡跟蹤記錄微型電池的特寫視頻,使科研人員能夠更好地理解電池工作時所經(jīng)歷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通過顯微鏡,科研小組觀察到了他們研發(fā)的海綿狀、碳包覆的硅電極在充放電過程中經(jīng)歷的物理和化學變化。
原位投射電子顯微鏡(TEM)顯示在充放電過程中,硅壁體積的變化主要容納在MSS內(nèi)部的孔中。而且,微粒在經(jīng)過1 000次充放電循環(huán)后不會被粉碎。因為有這種獨特的結(jié)構(gòu),所以MSS陽極(基于整個電極,包括粘合劑和導電碳)的比容量可達750 mAh/g,1 000次循環(huán)后,容量保持率超過80%。采用鋰粉預嵌鋰,首次可逆容量損失可降至大約5%。在約1.5 mAh/cm2下,經(jīng)300次循環(huán)后,容量保持率約為92%。而且,在厚電極3和4 mAh/cm2下經(jīng)70次循環(huán),容量保持率大于96%。這說明即使在深度嵌鋰和大量裝載的條件下,大塊硅陽極依然能獲得穩(wěn)定的性能,這正是實際應用所需要的性能。
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員采用電化學腐蝕法合成了MSS,孔徑>20 mm,用其作鋰離子電池陽極顯示出了優(yōu)良的性能。該MSS是高度孔狀結(jié)構(gòu),薄的晶體硅壁周圍被孔徑高達50 nm的大孔包圍。具體指標過程為:
在48%氫氟酸(HF)和乙醇電解質(zhì)(3∶1,體積比)中加載358 s恒電流密度225 mA/cm2,采用電化學腐蝕硼摻雜、<100>定向單晶硅晶片(<1 mΩ·cm)制備MSS樣品。之后,在HF/乙醇電解質(zhì)(1∶30,體積比)中,通過加載10 mA/cm2750 s,從晶體硅基底上剝離一層獨立的MSS膜。用乙醇將剝離的MSS膜清洗若干次,在乙醇中,用超聲波將清洗后的MSS膜打碎,形成約40 mm的微粒,干燥之后待用。
采用真空化學氣相沉積系統(tǒng)在MSS微粒上沉積碳。將MSS樣品裝載到管式爐中,在室溫下將樣品抽空到≤1 mTorr。然后在10℃/min的速率下將管式爐加熱到600℃,并在600℃下,引入前驅(qū)體氣體(氬氣∶乙炔=9∶1)。將爐溫提高到690℃,并在此溫度下保持30 min。在沉積碳之后將爐溫在純氬氣下冷卻至室溫。
目前,PNNL的研究人員正嘗試制作更大的樣品電池來給智能電話充電。另外,科研人員還需要簡化電極的生產(chǎn)步驟,這樣才有利于其商業(yè)化。
圖3 MSS微粒嵌鋰過程的原位TEM觀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