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升超
(鄒城市第六中學 山東 鄒城 2735 00 )
在課堂上經(jīng)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提出問題后對學生過于放任,課堂的開放程度很大,但是用心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熱鬧形式下掩蓋的多是盲目的探究活動,學生沒有明確的探究思路和有效的探究方法,從而導致探究過程失去意義.因此,筆者覺得有效的探究活動,離不開教師的巧妙引領.下面以幾個實例具體談談這個問題.
“思維自疑問和好奇開始”.“疑”是深入研究知識的起點,在探究教學開始階段,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鋪設懸念,使學生處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tài),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fā)其探究興趣,同時也能夠誘發(fā)學生思考,發(fā)現(xiàn)并提出所探究的問題,確定探究方向.
如在“光的反射”這節(jié)課的一開始,教師將一面大小約為30 c m×40 c m的平面鏡(用鐵架臺固定),傾斜放置在講桌上,讓學生用激光筆從不同角度照射平面鏡,天花板上立刻出現(xiàn)了很多個晃動的光點,恰似“繁星點點”,學生頓時興趣盎然.然后,讓幾個學生嘗試在天花板上找哪個光點是自己照的,以此引導學生思考光的傳播路徑和方向,讓學生在“好玩”中隱隱意識到,光在反射時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從而,促使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并提出有關光的反射現(xiàn)象的問題.真可謂一箭雙雕,融知識與趣味于一體.
在探究學習的某些環(huán)節(jié)中,學生由于體驗、認識方面的不足,往往找不到思考問題的突破口,不知道如何下手.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能及時、巧妙地給學生鋪路搭橋,給與提示和引導,就可以促進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
例如,在“探究光的直線傳播”過程中,對怎樣才能顯示光路,學生非常迷茫,如果放任學生自主探究,效果可想而知.為了幫助學生尋找顯示光路的方法,筆者啟發(fā)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有誰看到過光的傳播路徑?什么情況下能夠看到?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想到生活中一些能夠看到光路的實例.有的學生說,在黑夜看到過光的傳播路徑.有的學生說,下雪天、有霧時看到過光的傳播路徑.還有的學生說,塵土飛揚的地方也看到過光的傳播路徑等.在此基礎上,再啟發(fā)學生思考:今天要做的“探究光的直線傳播”實驗你打算用哪些方法顯示光路呢?這樣,學生就很順利地想到諸如人造“煙”、“霧”或“拉上遮光窗簾”等方法.為進一步的實驗探究活動起到了鋪路搭橋的作用.
學生探究過程中,在一些問題的關鍵點上遇到認知和理解障礙時,思考不完整,達不到深度,就需要教師“煽風點火”,通過啟發(fā)性問題,揭露學生原有認識的矛盾,把學生引入更深層次的思考,使其在有疑惑的地方茅塞頓開,有利于探究活動的進展.
例如,在“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初步的探究體驗活動,已經(jīng)能夠認識到,物體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體排開液體(水)的“多少”有關.但是,很多學生對于在接下來的實驗中,為什么要比較“浮力”和“排開液體(水)的重力”的關系,感到模糊不清.在實際教學中,筆者通過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遞進式思考:
(1)我們能夠用哪些物理量來描述(或表示)物體“排開液體(水)的多少呢”?(大多數(shù)學生都可以想到用“體積、質量、重力”等物理量表示)
(2)既然實驗的目的是尋找“浮力”和“排開液體(水)的多少”的關系,那么,在實驗中需要測量物體所排開液體(水)的哪個物理量更合適呢?
學生經(jīng)過對以上兩個問題的思考,對“為何測量排開的液體(水)的重力”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在探究過程中,特別是設計實驗的過程中有很多難點不好突破,有些問題即使在教師的指導點拔下好像解決了,而實際情況是,學生對此仍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靠機械記憶.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在探究過程中,恰當?shù)乩脤W生不完整、不成熟的探究方案,引發(fā)學生思考和討論,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突破探究難點.
例如,在“探究電流跟電阻的關系”過程中,如何“保持電壓不變”對學生來說是個難點.很多學生設計的電路圖如圖1所示,沒有滑動變阻器.
圖1
圖2
主觀認為只要保持電池個數(shù)不變,就可以保持電壓不變.當學生展示出設計的電路圖后,筆者引導學生跟課本上提供的電路圖(圖2)(電路中有滑動變阻器的)進行對比,啟發(fā)學生思考:課本上設計的電路與你設計的電路有什么區(qū)別?如果實驗時按你設計的電路去做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經(jīng)過思考和討論后,學生帶著以上問題按照自己和課本上的電路分別進行實驗,重點體會上述問題.學生在接下來的實驗探究活動中發(fā)現(xiàn),在沒有滑動變阻器的電路中,當更換較大阻值的定值電阻后,電壓表的示數(shù)會增大,很難再將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調到跟上一次實驗的一樣;而電路中有滑動變阻器時,在更換定值電阻后就可以通過調節(jié)滑動變阻器很方便地調節(jié)定值電阻兩端的電壓.通過兩個實驗方案的對比,學生加深了對滑動變阻器作用的認識,探究難題迎刃而解.
在探究活動中,當學生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時,常常會出現(xiàn)頭緒多,主次不分的現(xiàn)象.如果教師能夠做到“四兩撥千斤”,抓住問題的要害和實質進行點撥,引導學生確定探究要點,既能夠簡化探究過程,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
例如,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時,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生活體驗,提出了多種猜想:
(1)物體的質量;
(2)物體的重力;
(3)物體對接觸面的壓力;
(4)接觸面的材料;
(5)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
(6)接觸面的形狀;
(7)接觸面積大?。?/p>
針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可能因素,筆者提出以下問題:
(1)物體在豎直墻面上滑動時,物體的質量、重力是否會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2)接觸面的材料不同是否會影響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
(3)接觸面的形狀是否會影響接觸面積大小?
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思考,學生最終把影響滑動摩擦力的7個因素整合成3個,即壓力的大小、接觸面粗糙程度和接觸面積.實現(xiàn)了去偽存真,簡化探究要素的目的.
總之,有效的課堂探究活動需要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同時也離不開教師恰到好處的引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