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530008)
自柳宗悅先生首創(chuàng)“民藝”一詞到提出“民藝”的理論以及開創(chuàng)“民藝”事業(yè)之后,“民藝”便漸漸地進入到公眾的視野,不僅是學術(shù)界,在設計界以及普通民眾之中也燃起了一股對于“民眾工藝”(在中國更習慣于稱作“民間工藝”)的熱情。當然,“民藝”發(fā)展為今日般面貌,柳宗悅先生可謂是名符其實的“第一功臣”。
柳宗悅(1889-1961),日本民藝運動的倡導者和民藝美學的實踐者,畢生致力于民藝學的研究,并因其在此領域的突出貢獻而被譽為“民藝之父”。柳宗悅先生早年研究哲學宗教與東方美學,因此,在其大量的民藝著作之中,幾乎看不到工藝器物從產(chǎn)生、制作到買賣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具象過程,代之的是工藝之“道”,即透過“器”之表來揭露蘊藏在“器”之內(nèi)的宗教與哲學意味,相關代表作有《工藝之道》、《工藝文化》、《民藝論》、《美之法門》等。
《工藝之道》一書作為日本工藝理論的開山之作,是一本探討工藝美學的論文合輯。文如其題,“道”有“真理”“方法”“本源”“信仰”等意,作者通過闡述何謂工藝之美、何謂正宗的工藝、人們對工藝的誤解以及工藝的未來發(fā)展軌跡等論題,并以此構(gòu)建隱藏在工藝之后的真理意識。就像作者在書中所言:“我想以工藝為媒介……去探索最終的真理……在闡述工藝的故事的同時,我也在記錄著對‘信’之世界的追求之心路”1p4、“多數(shù)人對宗教法則的認識,是從宗教本身出發(fā)的,人們從未想過到工藝之中去尋求宗教與工藝之間的緣分?!?p5然而,身為工藝理論先驅(qū)的柳宗悅先生也坦承“工藝的問題還是一塊尚未開發(fā)的處女地。與某些已有積累的美術(shù)理論相比較,還是相當幼稚的。本書對于工藝的意義的深刻的睿智和正確的認識尚未論及,基本上只是一些片段,即就是整理之后也不能成其體系,但卻不失為某種內(nèi)在的意義?!?p3——的確,讀者們不必苛求此書給予某種體系性的宏觀理論知識,但是,通過閱讀此書,筆者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日常生活,并嘗試著透過柳宗悅先生的視角來還原工藝之真實面貌,這也將會是每一個閱讀過此書的讀者最大的收獲。
前文已提到《工藝之道》是一本論文集錄,收錄的文章是由作者于昭和二年(1927)到三年(1928)分9次以“工藝之道”為題的連載論文。在編輯成書之時雖已對書中的內(nèi)容和次序做過修正,以使每一篇論文的主旨有所不同,但是,作者要表達和闡明的概念卻自始至終貫穿與每一篇論文之中,雖多有重復,卻更能以此洞悉作者的研究目的和理念基礎。
作者認為“工藝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方稱‘民藝’(民眾的工藝),另一方叫‘美藝’(美術(shù)的工藝)。一個是因大量生產(chǎn)而價廉的日常用品;另一個則是制作較少而價高的裝飾品。前者為無心之作,后者為有意而作?!?p191在這兩大分類之下,又有進一步的細分,毫無疑問,作者認為“民藝”比“美藝”擁有更為豐富的美,是最能體現(xiàn)工藝之美的意義的。
此書有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努力改變?nèi)藗兂缟忻佬g(shù)而輕視工藝的傾向,并對被忽視的日常器具進行辯護(即“復興工藝”)。我們不了解在當時的日本社會文化和生活環(huán)境之中工藝置何地位,至少中國的歷代文人士子都是重繪畫輕工藝的,時至今日,“工藝”還被行政劃歸于“美術(shù)”之下,幾乎每一本介紹中國美術(shù)的書籍,“繪畫”都是重中之重的部分,而“工藝”常常被忽視,有的也只是圖錄性質(zhì)的介紹文字,亦無理論可言;究其緣由,筆者認為這與我國歷代森嚴的等級觀念密切相關。
工藝因生產(chǎn)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手工藝和機械工藝,手工藝又可細分為以取悅王侯貴族為目的的貴族工藝、純粹表現(xiàn)個人美感的個人工藝以及日常生活用具中純樸自然的民眾工藝三種類型?!皺C械工藝”又被定為“資本主義工藝”,是一種以盈利為第一目的的器具,“健實”“美麗”“品質(zhì)”都是次要的。作者坦言機械本身無好壞,而“機械主義”卻隱藏了許多的弊端,其最大的惡端即是——它使得人類淪為機械的奴隸;手工藝原始于民眾自作自用,而后才成為商品,手工制作體現(xiàn)的是一種創(chuàng)造之美、合作之美、社會之美以及自然之美。手與機器的根本區(qū)別在于,手總是與心相連,而機器則是無心的。給予勞動的快樂,使人遵守道德,這才是賦予物品美之性質(zhì)的因素。所以,手工藝作業(yè)也可以說成是心之作業(yè)。有比手更神秘的機器存在嗎?
自人類進入資本主義制度以后,越來越多的機械代替手工占領市場,接著“民藝”也被逼加入競爭,如此惡性循環(huán),庸俗低劣的工藝充斥了整個社會。因此,在文中作者反復強調(diào)扼殺了民藝之美的是資本主義,也只有人從“機械的仆人”的地位中解放為機械的主人之時,手工才能獲得勝利,“美”才會回歸。
在本書開篇,作者就論及了個性之美產(chǎn)生的源頭,即文藝復興時期——一個個人主義勃興的時代,也是從那時起,美術(shù)被提高而工藝被降低。文中的“個性之美”與“大眾之美”跟上述“美藝”與“民藝”之概念遙相呼應。
個性之美與大眾之美同為“美”之一種,兩者間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大眾之美以“自然”為中心、“用”即為美;個性之美則以“人”為中心、將“美”視為第一原則。個人主義最大的特點是永不滿足、自由、排他性,大眾之美則表現(xiàn)為對于無心的自然之皈依,它集結(jié)并升華了眾生之“愛”。
柳宗悅的工藝美學思想是以美的本質(zhì)及其價值為載體,以探求美的根本為目的的理論,而究其來源則是源于宗教。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的“信”“善”“救助”“禪意”“有我”“無我”“我空”“無念”等宗教理念,文中也大量的引用了宗經(jīng)、圣賢典籍,如《顯宗記》《四十二章經(jīng)》《圣經(jīng)》《論語》《莊子》等。作者從“文盲工匠”的身上看到了“平和與虔誠之心”,他們對于“自然”的皈依和對傳統(tǒng)的堅守創(chuàng)造了無限的美?!爸?,聊勝于無知”;“美不屬于知,亦不屬于不知,只有無念的境界才是其故鄉(xiāng)”;“知識的最終任務,就是讓人明確知道,所有的知識在自然的面前是愚蠢的”;“心靈的法則以為信與美是一體的”1p109-110;“勞心固然能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無心的作用更為令人吃驚。與其去了解自然,還不如相信自然,這樣更能深刻地理解自然”1p214。真正的手藝者心中想著的不是我想要表達什么,而是這個世界需要我去做什么。這不禁讓筆者想起前段時間看過的紀錄片《讓世界看見:朱哲琴民族手工藝尋訪之旅》,其中有一個名為“為信仰而生”分集片,內(nèi)容是記錄了探訪西藏的佛龕工藝、敬神用制香工藝以及抄寫經(jīng)書的造紙工藝,在這里,手工藝人們懷揣虔誠與敬畏之心,成功的詮釋了“信”與“美”之統(tǒng)一。本書名為“工藝之道”,實則在多維層次上折射了一種無念內(nèi)省、虔誠平和、自然含蓄的文化之道、信仰之道、以及處世之道,具有很強烈的東方美學之品質(zhì)。
除了上述提到的幾對概念之外,本書還論及了“工藝之美”“工藝法則”“民意復興”“個人作家”“被誤解的工藝”以及“未來的工藝”等概念,通過此書中對于以上核心概念的梳理,不僅有助于改觀大家對于工藝的偏見,而且大大拓寬了我們的藝術(shù)理論體系。不得不承認,剛開始閱讀這本書之時,筆者并不太能理解作者的許多觀點,甚至是持懷疑和不認同的態(tài)度,總結(jié)下來主要障礙有以下兩點:
第一,我國的學科劃分將工藝置于美術(shù)之下,大部分人從小接受的就是重“美術(shù)”(繪畫)的教育,在此書中,作者多次表達以個性和自由為特征的美術(shù)作品之美為制度和社會的“變態(tài)現(xiàn)象”1p100。
第二,柳宗元先生成長的時代手藝制作還很普遍,其親眼目睹了機械對手工的侵襲,而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每天與機械科技為伴,雖然偶爾也會因為厭棄了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而向往慢節(jié)奏的、有溫度、飽含人情冷暖的手工制品,但是,這個時代的人似乎早已適應了機械下的生活。作者多次提到機械與資本主義之“惡”,如“機械不會帶來任何的幸福,而手工藝的缺失才是真正的不幸”1p96等,這些都是生活于機械時代的當代年輕人所不能理解的。
最后,有必要補充的是,柳宗悅大學及之后發(fā)表了許多關于西方現(xiàn)代藝術(shù)的論文和言論,其中明確的展示了他的“個人”、“自我”等現(xiàn)代主義意識傾向。正因為柳宗悅對于西方現(xiàn)代藝術(shù)的狂熱學習,使得他能夠充分吸納了西方最新的藝術(shù)形態(tài)的同時發(fā)現(xiàn)了西方藝術(shù)的片面性,從而為構(gòu)建具有東方特質(zhì)的民藝學理論體系提供了可能性。了解到這一點,能夠讓讀者更加全面的認識柳宗悅,而不至于認為他是一個只會頑固守舊的保守主義者。
注釋:
1.柳宗悅.工藝之道[M].徐藝乙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