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 原
[浙江樹人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杭州 310015]
譯“境”勝于譯義
——以林語堂《武則天傳》中的文化外譯為例
⊙單 原
[浙江樹人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 杭州 310015]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作為“中西文化的使者”,林語堂憑借其深厚的中西語言功底和對中西文化的通曉,將中國文化譯介到西方社會,促進了西方社會對中國文化的認(rèn)識和接受。在異質(zhì)文化融合視域下,本文以《武則天傳》為個案,從譯本選擇、書名以及文化負(fù)載詞等方面分析研究了林語堂在其英文著譯作品中所運用翻譯策略的當(dāng)代價值,對當(dāng)今中國文化外譯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林語堂 《武則天傳》 語境 文化負(fù)載詞 中國文化外譯
作為中國文化外譯的先行者,林語堂先生的作品大部分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guān),但又不僅僅局限于翻譯,而是寫作、編譯、翻譯相結(jié)合,拓展了西方讀者接觸和了解中華文化的空間:林先生創(chuàng)作的小說《京華煙云》《風(fēng)聲鶴唳》《朱門》等享譽全球;《英譯重編傳奇小說》是編譯中的代表作;《浮生六記》的譯本堪稱中國文化外譯的典范。而《武則天傳》則介于寫作和編譯之間,史實基于《舊唐書》和《新唐書》,敘事形式以唐高宗皇子章懷太子、李賢之子李守義劫后余生的回憶為主,記述了李氏王朝所經(jīng)歷的一段血雨腥風(fēng)的歷史軌跡。與這段歷史相聯(lián)系的有諸多典故,如“請君入甕“”牝雞司晨”,還有章懷太子的《黃臺瓜辭》、駱賓王的《討武》等名篇傳世。林語堂先生是如何成功地將這些滿載文化因子的“異質(zhì)元素”轉(zhuǎn)換為飽含智慧、充滿情感的英文,為西方讀者所接納、認(rèn)同,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但受到他國讀者時間、空間以及觀念差異等因素的影響,并非所有的都適合外譯。林語堂先生僅作兩部傳記,一是《蘇東坡傳》,另一部即是《武則天傳》,其文從 1944 年西安之行引發(fā)動筆之念到 1956 年一稿初成,歷經(jīng)十余載,顯然是珍而重之、深思熟慮之作。
在《英譯重編傳奇小說》的引言(Introduction)中,林語堂先生提出了中國文化外譯之源語言譯本的選擇標(biāo)準(zhǔn)主要有三點:或能洞察人性(a particular insight into human character has been gained)、或能增長見識(his knowledge of life has been deepened)、 或 能 激 發(fā) 同 情 博 愛 之 情 (pity,love,or sympathy for a human being has been awakened),即便是適合的譯本,若遇特殊的語言、習(xí)俗、慣例,譯者需要增加必要的解釋;更重要的是為賦予譯文現(xiàn)代小說敘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節(jié)奏和技法而進行適當(dāng)?shù)母膶憽?/p>
《武則天傳》的選材恰能符合這幾條標(biāo)準(zhǔn),故經(jīng)篩選脫穎而出。其一,它所敘述的是唐代一段政壇風(fēng)云變幻詭譎、酷吏與諍臣角力、無數(shù)人的命運隨之跌宕起伏時代的歷史,扣人心弦的故事信手即拈。武則天這個人物將貪婪狂熱的權(quán)力追逐與高明深沉的政治智慧融為一體,在西方歷史上幾乎找不出一個能與其相提并論的女性。而林先生更著重的是對于極權(quán)統(tǒng)治與人類命運的思考,借由李守義之口以第一人稱表達(dá)出來:“今生只是為來生作的準(zhǔn)備。人性會在來生改變嗎?我堅信不會?!保═he present life is only a preparation for the next.Does one’s character change in the next life?I am sure it does not)其二,中國唐代的政治體制與中國古代女性地位等“異質(zhì)元素”隨著情節(jié)的展開向西方讀者點滴滲透,讓西方讀者輕松愉悅地了解東方文化;其三,林語堂先生根據(jù)新舊唐書的記載,結(jié)合西方的統(tǒng)計學(xué)方法,專門用單獨幾頁列出了血腥的權(quán)力斗爭中受害者的清單,再加上李守義以第一人稱對父兄以及自己經(jīng)歷的回憶,慘劇一幕幕如在眼前 (I saw one of my own two brothers whipped to death,his face mangled.How I survived I do not know),令讀者悲愴嗟嘆如鯁在喉;而后半部分以狄仁杰為首的“正直能臣”憑借除惡扶正的勇氣與智慧,終于取得勝利,又令讀者歡欣鼓舞,從情感和道義上獲得了西方讀者的共鳴。
若是以頭銜來指這位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女人,“empress”或者“queen”都是可供選擇的譯法。事實上,這兩種稱呼在正文中都曾使用過:序言中林先生講本書的寫作由來即是參觀了武則天父親的陵墓”(the ruins of the tomb of Empress Wu’s father),“早 已 完 全 被當(dāng) 地 人 拋棄 、遺 忘 ,任 憑 時 間蹂 躪 ,成 為 一 片 寂 靜 廣 袤 的 荒 漠”(Completely abandoned and ignored by the local people and subject to the ravages of time,presenting the appearance of adesert,silent and immense)。Queen 在正文中也多次出現(xiàn),但為什么這兩種譯法都被棄而不用?
線索同樣早已被林先生隱藏在序文中。例如Empress,“她曾經(jīng)是一位皇后,若是她的欲望止于皇后之位,那便省去很多風(fēng)波”(Empress Wu--for she was an empress,and if she would be contented with being an empress,there would be no trouble at all)。由此可見,書名中對于武則天的指代稱呼,若只能適用于某一個階段,則不能列為上佳之選。從書中后面的章節(jié)來看,武則天統(tǒng)治了公元 7 世紀(jì)中國的后半葉,改李唐王朝為大周朝,為權(quán)力甚至不惜以自己的兒孫骨肉作代價 ,所 以“empress”的 稱 呼 確 實 太 為 局 限 ;而 若 用“queen”,不足之處相類。在序言中林先生特別提到,“過去的十年,我一直在回顧、重新評判這位歷史人物的所作所為。她給我?guī)淼氖强謶趾蛻蛑o交替,而我無法在西方歷史中找到任何一位女皇與其相提并論”(In the course of the last ten years,I have had occasion to review and re-evaluate the doings of this historic queen.They always frighten and amuse me by turns.I cannot find any parallels among the queens of western history)。
最終林先生選中的是“l(fā)ady”一詞,在英文中可作為貴族女性的稱呼,更為重要的是,自然而然能讓讀者聯(lián)想到莎士比亞名著中的麥克白夫人(Lady Macbeth)——一個為權(quán)力而雙手沾滿鮮血的女人,她的果斷狠辣令男人汗顏,這樣的性格與武則天有很多相像之處。林先生這樣選擇書名可謂用心良苦,棄“表”從“里”,直入人性。
此外,林先生安排的敘事角度也頗為巧妙。若以第三人稱來寫,雖顯客觀但敘事情感上則過于疏離,其弊在過“遠(yuǎn)”;若以武則天本人口吻來寫,客觀性和可信度削弱,其弊在過“近”。林先生選擇的是不“即”不“離”,以第一人稱來敘事的是武則天之孫、章懷太子之子,回憶起這段歲月中過往人的命運沉浮、國運興衰和對歷史的反思。
《武則天傳》中出場的人物很多,人名若處理不當(dāng),被弄得暈頭轉(zhuǎn)向的西方讀者極可能因此喪失閱讀的興趣。林先生的處理基本上是遵循“記憶減負(fù)”的原則,首次出現(xiàn)一個人名的時候,如狄仁杰,用全名的拼音 Di(Renjiay),再 次 出 現(xiàn) 的 時 候 則 用 簡 稱 Di,即 去 掉 括號中的部分。但也有個別例外,如薛懷義的翻譯:偏偏 懷 義 二 字 用 了 拼 音 還 要 加 上 意 譯——Embracing Righteousness,一筆點透反諷意味。林先生在編譯《古文小品譯英》時也談及,除了關(guān)于中國古代事物,非加詳細(xì)解釋不易為外國人了解的部分之外,他都予以譯。
由此可以略窺林先生在翻譯文化負(fù)載詞時的策略:以簡為上,但若略加解釋能有效增添其信息承載量或激發(fā)讀者閱讀的興味,則不吝筆墨。涉及中華文化習(xí)俗的詞匯,釋義為先,重要文化概念則在意譯的基礎(chǔ)上保留 其 在 中 文 中 的 拼 音 原 貌 ,如 taimiao (太 廟)、fengshan(封山)、gaomi(告密)等。一方面體現(xiàn)了林先生對母語文化的深厚情感,流傳千年的文化基因不能夠在他者語言中失聲;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林先生相信英文海納百川的包容能力,適當(dāng)?shù)漠愑蛭幕刭|(zhì)的加入,恰能使文章的魅力有增無減。
處理好人名、特有名詞的翻譯后,隨之而來的就是成語或習(xí)語的翻譯。這是漢語的長處——用詞極簡而意蘊深長,但很容易成為譯者的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漢語中成語習(xí)語博大精深、浩如煙淼,翻譯難有定法,卻非無準(zhǔn)則。作為幽默文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林先生的翻譯著重于“意趣”,若譯文能有意趣,如畫一個人,畫好了雙眸,人物自然鮮活有了生命力。如“牝雞司晨”,譯文若只是說明母雞代替了公雞的職能,則很難讓讀者注目,而林先生創(chuàng)造性地引入了公雞打鳴的象聲詞,“Hens should not cry cock-a-doodle-do”,瞬時譯文便靈動起來。
譯者不能拘泥,翻譯即是創(chuàng)作,林先生的翻譯思想非是虛言?!段鋭t天傳》中涉及的文獻極多,駱賓王的《討武》是作為所有長篇中唯一一篇全文翻譯收錄的文章,也是研究林先生翻譯思想和策略的理想樣本。林先生采取的策略之一是“借境”,即在譯文中選用一些英文讀者耳熟能詳?shù)恼Z匯,其原文語境與譯文恰有相通之處,以熟帶生,借“他山之石”入“中文之境”,讓西方讀者體會到一千多年前中國古人對統(tǒng)治者的反抗聲討,如“公等或居漢地,或協(xié)周親;或膺重寄于話言,或受顧命于宣室”(Rise ye,rise ye,all men!Some of you are born in the land of Han,or are related to the Royal House.Some have received the scared trust by word of mouth,or beard the royal will publicly proclaimed)一句,林先生在釋義之前加上了英文中常用的號召 性的句式,“Rise ye,rise ye,all men! ”點 明主旨。“或膺重寄于話言”中“重寄”一詞,譯為“scared trust”, 引 了 著 名 的 《馬 里 蘭 之 歌》(Maryland,My Maryland) 中 “Remember Carroll's sacred trust, Remember Howard's warlike thrust, And all thy slumberers with the just,Maryland!My Maryland!”的用法,而后一句“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The army’scause is just,its might irresistible)的翻譯用“just”為韻腳呼應(yīng)“trust”,與《馬里蘭之歌》相同,更可以看出林先生的“借境”之筆?!爸茢场币痪洌g文不再隨原文排比,而是突出出師的正義性,用詞和句式都仿照《星條旗永不落》(the star-spangled banner)中“Then conquer we must, when our cause it is just”,“借境”之意顯而易見。
林語堂先生曾經(jīng)說:“我為現(xiàn)代世人書,而不僅為國人書;我輩當(dāng)融古匯今,而不僅為古人之譯者。”(I have also chosen to speak as a modern,sharing the modern life,and not only as a Chinese;to give only whatIhave personally absorbed into my modern being,and not merely to act as a respectful translator of the ancient)《武則天傳》 是林先生譯介的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李唐王朝中曾經(jīng)“瘋狂與荒謬”并存的一段歷史,其意在當(dāng)時不僅僅是為西方讀者提供一扇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和宮廷之門,更是傾注了作者對歷史人物命運跌宕起伏的悲憫情懷,對生命的贊嘆以及對人性的思考。在著譯中,林語堂先生“時”與“境”相融,“語”與“境”相契,恰到好處地發(fā)揮了“語境”在翻譯中的作用,從而成功地通過在西方語言中“借境”,讓西方讀者在東方文化中“入境”,將興趣和情感投入到中國這一段風(fēng)云變幻的歷史中。對林語堂著譯作品中翻譯策略的研究,不僅對當(dāng)下的中國文化外譯具有積極的啟迪價值,而且對于促進東西方異質(zhì)文化的融合,加快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 林語堂.英譯重編傳奇小說[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9:XIII-XVIII.
[2] 林語 堂.武則天 傳[M].北京 :外語教 學(xué) 與研 究 出版 社,2009:XIII-XV,3-254.
[3] 林語堂譯.林語堂英譯精品——幽夢影[M].合肥:安徽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12:14.
[4] 林語堂.生活的智慧[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12:XVI.
作 者:單 原,浙江樹人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語翻譯、英語教學(xué)。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