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大坤,金鳴捐
摘 要:香港特區(qū)對中華文化認同的維系問題可以從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和身份認同三個維度進行分析。香港與內地同處大中華文化圈,本不存在文化認同問題,民族認同基礎較好;但是,香港因百年殖民統(tǒng)治和國際自由港地位而身處經濟全球化前沿,受西方資本主義思想影響較深,這造成港人對內地政治經濟體制存在隔膜,進而影響了他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認同及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這不利于文化認同的維系。
關鍵詞: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身份認同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5-0157-02
香港文化認同的維系問題主要表現在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與否,具體來說包含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對中國公民身份的國家認同兩方面。另外,由于內地與香港的政治經濟體制存在明顯差異,對“一國兩制”基本國策的認同程度和對內地政治情況的理解程度也是香港文化認同維系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
一、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
由于近代以來,中國一直處在由“文明國家”向“民族國家”轉型的過程中,國人對中國的民族認同一直依靠中華文化的維系,“中華民族”概念的提出相對較晚,民族認同問題就牽扯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中華民族的認同兩部分。就香港而言,主要有兩個因素對民族認同形成阻礙,一是與內地不同的政治模式,二是殖民文化的影響。
1.被政治因素割裂的“中國人”
新中國成立后,內地與香港在主流文化上出現了差異,這對過去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維系的民族認同提出了挑戰(zhàn)。根據馬克思主義和儒家文化的區(qū)分,內地和港澳臺地區(qū)的國民被區(qū)別為“新中國人”和“中國人”或“華人”;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新中國人”成了國際上公認的“中國人”,而后者則被稱作“香港人”“澳門人”“臺灣人”和“海外華人”。在這種情況下,港人的自我定位也發(fā)生了轉變,許多人不再稱自己為“中國人”,而稱“香港人”。香港回歸后,為了表示自己與內地的不同,“香港人”的稱呼被保留了下來。
2.回避民族性的殖民教育
港英時代《教育條例》禁止任何政治內容,采取了“無民族”“無政治”的“疏離式子民式教育”[1],刻意淡化國家、民族等概念;同時,在香港上層推行英國式“精英教育”,加強宗主國意識滲透,強調英國制度、文化的優(yōu)越性,這都對港人的民族認同造成了消極影響。
二、對“中國公民”的身份認同
經過長期殖民教育,港人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已經下降,1997年,香港浸會大學民調顯示:25%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中國人”,44%則覺得自己是“香港人”。經過十年國民教育,2007年,同樣的調查顯示,29%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中國人”,37%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是“香港人”,可以看出國民教育有一定成效但效果不明顯。2011年,港人的國家認同感反而有所退步: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訪問逾千名市民,44%受訪者自稱“香港人”,僅23%自稱“中國人”[2]。
1.模糊的身份定位
上文提到過60年代英文學校開始在中等教育中占據主流的情況,與此同時,60年代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出生的港人開始發(fā)揮作用的時代,這批完全“本土化”的港人被政治因素割裂了與內地的聯系,對“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相對較低。與此同時,香港經濟走上了飛速發(fā)展的道路,成了“亞洲四小龍”,部分港人由此產生了對內地的優(yōu)越感,這種優(yōu)越感一直持續(xù)到現在,加劇了港人對“中國人”身份認同的困難。
與經濟的發(fā)展相適應,香港大眾文化開始蓬勃發(fā)展,在武俠小說、流行音樂、電影電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績,形成了自身的風格并反過來影響內地??梢哉f“香港文化”的形成對“香港人”的自我認同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正是“香港文化”的形成造就了“香港人”的身份認同。
2.陌生的政治經濟體制
必須承認,政治經濟體質及與之相關的意識形態(tài)矛盾也是造成港人在身份認同問題上產生障礙的重要根源。得益于“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在回歸后保留了資本主義制度,隨著與內地交流的增多,兩者意識形態(tài)的矛盾逐漸突出。由于深受西方資本主義殖民文化特別是所謂“普世價值”的影響,港人對內地實行的社會主義制度存在一定誤解,這也妨礙了他們對中國公民身份的認同。
三、“一國兩制”條件下的國家認同
必須承認,雖然香港回歸已經十余年,但仍有部分港人對“一國兩制”存在誤讀,少數人甚至通過攻擊內地體制來制造港人對“一國兩制”的疑慮,這都不利于港人國家認同的建立與穩(wěn)定。
1.“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特點
與澳門特區(qū)實踐和對臺灣的構想相比,香港在“一國兩制”政策的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一些自身特點。一是在政府構架上:香港特區(qū)政府是三司,澳門政府則是五司,且澳門各司職能方面只相當于香港司長轄下各局。二是在法律體系上:澳門為歐洲大陸法,香港為英國普通法;澳門法律多數條文源于葡萄牙殖民政府法律,香港法律除英美法系之外,還保留了部分源于《大清律》、體現儒家文化的條文;此外,澳門沒有最高法院,其《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的制定也參照了香港《基本法》。三是香港與澳門都沒有軍事權和外交權。
2.“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施效果
回歸以來,香港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疫情及多次禽流感疫情擴散等沖擊,但得益于“一國兩制”政策的施行,香港既獲得了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又能充分發(fā)揮自身區(qū)位優(yōu)勢,成功抵御了這一次次風險,在這十余年的時間里獲得了平穩(wěn)發(fā)展。政治上,特區(qū)政府輪換、交接穩(wěn)定;經濟上,世界金融中心和國際自由港地位進一步鞏固;文化上,電影、特色旅游等文化相關產業(yè)迅猛發(fā)展;此外,香港多次以“中國香港”身份參加世界性會議與體育賽事,特區(qū)外事權得到一定發(fā)揮。可以說,“一國兩制”在香港得到了很好施行。
3.港人對“一國兩制”的認同情況
從《中英聯合聲明》的簽署到香港回歸,港人經歷了對“一國兩制”從陌生到熟悉再到切身體會的過程,對“一國兩制”的態(tài)度也從不信任和充滿疑慮轉為逐漸接受、逐步適應。如今港人已對“一國兩制”一詞耳熟能詳,多數港人對其中的主要內容也能有大體了解,但仍有部分因素阻礙港人對“一國兩制”的認同,必須引起我們重視。
回歸十余年后,港人對“一國兩制”的認同程度并不理想并較前幾年有所下降。港大民調顯示,2013年6月,對“一國兩制”不信任者47.2%已略超越信任者47.1%;對中央政府的不信任度上升至45.4%,信任度只剩25.3%。受此影響,港人對香港前途的信心由1997年7月的72.7%大幅下滑至2013年6月的50%。
四、殖民教育語境下的“世界公民”意識的威脅
除傳統(tǒng)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之外,有些人提出超越民族與國家、文化傳統(tǒng)與地域的界限,構建一種對整個世界的歸屬感,理解他文化。這種觀點逐漸演變成當代“世界公民”概念,也是學界主流所認同的“世界公民”概念。除此之外,港英當局在殖民時期也曾提出過另一種“世界公民”概念,并將其付諸教育實踐,這種“世界公民”意識影響了幾代香港人,對香港文化認同的維系帶來了嚴重的消極影響。
1.三種語境下的“世界公民”概念
(1)國際政治語境下的“世界公民”概念。一般意義上的“世界公民”一詞,通常是指一個人不只關心自己的社區(qū)和國家,也關心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事情。國際政治語境下的“世界公民”概念雖然超越了國家與民族的界限,反對以自文化為標準來評判他文化,卻依然難以擺脫也不可能脫離對特定文化的認同。該概念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其積極意義在于強調了對他文化的理解,有利于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在世界各地,“世界公民”們關注著不同國家與民族的各種問題,身體力行地推動貧困落后地區(qū)的發(fā)展,其精神值得肯定。
(2)國民教育語境下的“世界公民”概念。近年來,無論是香港還是內地,都開始在教育中關注培養(yǎng)“世界公民”或“全球公民”問題。《全球公民教程》將“世界公民”定義為“了解世界、尊重多元化、愿意采取負責的行動使世界更平等,并且能夠持續(xù)發(fā)展”[3]。正如香港與內地學者共同提出的,國民教育語境下的“世界公民”應該“個人愿意為他人和地球承擔責任,尊重多元化,明白全球運作情況,愿意改變社會不公平,及就個人的行動承擔責任”[4]。在此基礎上,香港與內地不少省市都開設了有關“世界公民”培養(yǎng)的課程,幫助開闊視野、提升責任感與榮譽感,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3)殖民教育語境下的“世界公民”概念。在殖民教育語境下,“世界公民”概念將自文化與他文化絕對對立,一方面抹殺主體所處文化背景的影響,另一方面將殖民宗主國的文化宣傳成“普世”文化,通過偷換概念的方式完成對殖民地的文化入侵。港英時期,政府曾提出培養(yǎng)“世界公民”的教育目標,這實質上是一種“疏離國家的子民教育”[5],它以英語教育為手段、以社會流動為誘餌,刻意營造出一種中華文化腐朽沒落、社會主義制度專制野蠻,只有資本主義文化才是“普世價值”,只有認同英國殖民統(tǒng)治才能實現個人上升的文化錯覺。
2.殖民主義“世界公民”對香港國民教育的阻礙
殖民主義的“世界公民”教育對香港社會的影響至今未能被消除,成了當前階段推行國民教育的主要障礙。
首先,殖民主義“世界公民”意識造成了港人對祖國基本國情認識的缺乏,進而影響了其國家認同感的建立與鞏固;其次,殖民主義“世界公民”意識消解了傳統(tǒng)文化聯結香港與內地的紐帶作用;再次,殖民主義“世界公民”意識掩飾了殖民主義的侵略本質。最后,殖民主義“世界公民”意識對香港與內地的交流造成了阻礙,實際上暴露了其概念的虛偽性。
參考文獻:
[1]曾榮光.香港的政治發(fā)展與公民教育[J].社聯季刊,1985:2-10.
[2]黃劍峰.香港國民教育:任重道遠[J].香港教育觀察,2011(9).
[3]馮周卓.公民權責教育:英國公民教育的新動向[J].全球教育展望,2002(4).
[4]李榮安.世界公民教育—香港及上海中學狀況調查研究[Z].2004.
[5]胡榮華.公民教育與國民教育—回歸后的香港青少年公民教育分析[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