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克昌 ,楊修文
(華南理工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1)
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創(chuàng)新要素與模式構建
吳克昌 ,楊修文
(華南理工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1)
完善的公共服務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智慧城市建設作為未來城市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在公共服務供給創(chuàng)新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這種創(chuàng)新從本質上使公共服務的供給由非智能的傳統(tǒng)供給轉向智慧化供給。從智慧城市推動公共服務供給創(chuàng)新的原理出發(fā),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受到供給理念、供給主體、供給制度、資金來源以及信息技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探析構建智慧城市發(fā)展過程中公共服務供給的主要模式,充分發(fā)揮信息化、智能化、網絡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方式的優(yōu)勢,提供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的公共服務是未來公共服務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智慧城市;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多主體供給
2011年,中國人均GDP達到5414美元,排名全球第89位,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數據來源:《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1》。。發(fā)達國家經驗顯示,今后幾年中國將面臨社會矛盾增加、社會經濟停滯等困難,解決這些困難客觀上亟需政府職能轉變,以更優(yōu)質高效的公共服務供給來緩解調和復雜的社會利益關系,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促進供給的公平性,為中國社會經濟轉型攻堅、提升公民幸福感提供有效的體制保障。
近年來,中國政府在推動完善社會公共服務發(fā)展上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政府工作重心也從單純地注重經濟發(fā)展逐漸向推動經濟發(fā)展與關注民生改善并重轉移。然而,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一是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與公共服務供給總體不足、供給效率及質量低下之間存在矛盾。國家統(tǒng)計總局發(fā)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財政支出中用于國防、公共安全、教育、醫(y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額為46947.63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52.2%,與其他國家或地區(qū)60%-70%的平均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數據來源:《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1》。數據所指的用于公共服務方面支出項目包括:一般公共服務、國防、公共安全、教育、科學技術、文化體育與傳媒、社會保障和就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環(huán)境保護、住房保障支出等。。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龐大的行政支出背景下,全國各地“上學難”、“看病難”事例卻屢見不鮮。二是政府職能轉變的遲緩與市場經濟社會對政府服務要求之間的沖突。政府在經濟的宏觀調控上表現出強大的力量,盡管這種力量的運用并不總是表現得得當和有效;但在調節(jié)公共服務供給均衡性上卻表現出無力,以致造成在養(yǎng)老、教育、醫(yī)療、公共交通等許多領域的公共服務在不同人群、不同區(qū)域之間的不均等,引發(fā)社會強烈的不公平感。
為了應對城市社會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創(chuàng)新被提上議事日程。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xiāng)社區(qū)服務功能,充分發(fā)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1]。筆者認為,促進城鄉(xiāng)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公共服務供應水平的均等化,不僅需要公共服務供應理念、制度和政策的創(chuàng)新與公共財政資金的大幅度投入,更需要公共服務供應方式的創(chuàng)新以保證公共服務品質和效能的不斷提升。公共服務供應“智慧化”是公共服務供應方式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提高有限公共財政資金使用效能和公共服務品質的一條有效途徑。
“智慧城市”理念的初衷正是契合了城市現代化發(fā)展的背景與特征,即“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tǒng)的各項關鍵信息,對于包括民生、環(huán)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yè)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的響應,為人類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2]?;谝陨螴BM公司對于智慧城市愿景的闡述以及學者們對于智慧城市的不同觀點,結合本文研究內容及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實踐,筆者認為:“智慧城市”是基于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將城市的各種人和物聯(lián)接為一個既有自主決策和行動能力,又受控制的一體化系統(tǒng),使城市的管理、生產和生活過程(城市的控制和運行過程)智慧化的新型城市形態(tài)。因此,智慧城市理念的實現過程或者說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也就是使城市的各個領域的運行、各個主體的活動、各個層次的控制智慧化的過程。
公共服務供給作為政府管理的基本職能之一,在智慧城市以及政府管理智慧化背景下,公共服務供給的智慧化既是政府管理智慧化的構成部分,是智慧城市發(fā)展的外部性要求,也將成為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和政府管理智慧化的力量。公共服務的智慧化供給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結合公共服務歷史供給規(guī)律,通過“智慧化”地分析供給事件,辨析供給價值,處理不同價值問題的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它主要表現為信息通信技術(ICT技術)應用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政府部門依托網絡信息平臺了解公民公共服務需求,公民則通過網絡信息平臺直接獲取資訊、商品等公共服務產品。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研究的一個重要維度,智慧的公共服務體系與智慧的基礎設施建設協(xié)同推進了智慧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智慧的城市管理,打造智慧創(chuàng)新的平臺。
文章將在研究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智慧城市發(fā)展的現狀,探討我國公共服務供給的智能化模式,借助這一模式,以多元的供給主體,暢通的供給環(huán)節(jié),優(yōu)質高效的供給水平,來促進我國整體公共服務水平的提升。
國外學者對于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政府流程再造與網絡技術創(chuàng)新對于政府職能轉變的重要影響。K.B.C.Saxena和A.M.M.Aly認為,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帶來社會管理難度的增加,政府在社會管理及服務的過程中難免出現困境,政府流程再造和網絡技術的創(chuàng)新能夠幫助政府走出這些困境。Ho和A.T.-K.認為政府流程再造與網絡技術創(chuàng)新在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具有主動性[3]434-444;(2)網絡技術對于公共服務供給作用的研究。Schelin認為,區(qū)別于信息技術僅僅被用來提高大量事務處理的效率,網絡技術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提供了新的方式與契機。
近年來,隨著對電子政府研究的進一步深化,我國學者關于作用于公共服務供給領域的電子政務以及網絡技術的研究文獻逐漸豐富,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電子政務作用于公共服務供給的意義研究。張成福認為,電子化政府的建立就是為了給公民提供方便、快捷、高質量的公共服務[4]4-12。周宏仁認為信息技術的梳理與協(xié)調有助于推進政府部門職能的轉變和機構的調整[5]。(2)電子政務作用于公共服務供給的模式研究。孫柏瑛等認為政策網絡治理是公共治理的新途徑,在多元化的社會活動中,政府必然需要尋求新的治理理念、服務觀念,與企業(yè)、公民形成良性互動關系,以求得“政府失靈”、“市場失靈”背景下的新發(fā)展[6]106-109。任志宏等從公共管理方式變革和治理的角度討論環(huán)境治理的方式。他們認為近年來,隨著環(huán)境管理水平的上升,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手段也從命令與控制市場逐步變?yōu)闇贤ê托畔⑹侄?,這為政府實現其職能提供了新的機會和選擇。同時,他們依照公共治理新模式有關市場化運作、主體多元化、治理網絡化和層級化以及注重溝通與協(xié)調等特點, 將環(huán)境治理的新工具分為三大類[7]92-98。張銳昕等認為一站式政府的邏輯框架應該基于“前臺—后臺”的功能來設置[8]2-12。(3)電子政務作用于公共服務的問題研究。劉家真指出,電子政務工程存在高投入、低回報的特點,并提出了新一輪的電子政務發(fā)展戰(zhàn)略[9]55-58。劉桂珍等認為我國電子政務作用下的公共服務存在服務對象不均等化、整合度不高、資源重置、公共服務電子化完備性不夠等問題[10]47-51。
總結國內外學者針對電子政務等相關信息網絡技術作用于公共服務上的研究成果,多角度的研究方向為智慧城市與城市公共服務供給創(chuàng)新提供了理論及技術性指導,但是研究比較分散,缺乏深入的分析,沒能為智慧城市理念作用于促進政府職能轉變,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水平提供可行性方案。
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是將智慧城市理念與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創(chuàng)新相結合,以信息化和現代化推動政府職能的轉變,為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的提升以及供給方式的創(chuàng)新提供技術化平臺的現代化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供給主體的多元性。公共服務的智慧化供給由多個主體相互獨立完成,各主體之間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溝通調節(jié),在社會供給規(guī)則中選擇彼此適應、有利于發(fā)展的歸屬關系。
(2)供給決策的科學性。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決策是在充分積累與認識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對外圍環(huán)境的智能化分析而形成的。它是與公民需求相匹配的,使公民不拘泥于低層次的靜態(tài)網頁瀏覽或動態(tài)信息發(fā)布,而是提升到業(yè)務處理和定制個性化服務層面上來,從而真正參與到整個公共服務供給決策過程中??茖W化的信息廣泛獲取改變了傳統(tǒng)的自上而下的決策方式,將公共服務供給決策置身于透明的決策平臺上與科學的決策流程中。
(3)供給保障的平衡性。在傳統(tǒng)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中,政府與市場之間存在著公平與效率的博弈關系。如何保障效率與公平之間的平衡,是創(chuàng)新智慧城市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又一關鍵問題。智慧城市信息技術的提升與廣泛應用為公共服務供給提供了透明的程序和規(guī)則、確保了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對供給過程進行科學的監(jiān)管,同時對政府、市場或第三方組織的供給進行調節(jié)互補,從而為公共服務供給提供良好的保障機制,也提升了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
(4)供給評估的制度性。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評估機制以強大的信息系統(tǒng)為依托,以嚴格標準的制度為基礎,目的在于對公共服務的供給現狀進行描述,促進未來的公共服務供給發(fā)展。
西方國家對于公共服務供給的研究起步較早,大致經歷了“嚴格管制型—自由放任型—整體協(xié)調型”三個階段,“整體協(xié)調型”供給模式階段是結合前兩個階段公共服務供給現狀,以協(xié)同理論和無縫隙政府理論為基礎發(fā)展而成,它提倡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旨在整合社會資源以解決與人民生活相關的問題,著眼于不同利益主體對于公共服務的不同需求,為調和西方國家經濟社會矛盾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總結西方國家公共服務供給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智慧城市發(fā)展的特點,筆者認為,智慧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在供給理念、供給主體、供給制度、資金來源以及信息化程度上都呈現出與傳統(tǒng)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不同的特點(如下表1),這些因素相互作用(見下圖1),共同決定了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模式。 表1 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模式與傳統(tǒng)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區(qū)別
供給理念供給主體供給制度資金來源信息技術傳統(tǒng)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全能政府單一化職責不明晰低效單一撥付簡單的信息存儲與提取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模式有限政府多元化職責分明提供合理預期多頭供給全觸式信息分析與獲取
圖1 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模式中各影響因素間的關系
1.供給理念對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模式的影響
公共服務供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公共服務由誰來提供、遵循什么樣的制度安排、采取什么樣的具體供給方式等。在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理念下,政府在意識到自身公共服務供給總量與供給能力不足的同時,能夠從主客觀原因出發(fā),重新合理界定自身職能。政府在充分了解各供給主體利弊的基礎上,從整體的角度權衡自身能力以及職權界限,從自己不該做、做不好的領域退出,充分發(fā)揮市場與社會團體的作用以彌補其自身不足。智慧化的公共服務供給理念影響著政府職能由傳統(tǒng)的“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供給模式也由傳統(tǒng)的“直線型”供給向“合作式”供給轉變。
2.供給主體對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模式的影響
“多中心理論”從經濟理性人的角度說明了在公共服務的供給中,多元化的供給主體對于“秩序”與“效率”的重要性。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包括兩個方面的涵義:從橫向上來說是指在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政府、市場和社會三重要素共同制約,協(xié)同供給;從縱向上來說,是指區(qū)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多行政區(qū)域合作供給。智慧化的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影響著智慧化的公共服務供給制度以及資金來源,從而進一步決定了公共服務的智慧化供給模式。首先,多頭資金來源能夠強化公共服務各供給主體的責任意識。公共服務供給的資金來源決定著公共服務由誰提供、由誰生產、是否需要融資等方面的問題。單一由中央政府撥付、地方政府執(zhí)行的公共服務財政供給方式對于地方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行為缺乏激勵作用。因而在智慧化的“多元”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背景下,從公共服務供給執(zhí)行者的角度出發(fā),地方政府如何平衡調節(jié)公共服務供給各主體與公共服務供給資金來源之間的關系,對于智慧城市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有著重要影響。其次,健全的公共服務供給制度是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模式的保障因素。制度經濟學研究表明:制度是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制度的不明晰與缺失會導致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供給主體職責不明晰、供給范圍重疊等多重問題。健全的公共服務供給制度能夠為公共服務的智慧化供給提供確定性預期,從而提升政府公共服務供給能力、降低公共服務供給成本。智慧化的供給主體推動公共服務供給向一體化轉變。
3.信息技術對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模式的影響
公共服務的智慧化供給模式是在信息技術發(fā)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信息技術對于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模式的影響體現在:首先,它改變了傳統(tǒng)的直線型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扁平化原有的公共服務供給組織,削弱了公共服務供給決策者與執(zhí)行者甚至是需求者之間的嚴格界限。韋伯在他所設計的科層制組織中強調了“金字塔頂端”的人所掌握的“足夠信息”對于合理決策的重要性。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改變了科層制“層層上報”的信息傳遞模式,在節(jié)約公共服務供給行政成本的同時使決策變得更加理性。其次,信息技術發(fā)展帶來的透明化的公共服務供給平臺解決了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使得多元主體供給與公眾參與“逆向選擇”供給變?yōu)榭赡埽瑢⒐娎嫫米⑷牍卜展┙o決策中去,有助于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再次,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和質量。信息技術使得公共服務響應的速度提高,管理和服務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使傳統(tǒng)的“人工”服務轉變?yōu)樽詣踊摹爸悄堋狈眨芾砗头崭泳毣?、個性化、高效化和優(yōu)質化。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提升與應用使得全觸式公共服務供給變?yōu)榭赡堋?/p>
20世紀70年代爆發(fā)的經濟危機使得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凱恩斯主義政府主導理論受到嚴厲批判,因而引發(fā)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創(chuàng)新浪潮影響著世界各國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模式的演變。目前各國政府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雖不盡相同,但總體上可以分為三種: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市場導向模式、以歐洲為代表的社會福利模式和以東亞為代表的政府干預模式[11]38-41。不論哪種公共服務供給模式,政府、市場和社會都在其中發(fā)揮著各自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與公民民主化訴求的增強,政府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電子政務作為我國信息化建設的重要部分,其所含有的“技術權力”特質決定著未來社會的發(fā)展方向?!爸腔鄢鞘小闭窃谶@種新的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將全球物聯(lián)網、新一代移動網絡、互聯(lián)網等相結合應用環(huán)境下的社會形態(tài)。近年來,隨著城市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我國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模式呈現出以下趨勢,這些趨勢也成為發(fā)展中的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模式的基本特征:
1. 合作式供給
20世紀80年代末,來自蘭德公司的報告從政府和非政府兩個角度說明了無論是完全的政府抑或是完全的市場都是不完美的,嚴格的規(guī)制導致效率低下,完全的市場化不能解決公平問題,必須對其進行權衡。政府、市場、社會三方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在智慧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中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因而智慧化的公共服務實行合作式供給模式,均衡化供給意義彰顯。
從效率的角度出發(fā),智慧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引入了市場機制,市場化改變了傳統(tǒng)的政府直線式主導供應的模式,而轉為大多由國有企業(yè)或私人部門承擔。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改變并不意味著這些企業(yè)或部門擁有公共服務提供機構的所有權,事實上,政府部門只是與私人部門共享這些所有權。在公共服務的生產上,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拋開了之前完全由政府以及國有企業(yè)包攬的模式,轉為公共服務生產外包,政府通過政府門戶網站以更透明的方式進行項目招投標、更科學的手段對投標者進行審計監(jiān)察,或是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上與公民進行互動,將選擇權交回公共服務受用者(圖2)。
圖2 智慧城市的合作化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2. 區(qū)域一體化供給
傳統(tǒng)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以單一行政區(qū)域為單位,由各地方政府獨立供給。這種壟斷性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以政府對公共事務的行政權力為后盾,通過行政手段提供公共服務。由于公共服務供給內容一般都是由各地方政府分別決定,因此,更確切地說,傳統(tǒng)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屬于地方政府主導型供給模式,這種供給模式對于針對性地解決行政區(qū)域內部公共服務供給問題、促進本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有著一定的意義,但同時也造成了區(qū)域間公共服務資源重疊、公共服務外部性特征凸顯等問題。因而筆者認為,基于單一行政區(qū)域內的政府以強制力保障供給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不利于整體區(qū)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以及利益最大化的實現。
20世紀50至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經濟學家以經濟分析為基礎建立了一體化系統(tǒng)理論,從關稅同盟、自由貿易、共同市場、協(xié)議發(fā)展及綜合發(fā)展等方面說明了區(qū)域一體化發(fā)展的重要性。將區(qū)域一體化發(fā)展引入到社會公共服務上來,筆者認為,智慧化的公共服務區(qū)域化供給模式,是從區(qū)域公共治理的角度,跨越單個行政轄區(qū)管理實體的管轄范圍,用更智能、更快捷的方式解決各種跨行政區(qū)域或經濟區(qū)域等區(qū)域公共服務問題。其實質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對區(qū)域公共服務問題謀求共同解決之道,通過協(xié)商合作提供區(qū)域公共服務獲取區(qū)域公共服務的最佳效益。如下圖3,公共服務智慧化的區(qū)域化供給模式中,A、B行政區(qū)域拋棄了傳統(tǒng)的各自為政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轉向尋求彼此的共通與協(xié)同之處,解決了公共服務供給中的體制障礙,節(jié)約了公共服務資源,避免了“信息孤島”和“數字鴻溝”的出現。
公共服務供給的區(qū)域一體化以實現區(qū)域整體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為目標,追求發(fā)展中的“合作”和“共贏”,現已被廣泛應用到長三角、珠三角等區(qū)域的一體化發(fā)展中來。區(qū)域一體化供給模式發(fā)展的最大困境在于如何打破原有的行政壁壘,達到區(qū)域內部利益一體化。
圖3 智慧城市的區(qū)域化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3. 全觸式供給
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公共服務的供給趨向于市場化、法制化、透明化,有利于均等化的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同時意味著政府應該加強責任意識,要求政府在了解市場供需關系的前提下提供公共服務,強化政府的服務能力。政府門戶網站的建立與應用就是良好的公共服務價值的體現,“政府與顧客通過‘一站式’平臺的溝通和信息互換來建立良好的關系”[12]41-57。
1992年德國學者開凱布勒的研究表明,公民對于公共服務的需求是多元的。公民需要多種途徑以獲得更多、更優(yōu)質的公共服務。從這一方面來說,虛擬的前臺對于公共服務的多元化供給存在優(yōu)勢。與此同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管理學家卡爾﹒阿爾布瑞奇特從人性化服務的角度強調了實體前臺的必要性。[13]2因而筆者認為,智慧化的公共服務供給平臺,應該是“多元前臺,單一接觸;多層前臺,一體服務”[13]86的服務形式。如圖4所示,“一站式服務大廳”作為智慧化的公共服務供給平臺中至關重要的一層前臺,及時與其余前臺進行著數據交換,公共服務需求者可以通過“一站式服務大廳”直接享受公共服務資源,節(jié)約了獲取成本;同時,他們也可以直接通過第一層前臺多元化地獲取公共服務供給信息。這種透明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操作方式為公共服務需求者拓寬了公共服務獲取渠道,有利于形成決策、執(zhí)行、監(jiān)督相對明晰的公共服務機制。
圖4 智慧城市的全觸式公共服務供給模式
綜上,在公共服務的智慧化供給模式中,多元主體的相互協(xié)調解決了單一垂直化供給造成的效率低下問題,區(qū)域一體化供給避免了公共服務資源的浪費。在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政府完成了其自身職能的轉變。同時,信息網絡化管理方式的植入為公民參與公共服務供給決策與實現有效監(jiān)督提供了可靠的硬件平臺。因而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務智慧化供給模式是協(xié)調、高效的綜合型模式。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新華社,2012-11-08.
[2]智慧的中國,智慧的城市[M].IBM,2009.
[3]Ho, A.T.K.Reinventing Local Governments and the E-government Initiative[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2(62).
[4]張成福.電子化政府:發(fā)展及其前景[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3).
[5]周宏仁.電子政務全球透視與我國電子政務發(fā)展[N].人民日報,2002-04-14.
[6]孫柏瑛,李卓青.政策網絡治理: 公共治理的新途徑[J]. 中國行政管理,2008(5).
[7]任志宏, 趙細康.公共治理新模式與環(huán)境治理方式的創(chuàng)新[J].學術研究,2006(9).
[8]張銳昕,劉紅波.一站式政府的邏輯框架與運行模式[J].電子政務,2011(5).
[9]劉家真.統(tǒng)一指導,協(xié)同工作:新一輪的電子政務戰(zhàn)略[J].電子政務,2007(7).
[10]劉桂珍,孫國徽.公共服務視角下的電子政務建設[J].濱州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2).
[11]劉曉蘇.國外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長白學刊,2008(6).
[12]Gerry Stoker.Public Value Management A New Narrative for Networked Governance [J].American Review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6(36).
[13][美]阿爾布瑞契特,詹姆克.服務經濟:讓顧客價值回到企業(yè)舞臺中心[M].唐果,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4]劉紅波.一站式政府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行政學院,2011.
責任編輯:熊先蘭
Smarter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 On the Research of Innovation Elements and Model Construction
WU Ke-chang, Yang Xiu-wen
(School of Public Managemen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Guangdong 510641, China)
Perfect public servi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ymbols of modern society. As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urban society, the smarter city construc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novation of public service provision. This innovation makes the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 changes from traditional way to an intelligent way. Put theories as starting point of this article, we learned that smarter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 was influenc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concepts, suppliers, systems, capital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 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on how to build a main supply mode of public servi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er city, and how to make full use of information, intelligence, networked supply of public services. It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which is multi-level, wide-ranging and high-standard. Keywords:smarter city; public service; supply pattern; multi-agent supply
2013-08-12
吳克昌(1963-),湖南漣源人,博士,教授,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研究方向為政治學。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城市社會來臨與智慧城市設計及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編號:11&ZD154);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智慧城市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編號:2013KB07);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網絡時代政府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研究:從碎片化服務到一站式服務”(編號:x2ggD2118830)階段性成果。
D035
A
1001-5981(2014)01-008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