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光泉
摘 要:本文剖析了目前高校學生社團活動的現(xiàn)狀,提出了社團發(fā)展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指出了團組織覆蓋高校學生社團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并結合實例分析了學生社團團組織的工作模式。
關鍵詞:團組織;新時期;學生社團
一、高校社團現(xiàn)狀和特點
高校學生社團是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成才需求自發(fā)成立的學生組織,是高校第二課堂開展的有力陣地,更是高校優(yōu)化學生成才環(huán)境,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依托。它能夠促進高校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和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能夠促進大學生融入社會的進程,有利于迅速實現(xiàn)“書生型”向“適用型”、“封閉型”向“開放型”人才的轉變,同時有利于大學生形成穩(wěn)定的心理狀態(tài)和健全的人格。據有關數(shù)據調查,在校四年,有40%的學生直接參與了一個或兩個以上協(xié)會,有60%以上的學生參與了社團組織的各種活動。這些社團活動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繁榮了校園文化,培養(yǎng)和增進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在學校育人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新時期高校學生社團更加趨于多樣化、具有更加鮮明的特色和時代感,社團活動的覆蓋面廣,參與人數(shù)多,活動次數(shù)日益頻繁,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但同時也暴露出一些相關問題,諸如社團自我管理經驗不足、活動空泛、經費不充足、過度社會化等普遍性問題。許多學生社團對自身發(fā)展缺乏長遠、整體的規(guī)劃,缺乏凝聚社團成員的精神動力。我國高校學生社團建設主要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時間短,經驗不足,這就使得其在種類設置、制度建設、價值目標、日常管理、活動方式和經費保障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提高。社團管理制度需要進一步規(guī)范,活動層次有待提高,這些問題都要求高校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完善。
二、社團團組織覆蓋的重要作用
1.社團團組織覆蓋有利于夯實基層組織
團中央為適應新時期團的工作特點,提出了加強團組織建設的重要戰(zhàn)略,出臺了一系列鞏固團組織的重要舉措。按照“青年在哪里,團組織就建到哪里”的基本原則,將團組織建在社團,有利于擴大團組織的覆蓋面,也能進一步夯實團組織在青年大學生中的基礎,提高團組織在引導和凝聚青年大學生中的作用。
2.社團團組織覆蓋有利于擴大社團影響力
社團團組織作為凝聚青年的重要抓手和載體,在社團活動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團組織的凝聚作用,一方面能夠引領青年大學生思想,提高大學生理論水平;另一方面通過團組織的號召力,能夠進一步將社團管理工作推上新水平,從而進一步完善和豐富社團活動。
3.社團團組織覆蓋有利于人才培養(yǎng)
當下,部分青年大學生存在信仰缺失問題,團組織的覆蓋對于加強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結合社團活動的特點,團組織應以更加貼近青年的形式,更加易于被青年接受的方式開展生動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青年大學生,從而達到育人的目的。
三、探究新時期社團團組織發(fā)展的模式
1.提高社團團組織建設的科學性
社團團組織覆蓋,是一個長期漸進性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統(tǒng)籌安排,逐步推進。首先,要統(tǒng)一思想,加強理論研究,不斷明確團組織覆蓋的重要意義。要深入大學生中,了解同學們對于社團活動開展的期望和需求,圍繞團支部的職能,建立符合大學生特點的社團團支部,并且將團組織不斷的優(yōu)化整合,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發(fā)揮社團團組織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其次,要加強人才培養(yǎng),要制定一套科學的選拔制度,將最優(yōu)秀、最有代表性的大學生選拔出來,將最優(yōu)秀的團干配置到社團工作,從而發(fā)揮團干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要定期開展能力提升培訓活動,不斷提高團干的工作水平,要通過系統(tǒng)的培訓,使廣大團干能夠按照青年大學生需求,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設計相關團組織活動,提高活動的質量和內涵。
2.武漢科技大學社團團組織建設的做法
就武漢科技大學而言,目前共有社團100余個,預計1萬余人參加了社團組織。武漢科技大學在社團團組織建設方面,一方面是通過定點方式,有重點地選擇部分社團開展團支部建設、將社團團支部與社團建設結合起來,提升社團團支部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另一方面,結合學校重大團日活動,對社團團支部工作進行有效的引導,從而不斷提高社團活動的影響力,達到活動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少婉.高校社團管理應避免兩個極端[J].科技信息,2008(3):336.
[2]張家勇.美國大學的學生社團活動[J].比較教育研究,2004(4).
[3]舒艷.長、株、潭地區(qū)高校學生社團現(xiàn)狀調研分析與對策[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161.
[4]郭瑩.高校學生社團內涵建設的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2012(9):194.